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關於上人的2.3事 | 
                   
                  
                     | 
                   
                  
                    | ◎陳秋山、黃秀花 | 
                   
                  
                     | 
                   
                  
                    《資深委員話當年》之四•拓荒篇 
                       
                       
                      在許多資深委員的心目中, 
                      上人是一位無可取代的精神導師, 
                      是一位帶領他們走過百變紅塵、多事人間的大智慧者。 
                      尤其,上人那淺顯易懂、直指人心的佛法詮釋, 
                      更讓許多識字不多、原本生活懵懂的人,肯定了自己存在的價值, 
                      走出終日煩惱的桎梏,進而將領受的愛與喜悅? 
                      伸向那些曾經視而不見的比鄰暗角, 
                      為需要的人燃一堆溫暖的火。 
                      然而,究竟是如何的一種力量與感動,讓這些資深委員 
                      無怨無求地伴隨證嚴上人, 
                      走過那一段艱辛的「拓荒歲月」,至今不渝? 
                      對已經髮蒼蒼、眼茫茫的歷史長跑者而言, 
                      儘管生命中值得感激的回憶漸漸模糊, 
                      娓娓道出的隻字片段, 
                      仍帶著一分經歲月釀過的、沈靜淡雅的清香…… 
                         
                       
                       
                      「實在想不透,出家有什麼好,為什麼非讓自己過這麼苦的生活不可?」 
                       
                      當年,因心疼上人刻苦勞作而清瘦的身形,常如此自問卻從不敢求教上人 
                      的靜節師姊,此刻,在窗外星光寂寥的夜晚,細說她的親身見證。 
                       
                       
                      每次接近精舍,聽到上人和常住師父們操運機器做手套 
                      ,發出「淒洽、淒洽」的聲音時, 
                      我的心底就有一分說不出的酸楚……  
                       
                       
                      不接受供養,必須自力更生;要吃飯、繳貸款,必須耕種、做手工;要幫 
                      助窮人,更必須縮衣節食、積極趕工。對跟隨上人修行的弟子來說,生活 
                      不僅是一堆現實問題的串連,還需負起一分「眾生苦難兩肩挑」的使命。 
                       
                      有一天,從未有過耕作經驗的弟子們,興起了「我們來種田吧!」的念頭 
                      。而耕田必須有牛,沒錢買牛怎麼辦?   
                       
                      自己來囉!上人的大弟子德慈師父,就曾經把自己當牛,套上犁具,頂著 
                      夏日炎陽,在一片石頭地上,使勁兒地耕起了田。   
                       
                      後來雖然由村長那裡借來了牛,可也花了好一段「被牛拖著耕田」的適應 
                      期,才摸清了牛脾氣,而得以駕馭無礙。   
                       
                      「上人很慈悲,只要十一點多接近正午,他就會叫我去把在外頭從事農耕 
                      的人都叫回來,怕大家受不了日正當中的酷熱。」靜節師姊緊接著說:「 
                      可是回來之後,大家並不是就此休息唷,而是要再接再厲幫忙做其他的手 
                      工藝!」這也是上人曾說的:「休息對我而言,就是換另一種工作方式。 
                      」   
                       
                      耕種不單是要忍受白日的汗流浹背,三更半夜還需要「巡田水」。因為上 
                      人對弟子的要求很高,每晚一定督促大家讀經,所以如果哪天需要「巡田 
                      水」,那天就有人整晚不能睡覺了,常常巡完田水已接近做早課的時間, 
                      而出家人的作息又不容一刻鬆懈,所以整日不能閤眼也得捱過去。   
                       
                      儘管付出的心力是如此虔誠,卻常遇收成欠佳的窘境。而靠耕作的收成與 
                      手工賺的錢,幾乎都繳了貸款。當時在精舍負責「柴米油鹽醬醋茶」的靜 
                      節師姊,常向持家的德慈師父要不到錢,只好到田野間採些野菜,大夥兒 
                      將就著果腹。   
                       
                      有一回,連續好幾天沒有油炒菜了,每天就吃著「刮兮兮」的野菜,可能 
                      蠻懷念「油滋滋」的味道,於是靜節師姊偕幾位師姊出錢合買了一小瓶油 
                      。這件事後來還害她被常住師父「念」了好久。被說得手足無措的靜節師 
                      姊忙說:「以後不敢、不敢了!」   
                       
                      說起上人教導弟子讀經識字的嚴謹,靜節師姊聳起肩膀、縮著脖子,又是 
                      一副敬畏的神色,她說:「因為沒錢買經書,上人就每天抄經文,晚上好 
                      為弟子上課。」   
                       
                      「有時,我會故意待在廚房裡找事做,企圖蹺課,可是上人會跑來叫我: 
                      『靜節呀,你怎麼不來上課呢?』」上人不放鬆、嚴格的教育態度,讓靜 
                      節師姊常常提心吊膽,戰戰兢兢。   
                       
                      尤其當上人要問問題時,她更是緊張得「批批欻」(直打哆嗦),因為「 
                      答錯可是要罰站的!」靜節師姊認真的神情,彷彿昨日才剛被罰過似的。 
                       
                      年節有些信徒會專程拿些錢來精舍,希望供養法師。可是,上人會將這些 
                      錢悉數捐給功德會,準備為貧苦的人添衣食。   
                       
                      「有時候們的米缸都快見底了,油、鹽也快光了,可是只要艱苦(貧窮) 
                      人一來,即使功德會再沒有錢,上人也會不惜將身邊僅剩的物質都給他們 
                      。」靜節師姊說,有一段時間,精舍常有一些精神異常的人來要飯吃,上 
                      人也都會設法讓他們吃飽,決不趕他們走。   
                       
                      某日精舍發放,正在廚房幫忙的靜容師姊看見師姊們因忙於賑米,不慎將 
                      米粒掉落地面,便俯身一粒粒拾起,順手放進米缸中。   
                       
                      一回身,上人忽現前問道:「你剛才手上拿的是什麼?」「那是掉落地面 
                      的米粒,我撿起來放進米缸裡。」   
                       
                      上人慈祥地對她說:「你所拾起的每一粒米都是屬於照顧戶的,怎麼能放 
                      進精舍的米缸?慈濟人一定要做到『誠』與『正』,即使是幾粒米也不例 
                      外,救濟的歸救濟,公私要分明。」   
                       
                      這個令人感動的訓示,靜容師姊從此永銘在心,一生不敢或忘。 
                       
                       
                      早期的個案訪視, 
                      無論山高水遠、日曬雨淋, 
                      常常都由上人親率前往 
                        
                       
                      民國六十五年隨上人環島複查照顧戶時,靜瑩師姊負責提醫藥箱。「每看 
                      完一件個案,回到遊覽車上,上人一定請大家針對個案的情形做一番討論 
                      。」她對於上人分秒必爭的積極態度印象深刻。   
                       
                      當車子到屏東楓港的時候,路的兩旁有許多賣烤小鳥和果子狸的攤販,上 
                      人想把這些眾生買來放生,但唯恐出家人出面購買販家不肯出售,於是就 
                      請司機把車子開遠一點,迴避一下。車上的師兄姊,在商議分組完畢後, 
                      分頭將目之所及的小鳥和果子狸,全部搜購一空。 
                       
                      接著,車子行到台東一處名為「壽卡」的地方;那兒地勢較高,很適合放 
                      生。 
                       
                      陸續將牠們放出去後,不知怎地,小鳥兒竟在遊覽車的上空盤旋了兩圈, 
                      果子狸跑了一半後也停下來回頭張望。上人就對牠們說:「要飛高一點、 
                      跑遠一點,愈深山愈好,不要再被人抓來囉!」   
                       
                      一向很有時間觀念的上人,總是會在約定時間前到達約定地點。他不僅如 
                      此自我要求,也希望座下弟子努力做到。   
                       
                      有一次瑞穗大火,住玉里的陳靜枝師姊當天就已前往勘災,並告知上人。 
                      上人決定隔天親臨一趟災難現場。   
                       
                      隔天,上人在約定時間的前半個鐘頭抵達,靜枝師姊則準時到。一見面, 
                      上人就說:「花蓮離瑞穗比較近,玉里離瑞穗比較遠呵?」輕輕的一句話 
                      ,讓靜枝師姊整個臉漲紅了。   
                       
                      上人是希望有災難,慈濟人就該打頭陣;雖未明說,但靜枝師姊已了然於 
                      心,她知道從此以後做任何事,一定得提前做準備,才不致有突發狀況時 
                      措手不及。   
                       
                      自稱年輕時候總是「行如颱風」、有些莽撞的靜枝師姊,有一回隨上人訪 
                      視個案途中,忽覺頭暈想吐,上人就將駕駛旁前座的位子讓給師姊。在下 
                      車交換位子時,上人扶著車門的手尚不及收回,而頭昏得有些迷糊的靜枝 
                      師姊,就將車門用力一關,不慎竟把上人的手夾得凹陷了進去。   
                       
                      大家一陣驚慌,靜枝師姊更是萬分惶恐內疚,但是,上人不發一語,既未 
                      發出唉痛聲,臉上也未顯一點痛苦的表情,對於肇事者──靜枝師姊,更 
                      未加責難。然而這一路,靜枝師姊的內心卻是有夠受的了,且至今記憶仍 
                      然鮮明。 
                       
                       
                      很多人都說上人有輕功? 
                      訪視個案常是不分天氣、不挑地域的,晴天雨天也得行, 
                      山高路險也得走,而傳說就是這麼開始的…… 
                       
                       
                      有一回至山上看個案,剛下過雨,山路泥淖不堪,走過的人鞋底必定膠著 
                      爛泥,滯礙難行;雨雖停了,泥路兩旁垂晃的枝葉,仍不住地滴著水滴。 
                         
                      有人因擔心「小龍(蛇)」出沒,口中念念有詞,而每個人的褲管也都沾 
                      染了稀濁的爛泥,唯獨上人的鞋與褲管依然如初,很多人就此相信「上人 
                      有輕功喔!」然而上人的解釋卻是:「凡事多用心。出門看個案穿著簡便 
                      為要,你們就是愛漂亮,還有人穿高跟鞋呢!」   
                       
                      上人對弟子的生活習慣要求的很嚴格。有次一位師姊在車上吃東西,將果 
                      皮紙屑隨手往車外丟,因此遭到上人告誡:「垃圾要帶回去,隨意丟棄, 
                      外面沒有人清掃,會製造髒亂。」   
                       
                      有時走著走著,看見路旁栽種的小花可愛又美麗,心想摘一兩朵應該沒關 
                      係,可是上人又會立刻制止任意攀折花木的舉動。   
                       
                      有過這般經驗的靜施師姊說,雖然只是生活上的小細節,但上人都會要求 
                      弟子遵守,「上人當時對我們的教育,至今仍受益匪淺!」 
                       
                       
                      早期靜思精舍每年都會舉辦「佛七」, 
                      其間,從上人的觀機逗教中, 
                      更可見其「嚴謹」及「慈藹」兼具的風範。   
                       
                       
                      在進入慈濟前即已學佛多年的靜曜師姊,原本自認對佛法涉獵頗深,因此 
                      有點「貢高我慢」;有次上人就藉著「打佛七」來調教她……   
                       
                      「上人連續三天叫我示範穿海青,對我而言,五戒、菩薩戒都受過了,這 
                      也不算什麼……」 
                       
                      「上人穿海青的動作、威儀都很細膩,但我認為學佛與穿衣服沒什麼關係 
                      ,所以只大略看一下,並沒有很用心學。」 
                       
                      第一天, 當上人點名要靜曜師姊上臺示範,粗枝大葉的她怎麼也穿不好   
                      ,惹得全場大眾忍不住笑了出聲。   
                         
                      「怎麼連穿衣服都不會呢?」上人很慈悲地請常住師父在休息時間教她,   
                      她仍舊沒有用心地學。   
                         
                      第二天,她想:「不會那麼倒楣又叫到我吧!」怎知上人用眼神掃視全場   
                      後,又示意她上台示範,結果又一樣窘態畢出,害得她真想找個地洞鑽進   
                      去。   
                         
                      結束後,上人依然請常住師父教她,這回她不敢再不用心了,但又怕難為   
                      情,於是就蹲在角落練習。孰料,正當穿得起勁時,上人竟無聲無息地走   
                      到她面前,說道:「早用心不就好了!」   
                         
                      「上人如果拍拍你,隨後總是會再『膚膚』你。」靜曜師姊領悟到:「上   
                      人可能覺得我不是朽木,所以願意花時間來雕我,提醒我凡事要『多用心   
                      』。」   
                         
                      靜媓師姊也是因為打佛七的因緣,觸發她心靈的成長,而在慈濟菩薩道上   
                      精進不息。   
                         
                      她是民國七十五年那場佛七當中的一員,由於在七天內,從清晨四點上第   
                      一支香,到晚上九點最後一支香為止,全員幾乎整天盤坐、拜佛、繞佛,   
                      鮮少起身,當時大家因擔心儀態不佳,皆不敢往前的位置就坐。   
                         
                      「你們若不認為自己是朽木的話,就往前坐讓我來雕!」上人輕輕的這話   
                      ,激勵她和幾位年輕的師姊紛紛往前挪。   
                       
                      隨後,上人談及佛陀《本生經》的一段故事── 
                       
                      有個村莊鬧旱災,佛陀不忍眾生受飢餓之苦,就幻化成一隻大鯨魚。但大 
                      鯨魚游到淺灘擱淺了,被正在海邊曬網的五個漁夫看到,他們興奮地趕緊 
                      跑回村莊敲鑼通告大家。   
                       
                      因正處飢荒時期,全村的人皆出動過來合力將魚拖上岸。這隻大鯨魚剛好 
                      足夠讓村民維持一段時間,而免於挨餓。   
                       
                      佛陀的悲願感動了天龍八部普降甘霖,讓村民得以開始耕種,等大鯨魚吃 
                      完後,剛好農作物也已收成了。   
                       
                      上人表示,後來佛陀成佛所度的五個比丘,就是當時在海邊曬網的這五名 
                      漁夫。他願效法大鯨魚與眾人結「血肉緣」。 
                       
                      上人又說:「我不是要你們來拜拜,吃個飯,添點香油錢就兩不相欠,這 
                      稱『浮萍緣』;我要和你們結的是『血肉緣』。」當場大家都為上人的這 
                      段話感動落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