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善的火炬 | 
                   
                  
                     | 
                   
                  
                    | ◎陳秋山 | 
                   
                  
                     | 
                   
                  
                    《資深委員話當年》之三•訪視篇 
                       
                       
                      「一枝草,一點露」,任何生命的形態都有它存在的價值, 
                      也都該受到應有的尊重與肯定; 
                      尊重它既存在的事實,肯定它所具備的功能, 
                      繼而了解自己本身的使命與定位。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一切的努力就是為了喚醒那個在你我心中、沈睡已久的靈魂──良知, 
                      也唯有「良知」甦醒,「良能」才得以獲得引導、發揮。 
                      慈濟人在扶持許多個案重新站起來的同時, 
                      也從一分踏實的感覺增長清明的智慧,這正是「施比受更有福」啊! 
                       
                       
                       
                       
                      生活條件優渥的人, 
                      常誤以為一切的擁有都是理所當然的, 
                      對於某些黑暗角落的苦相,或視而不見,或從未察覺。 
                       
                       
                      「台北沒有窮人耶!」民國六十三年,宏先師姊第一次見上人時,上人希 
                      望她有機會要參與訪視工作,她直覺反應地這麼回答上人。  
                       
                      上人說:「那是因為你沒有機會接觸到比較貧窮的人。」 
                       
                      不久,慈濟花蓮本會來信通知:有位吳先生很危急,需要幫忙。宏先師姊 
                      便跟隨幾位師姊前往了解。   
                       
                      原來,吳先生胃出血送醫急救,因繳不出五千元保證金,輾轉送到其他醫 
                      院也不被收容。宏先師姊見狀甚危,在多方打聽並得友人相助下,好不容 
                      易才為吳先生完成了住院手續。   
                       
                      因拖延太久失血過多,吳先生入院不久,院方即發出病危通知。師姊們在 
                      醫院守到晚上九點多才回家,忙了一整天也忘了吃飯。   
                       
                      一進家門,宏先師姊就上香拜佛:「這是我第一次辦救人的工作,求佛菩 
                      薩保佑他平安,讓我有信心繼續做下去!」   
                       
                      次日,院方表示住院治療費用約七、八萬元;在得知吳先生上有老母,三 
                      個幼兒中有一個還是殘障,就建議師姊們向市政府申請貧戶補助。   
                       
                      宏先師姊獲悉後,立即偕同友人到鄰長、里長處蓋章申請證明,並立刻趕 
                      往區公所、市政府辦理。   
                       
                      人命關天,刻不容緩,師姊請承辦的公務員能儘快辦理,卻遭到辦事員的 
                      質疑與批評,換來一句「好管閒事。」   
                       
                      經師姊一番解說,才終於由其主管蓋章核定。接著送到社會局也很快通過 
                      ,獲得一半的補助,慈濟也補助了三萬多元。   
                       
                      吳先生開完刀清醒後,師姊告訴他:「因為你的事件,讓我發現了社會上 
                      許多需要大家關心的地方。希望你身體康復、能自立時,也撥出餘力幫助 
                      別人。」吳先生聽了很感動,尤其感恩上人;出院後不久,吳先生果然很 
                      快地停掉了政府的補助,自力謀生。   
                       
                      從此經驗中,宏先師姊體會最深的是──助人為快樂之本;還有在與其他 
                      師姊們運送病患尋找醫院的過程,那分為希望生命延續而共同付出的努力 
                      ,讓她永難忘懷。   
                       
                      當然,她也不曾再對上人說:「台北沒有窮人耶!」 
                       
                       
                      冷漠面具的背後,常是一顆渴望被愛、被關懷的心。 
                      掀開面具的過程或許艱辛、充滿誤解, 
                      然而撥雲見日的喜悅卻值得等待。 
                       
                       
                      好意助人,不見得都能獲得善意的回應,尤其還被誤解為「有利可圖」, 
                      一般人可能要破口大罵「好心乎雷驚(好心沒好報)」,或者轉身就走, 
                      不再理會。而對於把「四神湯」當開水喝的慈濟人而言,處理態度可就不 
                      同囉!   
                       
                      民國六十八年,台東慈濟委員王添丁的兒子王壽榮師兄,因工作調遷到嘉 
                      義,也連帶地將慈濟的種籽帶了過去。初期,雲嘉地區的照顧戶都是由他 
                      一個人騎著摩托車挨家挨戶探訪的。   
                       
                      當時,有位年約五十幾歲的殘障老人,起初都不願和王師兄多說話,因為 
                      他認為世上不會有這麼「好康的代誌(好的事)」,王師兄一定有從每個 
                      月給他的一千元中抽到好處,因為「社會現實,誰要做白工?」   
                       
                      在他住的房間裡,架著一支木桿,原來是準備隨時上吊用的。王師兄為了 
                      讓他相信幫助他是別無所求的,讓他知道社會還是有溫馨的,除了煞費心 
                      力地與他溝通,並將本會通過對他長期照護的資料,讓他和本會寄給他的 
                      信對照後,他才相信王師兄沒有「抽成」。 
                       
                      不過,還是努力了將近半年的時間,他才漸漸敝開封閉的心胸,願意與王 
                      師兄談陳年往事──家鄉澎湖,後到高雄當業務員的那段風光時期,出門 
                      總是西裝筆挺的他,還寫得一手好字,人人稱羨。受傷殘障後,失去了工 
                      作能力,人生就此從彩色變黑白,從絢爛轉黯淡! 
                       
                      每憶及年輕的風光歲月,他總是說得眉飛色舞,笑容燦爛;當思緒拉回到 
                      受傷後殘障的事實,他難掩神傷地流著淚說:「嘸路用囉(沒有用了)! 
                      」   
                       
                      從頻繁的接觸中,從他急轉直下的人生劇變,王師兄說:「我看到的是一 
                      部『人生無常』經。」「這也就是上人要我們感恩照顧戶的原因!」 
                       
                       
                      能捨能得── 
                      樂於助人的人,需要時,也必能得人助。 
                       
                       
                      在許多勸人為善的神話故事中,常會安排這樣的情節:某位貧窮的老實人 
                      ,將身上僅有的衣食,送給正在受凍挨餓的老婆婆,結果老婆婆搖身化為 
                      美麗的仙子,賜給這位好心人許多財寶。   
                       
                      這或許只是神話,但現實生活中,倒也不乏類似感人的事蹟。   
                       
                      靜慇師姊早期在花蓮的菜市場勸募時,有位在市場擺攤子的陳先生聽見師 
                      姊正同人談論有關功德會救濟窮人的事蹟,也主動向師姊表示想加入功德 
                      會,從此他每月繳二十元。   
                       
                      當時,這是一個小康家庭才捨得出的數字;然而這位陳先生卻是艱苦(貧 
                      窮)人。   
                       
                      他擺了一個小小的攤子,住的房子是租的,還有一群孩子要養,生活多在 
                      克勤克儉中度過,如此能捨實屬難得。   
                       
                      他本就有胃病,後因操勞過度惡化為胃潰瘍,在經濟無援的情況下無力就 
                      醫。靜慇師姊知道後,馬上請求功德會予以援助,讓陳先生得以順利就醫 
                      。   
                       
                      逐漸康復的陳先生,見家中經濟已近殫竭,於是想起個自助會籌點本錢做 
                      生意。可是,看他身體衰弱,面黃肌瘦,一副隨時會有不測的樣子,朋友 
                      們紛紛找藉口推託,甚者避而遠之,以免日後被倒會,牽扯不清。   
                       
                      後來經過靜慇師姊向上人秉明,慈濟決定在他有心自助時扶他一把,於是 
                      通過補助。他將這筆有限的補助金作為做生意的本錢。   
                       
                      他很爭氣地把生意愈做愈好,漸漸發展得有聲有色;如今,他在花蓮市區 
                      已擁有兩家糕餅店面。   
                       
                      為了感恩功德會當初給他重生的幾會,他除了再度成為會員,並戒除抽菸 
                      喝酒,將菸酒錢捐給慈濟,以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像他這樣,助人又得人助,真是好心有好報啊!」靜慇師姊說著。而「 
                      愛的循環」,不也就是如此! 
                       
                       
                      淨化人心,才能祥和社會, 
                      而身為社會的一分子, 
                      就該擔起這分社會責任。 
                       
                       
                      慈濟人所做的只是本分事,在「做給人家看」的同時,並非要求得到讚歎 
                      、聲譽,而是希望獲得認同之後,點燃人性中「善的火炬」,接引更多覺 
                      醒的人投入愛的付出行列。   
                       
                      台東有一個吳姓照顧戶,因長期酗酒,造成行動不便,精神恍惚,時常在 
                      床上大小便,生活起居雖有九十歲高齡且眼盲的老母照料,但終究礙於目 
                      不能視,無法對居住環境做妥善清理。 
                       
                      所以,從民國六十七年七月開始,每隔一段時間,師兄姊就前往案家為其 
                      清除那些怵目驚心、沾牆黏地的穢物,以及漫天亂舞、猖狂蠕動的蚊、蠅 
                      、蛆。   
                       
                      該照顧戶無水可用,師兄姊於是屢次向鄰居一位婦人借水。師兄姊不怕髒 
                      臭、賣力清洗,且幫案家更換新床等種種舉動,這位婦人一一看在眼裡。 
                       
                      經過詳細了解後,婦人很感動地說:「親人都無法做到這樣,你們真是不 
                      簡單呀!」後來她在最小的媳婦娶進門後,慨然應允接下照顧案主的工作 
                      。那時,案主的老母早已往生。   
                       
                      這戶好心人家,除了媳婦每天端飯給案主吃,婦人與兒子也會定期幫案主 
                      沐浴、理髮、清掃環境。而他們也體會集合眾人力量助人解困的重要,目 
                      前已是慈濟的會員。   
                       
                       
                      「每一個人的每一天,都是一篇動人的故事!」 
                      而每一個個案,也都能以不同的人生啟示, 
                      點亮人心的無明,端看我們是否用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