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歷史上的慈濟屋 
                      家的故事 | 
                   
                  
                     | 
                   
                  
                    | ◎林美依、陳玉芳 | 
                   
                  
                     | 
                   
                  
                    每個家都有各自的故事,正如每個慈濟屋築巢的過程,都有其因緣牽繫。 
                      從其中,我們看到了建屋其實只是慈濟人在訪視過程中的一環, 
                      而非唯一目的。 
                      陪伴個案長久的生活才是重點;同時也可以看到慈濟在建屋過程中, 
                      結合其他慈善團體共同為照顧戶築家,並請案家自立與參與…… 
                      然後,孤殘老人有了安享天年的所在; 
                      天災毀屋的窮人住進了「貧民住宅」; 
                      傷殘者有了「無障礙空間」; 
                      原本差點緣相守的手足有了一個團圓的地方……。 
                      是的,慈濟屋就是──讓每個困苦的人家,都能有個屬於自己的家。 
                       
                       
                       
                      ◆首座慈濟屋 
                       
                       
                      茅草搭蓋的屋頂、三個榻榻米大的空間、損毀不堪的屋牆四壁、雙眼失明 
                      的八十一歲老人……這是慈濟長期照顧戶李阿拋和他位於花蓮吉安鄉南華 
                      村木瓜溪堤防邊住所的真實寫照。 
                       
                      由於李老先生平日行動都靠摸索,三餐炊煮全在屋內,若不慎讓火星飛上 
                      屋頂,即可能引起祝融之災,有屋毀人傷之虞。上人親往探視後,決定為 
                      他重建新屋。 
                       
                      時值民國五十六年,慈濟功德會草創之初,經濟拮据,師父們節衣縮食籌 
                      措了六千餘元工程費,花了一個月工作天,建蓋一所空心磚水泥砌、覆蓋 
                      鐵皮、佔地五坪的房屋;土地由花蓮熱心人士張榮華先生捐贈。 
                       
                      同年十二月十五日,全省首間慈濟屋落成,李老先生滿懷感恩遷入居住。 
                       
                      一年後,李老先生往生,五十八年十一月,另一長期照顧戶廖火先生在本 
                      會的安排下住進。之後,陸續有人兩人曾經住過。 
                       
                       
                       
                      ◆貧民住宅 
                       
                       
                      民國六十年時娜娜颱風侵襲花蓮,許多房子倒塌。有的人可以靠自己的力 
                      量復建,但對於原本生活已成難題的貧民而言,無異雪上加霜。 
                       
                      新城鄉嘉里村的三戶貧民房屋倒塌,無力重建;為讓他們重新有個安穩的 
                      家,慈濟著手蓋「貧民住宅」。 
                       
                      當時物力維艱,本會也無充裕基金可供使用,只得邊建房邊籌錢。而地方 
                      善心人士有的捐磚頭、有的贈鋼筋、有的送來鍋碗瓢盆……就這樣一點一 
                      滴地鋪造這棟從此不怕颱風造訪的家。 
                       
                      民國六十年十一月十一日,三間房屋落成,這在當時可是一件轟動事,花 
                      蓮縣長黃福壽、新城鄉鄉長吳萬紫,還有花蓮社會各界人士都到場參加贈 
                      屋儀式,場面隆重而溫馨。 
                       
                      如今,橫越二十多年歲月的紅磚住宅依然挺立,裡頭的人兒已換過二代, 
                      接受慈濟生活補助二十多年的人家近幾年終停濟。 
                       
                      這棟貧民住宅後來曾有失意婦人住過、有老邁殘病的阿公阿嬤住過……已 
                      然成為落魄人落腳地。 
                       
                       
                       
                      ◆妮娜小築 
                       
                       
                      那一夏季,強風颼颼,巨雨傾盆,好多房子都倒了…… 
                       
                      民國六十四年八月三日,妮娜颱風以凌厲風勢橫掃花境,造成新城、秀林 
                      、花市嚴重災害,許多災民「舉頭無屋蓋、下腳無寸地」,慈濟功德會於 
                      是設立賑災捐款專戶,為風災貧胞重建家屋。這是慈濟早期有計畫性的自 
                      批建屋,使用材料為水泥磚造。 
                       
                      工程分兩期進行,第一期六幢房屋建在功德會右側後方,土地為本會所有 
                      。六十四年十二月動工,次年二月完工;每棟格局為兩房、一廳、一廚房 
                      、一衛浴。 
                       
                      當初有一日籍婦女,先生因癌症往生,獨自帶著四名稚齡子女,住在其中 
                      一間;十多年後,孩子都已長大,也有能力買房子,於是舉家搬至花蓮市 
                      區。另一戶新竹人家,因為思鄉,居住不久旋即搬回新竹。 
                       
                      當時,日籍婦女雖自行煮食,但平日她都會到精舍幫忙師父們做手工和撿 
                      菜等廚房工作,而孩子們因童年時光多在精舍度過,與師父們亦建立起感 
                      情,搬家後也曾攜家帶眷回來精舍。 
                       
                      在案主一家家自立、遷居後,六間屋子被通成三間,作為精舍的男眾寮房 
                      和倉庫。八十三年拆除重建,即今日的二期辦公室。 
                       
                      第二期房屋位於精舍右前方、約兩公里處,由於土地為國有,取得手續繁 
                      複,動工較晚,於六十五年六月完工。 
                       
                      本期建築共三棟九間,最初有九人居住在此。歷年來,多位案主相繼往生 
                      ,也陸續從慈濟醫院轉來不同個案。 
                       
                      目前第二棟已無人居住,而住在第三棟的王應榮先生和習發先生則是從房 
                      子建好便居住至今。 
                       
                      「那時候『大師父』宣布,房子被風吹倒的都可以來住,所以我就住進來 
                      了。二十多年了,一直住在這裡,很習慣,房子也沒壞過。」王先生拿著 
                      泛黃的慈濟早期文宣,指著上人的法像說。 
                       
                      多年來,慈濟人仍持續前往關懷,有時亦會幫忙居家打掃或粉刷等工作。 
                      前年,為使住戶生活更方便,而在後院搭架遮雨蓬,既可供晾衣,又能乘 
                      涼。 
                       
                      房子或許舊了,臉孔也許換了,而慈濟二十年前的那分關懷,隨著時間的 
                      累積,卻越來越濃、越來越醇,直動人心底。 
                       
                       
                       
                      ◆無障礙之家 
                       
                       
                      六年前,他跌斷了雙腿,卻未意料也跌斷了一段情……。 
                       
                      那年受傷的他與年輕的老婆、幼小的女兒擠住在一破落的木板屋裡,無論 
                      吃飯、洗澡、睡覺,都在那方斗室。 
                       
                      師兄姐看了不忍,又見那鋪蓋屋頂的塑膠帳蓬隨風飄搖,築成牆壁的木板 
                      一塊塊剝落,心裡記著颱風季節即將來臨,如此脆弱的住所怎堪一擊? 
                       
                      於是在與地主交涉,以加蓋一所公共廁所的條件交換後,開始在原小木屋 
                      的對面動工興建新家。 
                       
                      師兄姐每天到現場「監工」,買點心給師傅吃或幫忙和水泥、收拾工地建 
                      材,儼然像蓋自己的家一般,一心只想趕在颱風來臨前完工。 
                       
                      果然,新屋短短一個月後落成,建商傅先生更因受慈濟人感動,送案家一 
                      台電風扇,從此成為慈濟會員。 
                       
                      落成那天,師兄姐手裡搓著湯圓、嘴上掛著祝福,精舍德恩師父也到場慶 
                      賀,令案家高興不已。 
                       
                      三房兩廳的家是堅固的水泥房,但即使固如水泥,仍抵擋不住心念的走向 
                      ,甚至感情的流逝。 
                       
                      三年後,老婆另嫁他人,留下他與女兒相依。沒了情,屋子不過成為悼念 
                      記憶的墳墓,於是,他帶著女兒回太魯閣繼父家。 
                       
                      失去珍愛後,他一度在酒精裡找尋自己。在師兄姐不斷陪伴與鼓勵下,他 
                      開始學著洗衣、煮飯、磨玫瑰石賺錢。 
                       
                      從小功課極好的女兒,如今已就讀國一,那三十三面獎狀掛滿了牆壁,她 
                      說:「長大後我要當醫生,醫爸爸的病!」 
                       
                      在這個家──這個洗澡得露天的家,師兄姐又幫著隔間、讓空間無障礙, 
                      希望為這對父女帶來一些安全與愛。 
                       
                       
                       
                      ◆團圓的好所在 
                       
                       
                      他本來是遠洋船員,在海上度過了許多孤獨的日暮黃昏,只為帶一筆錢歸 
                      鄉,蓋間漂亮的房子給家人。 
                       
                      夢想似乎已起頭,一根根粗大的鋼筋已扎下,地基也完成了,但就在此時 
                      ,他出車禍成為植物人,全家只得窩居在鐵皮與木板錯落之間,鋼筋漸鏽 
                      、積蓄散盡、生活陷入苦境。 
                       
                      瑞穗師兄姐依著報紙,尋路問人,才找到這戶遭命運戲弄的人家。 
                       
                      經了解後,師兄姐決定蓋這間瑞穗第一間慈濟屋,幫這家度過困境,也幫 
                      案主圓滿心願。 
                       
                      鄉公所補助七萬元,慈濟補助三十二萬,真的蓋了間同在村裡算是漂亮的 
                      新家。 
                       
                      八十一年二月房子落成,雖然趕不及那年過年,但在後來的每年過年過節 
                      時,這間房子成為離鄉討生活的兄弟姐妹們,回家團圓的溫馨所在。 
                       
                       
                       
                      ◆繫情之所 
                       
                       
                      那場火災毀了唯一的家,也差點燒散了這四個父亡母嫁的兄弟姐妹。 
                       
                      這是位在花蓮縣秀林鄉秀林村的住民家庭。花蓮家扶中心籌募了一筆錢, 
                      想為散居親戚家的孩子們造個家,於是捎來轉介單,邀慈濟一起想辦法幫 
                      忙。 
                       
                      師兄姐實際調查後,得知除了世界展望會及鄉公所的補助外,案家母親也 
                      表明欲想辦法跟會、工作賺錢蓋屋。 
                       
                      另外,為尊重案家自行建屋的意願,慈濟決定不參與興建過程,待房屋落 
                      成,再補助案家三分之一的建屋費用十萬元。 
                       
                      十個月後,有了新家,這個家不僅穩繫住四兄妹的情感,母親與繼父也過 
                      來相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