| 
              
             | 
             | 
            
              
                
                  
                    | 完成最後的交代 | 
                   
                  
                     | 
                   
                  
                    ◎羅筱芬(慈濟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研究生) 
                       邱豔芬(慈濟醫學院護理研究所所長) | 
                   
                  
                     | 
                   
                  
                    當她講到情緒失控時,我們讓她哭;當她說不下去時,我們靜靜地等待和 
                      陪伴。完成這項工作後,她幾乎是跪坐在床上,哭著向我們道謝,謝謝我 
                      們讓她完成多年的心願;謝謝我們讓她說出心中的話。 
                       
                      我用一個大大的、心疼的、有點用力的擁抱,結束她如搗蒜般的動作。其 
                      實我們的能力真的很有限,但凡是能做的,總是努力去做。 
                       
                       
                       
                       
                      她是我以研究生身份臨床實習的第一位病人。 
                       
                      她罹患了乳癌,雖然做過手術切除,但癌細胞已移轉至多處骨頭,所以又 
                      來接受化學治療。 
                       
                      當我過去為她做入院身體檢查時,她就開始哭了;我輕輕地握著她的說: 
                      「沒關係!哭出來會比較舒服些。」 
                       
                       
                       
                      ◆哭出來會比較舒服些 
                       
                       
                      情緒發洩後,她斷斷續續地說著她的故事。她三十一歲發病至今已經七年 
                      ,自發病後,先生就一直想和她離婚,甚至曾有幾次不願意為她付醫藥費 
                      ;今年七月,先生又動手打她,導致她骨折住院……。 
                       
                      這許許多多的家庭問題,雖然大多是我無能為力的,但誠摯的傾聽,也使 
                      她抒發了不少內心的悒悶。 
                       
                      也許是當了幾年的護士,也許是歲月經驗的累積;我一面聽,一面體會她 
                      的苦楚,但我也明白自已的能力和身分,身為一位護理人員,我十分慶幸 
                      這一刻能有機會陪在她身邊。 
                       
                      「妳不像一般護士不太願意聽人多說幾句,或讓我們多問一些問題。」我 
                      很高興又很心酸地聽到她說:「我真的很想跟妳說我心裡的苦。」 
                       
                      隔日再去探視時,她的精神好多了,對於我的到來,她顯得十分高興,卻 
                      也一直訴苦:晚上睡不好、右腋下的胸壁疼痛……等等。 
                       
                      早餐,她吃了一個大饅頭和一杯豆漿。我為她的好胃口感到高興,畢竟她 
                      需要好的營養和體力對抗癌症的治療。但是,對於隔日要做化學治療,她 
                      表現出很深的焦慮:「我怕不會好、我怕會吐……可是我又怕拒絕化療, 
                      楊醫師會生氣……。」 
                       
                      雖然她已經做過多次化學治療,但依然感到害怕,我當下決定要以自己彈 
                      性的時間,多陪伴她,幫她面對內心的恐懼。 
                       
                       
                       
                      ◆協助克服治療的恐懼 
                       
                       
                      「上次打藥後是不是吐的很厲害?」「有沒有用什麼方法來改善?」「醫 
                      護人員怎麼協助?」「這樣的協助幫助有多大?」……交談在問答的方式 
                      下進行;我讓她回想過去的治療過程,陪她一步步理出頭緒。 
                       
                      她逐一回想,發覺似乎也還好;等她想得差不多了,我告訴她﹕「如果真 
                      的不想作化療,我們也不會勉強妳,但是真的希望妳再努力一下。」「如 
                      果還有疑問或其他關於病情的問題,也可以請教主治醫師。」 
                       
                      作完化學治療一星期後,再去看她時,她並無太多不適及副作用出現,只 
                      是抱怨全身酸痛。 
                       
                      她先生的姊姊告訴我:「已經沒錢可以買早餐了,弟弟又不拿錢來,只好 
                      向別人借錢……。」我曾想為她安排社會服務部的協助,但她婉謝了。我 
                      還是不放棄,因為我希望病人能將所有的體力用在對抗病況及計畫未來上 
                      ,如果社會服務部能幫忙,相信可以減少她心理上的負擔。所以我再度和 
                      她談起安排社服一事。經我再三說明,她終於接受了。 
                       
                       
                       
                      ◆如何伴她走得平靜 
                       
                       
                      離開病房後,楊醫師告訴她哥哥,她只剩下七個月的生命,如果要出院, 
                      可以做如何的安排,使她的餘生過得較平靜而無痛苦。 
                       
                      她哥哥十分震驚、沈默;楊醫師和我則陪伴他直到他可以說出話。最後, 
                      他還是決定讓她回夫家……。 
                       
                      在陪伴和傾聽她宣洩情緒的過程,我可以感受到她的焦慮。有次,志工到 
                      病房關懷她,她十分不高興,剛好我進去,她馬上就問我﹕「你是不是說 
                      了什麼?」我笑了笑,反問她﹕「怎麼回事?」「她們來做什麼?她們知 
                      道什麼?」她防禦心很強地問。 
                       
                      我想她可能擔心其他人知道她的事,於是安慰她﹕「醫院的志工平常就是 
                      到處去關懷病人、探訪病人。」她才點頭表示﹕「原來如此!」 
                       
                      這些反應讓我感受到她對我的信任。我想,她還有一段很長的幽谷要行, 
                      我得好好思考未來的方向﹔如何伴她走的平靜?能讓死者無憾、生者無悔 
                      ? 
                       
                       
                       
                      ◆讓她說出心裡話 
                       
                       
                      後來,她同意了我的安排,願意對著錄音機說出心裡想告訴家人的話。即 
                      使這樣仍無法達成她和家人溝通的目的,但至少她親口說出心底最深處的 
                      話,對她而言也是一種抒發。 
                       
                      準備的過程中,她的期待讓我十分訝異。我們約好在寧靜的午后進行,中 
                      午巧遇處理病患會談很有經驗的靜琪學姊,她同意坐鎮支援,欣然一同前 
                      往。 
                       
                      我們將她的病房布置成一個單獨、隔離的環境,開始聽她娓娓訴說。她從 
                      對爸爸的歉意,到對哥哥、姊姊的叮嚀,對孩子的不捨和關愛,也提到對 
                      先生的心結,和最最希望有一個完整的家。 
                       
                      當她講到情緒失控時,我們讓她哭;當她說不下去時,我們靜靜地等待和 
                      陪伴。 
                       
                       
                       
                      ◆「這樣我就滿足了!」 
                       
                       
                      完成這項工作後,她幾乎是跪坐在床上,哭著向我們道謝,謝謝我們讓她 
                      完成多年的心願;謝謝我們讓她說出心中的話。我用一個大大的、心疼的 
                      、有點用力的擁抱,結束她如搗蒜般的動作。 
                       
                      再次和她回顧錄音當時的情形,她一邊掉淚一邊還是要聽;我讓病人有絕 
                      對的主導權和決定權,要暫停?要結束?或要繼續?聽到一半,她突然要 
                      求停止時,說出一句讓人心臟猛一揪的話﹕「這樣我就好滿足了!謝謝妳 
                      們!」 
                       
                      看她略顯疲憊,我建議她休息,等有體力及時間再繼續。目視著她閉眼休 
                      息,我和學姊悄然地退出病床。 
                       
                      其實我們的能力真的有限,但凡是能作的,總是努力去做。 
                       
                      在家人的安排下,她返家靜養了。出院前,她一次又一次地聽自己的錄音 
                      帶,也一次又一次的流淚;但是,在她含淚的雙眸中,我看到了一分安定 
                      的力量。 
                       
                       
                       
                       
                      【護理手札】 
                       
                      每一個人到生命末了,是不是都會有那麼多的捨不得? 
                       
                      猶記得在大學修「死亡護理學」時,老師給我們半學期的時間,完成一篇 
                      遺囑,當初我光用想像的,就已經有太多的捨不下、有太多的想安排,更 
                      何況病人是真的要去面對人生的結束。 
                       
                      這段學習「面對死亡」的經驗,加上對病人的觀察和了解,讓我有這樣的 
                      動機和這樣的舉動,安排病人交待自己的後事;當我提出這樣的建議時, 
                      病人十分驚訝於「我對她的了解」,她滿心期待的反應,倒是我當初始料 
                      未及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