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慈濟現象」初探 | 
                   
                  
                     | 
                   
                  
                    | ◎文及元 | 
                   
                  
                     | 
                   
                  
                    《從一九六六到一九九六》之二 
                       
                       
                      三十歲,對一個人而言正是青年時期;對於慈濟這個民間慈善事業基金會 
                      而言,從中央山脈下的靜思精舍起步,近半甲子的時光,見證了台灣經濟 
                      發展的奇蹟,也看遍世間悲苦、喜樂與無常。 
                       
                      在一般人印象中,慈濟是「台灣最大的民間社團」;然而,許多人並不知 
                      道,已漸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精神與文化特質的全方位慈善事業基金會─ 
                      ─慈濟,這三十年一路走來,也曾經歷所謂的「弱勢社福團體」的過程, 
                      從五角、一元的募款開始,只是秉持一股「為佛教、為眾生」的理念,用 
                      愛舖著路走過來…… 
                       
                      在社會急遽變遷的年代,當人們迷失在物欲橫流的感官世界裡,質樸清新 
                      的福爾摩沙突然搖身變成濃妝豔抹的貪婪之島時,慈濟以白衣大士悲憫眾 
                      生之姿,默默地在台灣落實四大志業,在經濟奇蹟之外,為台灣經驗寫下 
                      動人的一章。 
                       
                      而慈濟對社會暗角眾生的關懷、與群眾緊密結合,改變了一般人早期印象 
                      中的寺廟型態,以入世精神取代世清修,不但遵循印順導師「為佛教、為 
                      眾生」的口諭,並朝民國初年太虛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理想實踐。 
                      近年來,有不少研究人員以慈濟為主題,從各個角度探究「慈濟現象」; 
                      本文以發生在慈濟的真實故事為經,研究慈濟的學術論文觀點為緯,勾繪 
                      存在於社會中的「慈濟現象」。 
                       
                       
                       
                       
                      【慈濟開啟多面向的「布施」管道】 
                       
                       
                      ■發揮生命最後一次使用權 
                         
                       
                      「我從來沒想到自己死後還能布施。」罹患鼻咽癌的陳先生,無意間從「 
                      慈濟世界」廣播節目中,獲知大體捐贈的訊息,心中難掩歡喜。   
                       
                      陳先生在患病末期雙眼陸續失明,身體各處疼痛難當。因家中經濟拮据, 
                      妻女以泡麵為三餐,生理的折磨加上身為一家之主卻無法照顧家人的心理 
                      煎熬,使他數度萌生自殺的念頭,直到慈濟人在他生活中出現──   
                       
                      師兄姊將上人的法語、慈濟的訊息帶入陳家,讓陳先生在接受濟助的同時 
                      ,也能達成親手布施的心願。   
                       
                      「師父說肉體本是空,不必太執著。」陳先生的這句話,讓家人拋下「人 
                      死必須入土為安」的觀念,豁然敞開心胸,同意他發揮生命最後一次使用 
                      權──捐贈遺,作為醫學院大體解剖教學之用。 
                       
                       
                       
                      ■八十八歲老爺爺的堅持 
                         
                       
                      凌竟成是個半生戎馬、晚年孑然一身地住在廣慈博愛院裡的八十八歲老者 
                      ;每日清晨三時,早早起身打水,為院內行動不的老人換裝熱水瓶,使他 
                      有一筆「歡喜財」。 
                       
                      他在院內聯誼中心的書架上看《慈濟月刊》,從文中知道證嚴法師的善行 
                      ,「想想自己存了這些錢,但要是不發揮錢財的功用,再多也沒用啊!」 
                         
                      八十四年三月,他與上人在慈濟台北分會樓梯間不期而遇,一見到上人, 
                      他不疾不徐從腰間解下纏在腹部的腰帶,將其中的台幣四萬元以及用錫箔 
                      紙包得方方正正的四千元美金交給上人。   
                       
                      「為什麼要將這些血汗錢捐給慈濟呢?」知道他的錢是每日清晨辛苦工作 
                      賺得的之後,上人不忍地問。   
                       
                      「因為我要幫你救苦難的人。」凌老爺爺堅定地說。 
                       
                      六度之中,布施為首。 
                       
                      台灣民間佛寺廟宇常設的香油錢箱,是大部分台灣人最早接觸的布施管道 
                      ;然而,隨著社會漸發展,隨機捐助的「香油錢式布施」型態,已漸漸轉 
                      變為以「公信力」取勝的模式。慈濟的每一項善款都有憑有據可查,募款 
                      模式讓捐錢者信任,而款項能夠真正使用到需要者的身上,更使得捐贈者 
                      能夠放心地透過慈濟做善事。   
                       
                      慈濟人不論是到各處宣揚慈濟精神與四大志業,以至於捐錢、捐地、捐首 
                      飾珠寶、參加捐髓驗血活動、捐贈大體供解剖教學,或響應器官捐贈…… 
                      都是布施觀念的再延伸。   
                       
                      「布施」,不只是將錢財捐出去而已,其實關懷眾生、口吐蓮花、面容和 
                      善也屬於布施,這種布施可稱為「不用本錢的在施」,例如:心施(心存 
                      誠懇、恭敬、謙讓、和樂、感恩、慈憫、法喜與寬恕)、面施(面容和藹 
                      、常保微笑)、眼施(常以慈眼視眾生)、身施(以身作則、建立善的榜 
                      樣;樂於助人、善與人同)、言施(言誠語柔、讚歎他人)、座施(捨棄 
                      自己的立場或利益,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耳施(恭敬聽人所言而不煩 
                      躁),都是屬於「無財七施」。   
                       
                      證嚴上人常叮嚀慈濟人要做到「三輪體空」──雖然是布施,但是心中不 
                      能執著於布施的東西、布施的對象,也不能認為自己是施予者而沾沾自喜 
                      。完全無所求地付出,才是布施的最高境界。 
                       
                       
                       
                       
                      【慈濟在價值觀混淆的社會中回歸儒家傳統】 
                         
                       
                      民國八十年七月,證嚴上人獲得有亞洲諾貝爾獎之稱的「麥格塞塞獎」, 
                      《中國時報》在該年七月十八日的社論中,以「博施濟眾、移風易俗的典 
                      範」為題,賀上人獲獎:   
                       
                      ……台灣社會能夠安然地度過令別人驚訝的危機,是因為內部有一種穩定 
                      的力量在支撐的緣故。這個能夠化險為夷的力量,來自許多沈默而堅定不 
                      移的民眾,證嚴法師所領導的慈濟功德會便是一個顯著的例子。   
                       
                      證嚴相信大善是由小善累積而成,所以功德會的會員默默無言,一切從自 
                      身的小善開始做起。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沈默眾人的小錢,小 
                      善累積成績,成了令國際人士欽羨的大功偉業,而這麼多人在堅持理想、 
                      堅守道德中耕耘努力,終於使台灣這塊逐漸惡質化的土地又慢慢恢復其承 
                      載的力量。   
                       
                      證嚴的辛勤成就,使得台灣社會重拾喪失已久的信心;證嚴的獲獎,使得 
                      台灣在國際社會換回了一面充滿理想色彩的體面招牌。   
                       
                      證嚴堅持三個原則,一不趕經懺、二不作法會、三不化緣(自力更生), 
                      他入世從事濟世活人的事業,但決不把佛教帶入任何可能導致迷信的形式 
                      之中。   
                       
                      他個人在宣道中屢屢告誡眾人,在拜佛之前應先拜家中的兩尊老菩薩,那 
                      兩尊老菩薩即是父母;他要求眾人捐獻救助遭困的人,但每人應量力而為 
                      ,決不可使家中的奉養中斷。   
                       
                      這些言行,使得這位出身佛家的師父,更像是一位博施濟眾、反身而誠的 
                      典型儒家。   
                       
                      台灣在七十五至七十八年經濟高度發展的四年間,正逢新興政黨組黨(民 
                      國七十五年民進黨組黨)、解嚴(民國七十六年)、開放報禁(民國七十 
                      七年)等社會變遷,社會上除了彌漫著因經濟富裕帶來的高消費能力外, 
                      也充滿著各種異於傳統的價值觀。   
                       
                      發燒的股市、房市造成「一夜致富」的例子比比皆是,徹底顛覆「勤以養 
                      廉、儲蓄致富」等傳統金錢觀;賭博式的進場買賣股票頓時成為「全民運 
                      動」;而「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各種「自利」的行為,更全面瓦解台灣 
                      人「溫厚善良、相互關懷」的早期農業社會傳統特性。   
                       
                      在社會價值觀急遽變遷的同時,慈濟訂定了一套因應社會現象的戒律── 
                      慈濟十戒。   
                       
                      「慈濟十戒」是原有的佛教徒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 
                      不飲酒),加上不賭博、不吸菸及不嚼檳榔、調和聲色、遵守交通規則、 
                      孝順父母。期使從個人做起,積小善為大善、戒小惡為無惡,進而淨化人 
                      心,祥和社會。   
                       
                      這也使得一些逐漸崩壞的傳統文化如:孝道、尊重、敦厚、感恩、互信、 
                      關懷,得以在小眾間延續。   
                       
                      在證嚴上人的開示中,強調的「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即宋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 
                      而樂」;慈濟人常說的「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便是儒家「獨善其身、 
                      兼善天下」精神的再現。   
                       
                      此外,證嚴上人「以德服人」的精神教化,意即儒家的「德以柔之、教以 
                      諭之、禮以禁之」;而中國諺語中的「百善孝為先」與證嚴上人提醒弟子 
                      「父母是堂上活佛」的觀點不謀而合;上人亦常常以《父母恩重難報經》 
                      的經文強調「孝順」的重要。   
                       
                      這種回歸傳統倫理道德的精神,在價值觀紊亂的社會中有穩定人心的效果 
                      ,提供一種從自己做起的「心靈再造工程」;而慈濟人所做的工作是「知 
                      」的實踐、「行」的完成,徹底實踐「知行合一」。 
                       
                       
                       
                       
                      【慈濟發揮「社會教育」功能】 
                       
                       
                      ■從「杯」門入「悲」門的陳金發 
                       
                         
                      他,曾經是個飲遍各國名酒的紙廠老闆;也曾是個一餐不能無酒的男人。 
                      「我以前是個把酒當飯吃的人,且一年喝下肚的酒,大概可以裝滿一個二 
                      十呎長的貨櫃。」這種日子持續近十年,直到他遇見慈濟……   
                       
                      「雖然之前對慈濟並不是非常了解,但對上人的平易近人卻印象深刻…… 
                      」 
                       
                      一次,回精舍前一晚還爛醉如泥的他,向上人頂禮時,羞愧之心頓然升起 
                      ──「喝了二十二年的酒,從來也不覺得酒氣沖天是怎麼回事,直到那次 
                      ……」在回程的飛機上反覆的思考:「這幾年來我究竟在做什麼?」   
                       
                      終於,他決定戒酒、持素,並加入慈濟國際賑災的行列,前往燠熱的柬埔 
                      寨數次。   
                       
                      現在,他是集榮董、委員、慈誠隊於一身的全方位慈濟人。 
                       
                      受上人行誼與濟精神感動,是許多人加入慈濟的一大原因,進而發心恆長 
                      護持慈濟志業。   
                       
                      慈濟精神影響所及,上從企業經營者、下至升斗小民甚至曾經十惡不赦的 
                      浪子、嗜杯中者,慈濟的美善事物與上人慈悲喜捨的精神,總能觸發他們 
                      的慈悲心,改變原本的生活方式,棄惡從善。   
                       
                      慈濟有自己的教育體系(護專、醫學院),但證嚴上人與慈濟人的「社會 
                      教育」功能,卻是無所不在的──證嚴上人的開示、地區性茶會的現身說 
                      法、辦活動時學習到的點點滴滴……,都是社會教育。   
                       
                      在慈濟,這種團體學習的特性是「自省」──不會有人為你打成績、也不 
                      會有老師拿著鞭子追打的「暫時性疼痛」。若是證嚴上人對弟子有建議, 
                      通常是「上人輕輕的說,慈濟人重重的聽」。   
                       
                      而慈濟人學習的動力是來自於「同儕的拉力」──在同一個團體中彼此學 
                      習、共同成長。這是許多慈濟人能夠為善競爭、相互學習、彼此砥礪精進 
                      於菩薩道上的重要因素。   
                       
                      另外,慈濟還有許多「外圍團體」──兒童精進班、大專青年聯誼會、教 
                      師聯誼會、警察聯誼會、榮董聯誼會書、畫家聯誼會、外語隊、慈友會、 
                      企業家靜思生活聯誼會……等等,涵蓋不同年齡層及職業。透過這些團體 
                      的共修、聯誼與心得分享,銜接完整的慈濟人文教育,無形中達到「社會 
                      教育」的功能。   
                       
                      譬如,教師以靜思語教學代替體罰、慈青以社會服務代替玩樂、企業家以 
                      較為簡樸的方式取代豪奢的生活……這些對於端正社會風氣、減少社會問 
                      題有正面助益。   
                       
                      另一方面,這樣的組織也有助於「慈濟家庭」、「佛化家庭」的產生。家 
                      庭中也許是三代同堂──奶奶是委員、爺爺是慈誠隊員、也許爸爸是榮董 
                      、媽媽是教聯會成員、孩子是慈青或兒童精進班的小菩薩,或許他們的慈 
                      濟身分不只一種,但都能在慈濟團體中找到歸屬感,在家庭中也有共同話 
                      題與目標。 
                       
                       
                       
                       
                      【慈濟人的「清澈生活觀眾」】 
                       
                       
                      ■無牽無掛的王一郎夫婦 
                       
                       
                      他家沒有信用卡、貴賓卡、只有慈濟語音卡;他家的餘錢不存在銀行,而 
                      是存在「慈濟功德庫」裡。   
                       
                      靠著賣米苔目圓滿兩個慈濟榮譽董事的王一郎、陳麗罔夫婦,他們的生活 
                      因做資源回收而徹底實行環保──吃的是隔壁自助餐店的剩菜或是菜市場 
                      的敗葉、小孩穿的是隔壁鄰居大哥哥淘汰下來的衣服,此外,腳上的鞋子 
                      、家中的竹椅、腳踏車,都是資源回收來的。   
                       
                      于家沒有訂報紙、沒有接第四台,簡樸的家居生活為的只是一個目標── 
                      將一點一滴省下的金錢捐給慈濟,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在物質化到達極點、人心亟欲回歸自然的年代,有許多人選擇了與崇尚物 
                      質的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觀;或許是珍惜現況、響應環保、或許是更積極 
                      地參與關懷社會與世界的行列。而參與慈濟活動者,漸能發展出一種「清 
                      澈生活觀」,遠離物慾的引誘。   
                       
                      在參與慈濟活動的過程當中,許多人體驗了一個與原來生活截然不同的經 
                      驗,例如回精舍時睡通鋪、用餐後要將菜渣連同熱開水一同喝下以「惜福 
                      」,或是參加資源回收或慈濟大型活動時,滴汗如雨卻無一絲抱怨,可說 
                      是從付出中獲得喜悅,並學習嶄新的生活觀。   
                       
                      不少慈濟人將生活的欲求降至最低,例如有的人不再買新衣,大多穿著慈 
                      濟的制服;也有人將慈濟當作是功德儲蓄庫──最常見的「錢財四分法」 
                      :一份維持家計、一份維持事業、一份侍奉父母、一份則捐給慈濟回饋社 
                      會。這種積極地關懷人群,並將「利他」的成分提升至人生第一目標的行 
                      為,即是清澈生活觀的展現──知足、感恩、善解、包容以及知福、惜福 
                      、再造福。 
                       
                       
                       
                       
                      【慈濟提供關懷社會的管道】 
                       
                       
                      ■用饅頭圓滿慈濟夢的「饅頭師姑」 
                       
                       
                      大家都叫林麗雲「饅頭師姑」,倒不是因為她長得像饅頭,而是她用手工 
                      揉麵、口感紮實的饅頭,總讓人唇齒留香、回味再三。   
                       
                      她的饅頭店位於基隆仁愛市場,只要問人「慈濟饅頭在哪裡?」自然而然 
                      就找到了。   
                       
                      堅持「不打折、不休假、不雇人」的林麗雲,每天從早上九點忙到晚上八 
                      點,在租來的店面中,用一個個圓圓胖胖的饅頭,圓滿她的慈濟夢──將 
                      賣饅頭所得扣除開銷後,全數捐給慈濟。   
                       
                      一個已當阿嬤的婆婆級人物,還要做著粗重的工作,令外人看了有些不忍 
                      ,但她若無其事地說:「答應師父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做到不能做為止… 
                      …」   
                       
                      慈濟動員了在社會中通常被忽視的家庭主婦,提供她們一個關心社會的廣 
                      大活動空間。對於許多依賴丈夫、子女或家庭的女性而言,不但可訓練獨 
                      立的精神,更能夠從參與慈濟事務中,使得家庭、丈夫、孩子不再是她們 
                      生活上唯一的寄託、唯一的情感出路;另一方面,這也是證嚴上人常說的 
                      「將小愛化為大愛」的明證。   
                       
                      慈濟提供各界人士回饋社會、關心社會的管道;即使是清寒人家,也能奉 
                      獻一己之力。   
                       
                      例如一位賣甘蔗汁的小販,生活克勤克儉,將無數杯十元一杯的甘蔗汁, 
                      化成一百萬元,護持慈濟志業;那雙削甘蔗皮的手早已起水泡、破皮、結 
                      繭,然而他甘之如飴地繼續第二個一百萬。   
                       
                      此外,有些照顧戶在接受慈長期關懷後心存感恩,發揮「愛的循環」精神 
                      ,自己省吃儉用,將省下來的款項捐出,幫助比他們更需要錢的貧病者。 
                       
                      除了善於分配金錢回饋社會,慈濟人也相當善於分配時間、把握當下利益 
                      眾生。   
                       
                      有人將假日當作是資源回收的日子,或是回慈濟醫院當志工關懷病苦者、 
                      與社工員前往照顧戶家中居家關懷……,這些工作慈濟人謙稱談不上是犧 
                      牲自己的時間,而是藉由「做慈濟」來關懷社會,並把握人生使用權,將 
                      時間作最好的規畫。 
                       
                       
                       
                      《結語》 
                         
                      三十年來,慈濟以毅力突破人們的自利心態,以大愛化解種族隔閡,在滔 
                      滔紅塵中寫下一篇篇感人的真實故事;以「立足台灣、胸懷世界」的精神 
                      ,實踐真善美的大愛循環。   
                       
                      盼望世人看見的不只是慈濟消滴成河的龐大善款,而是重視這一股柔和卻 
                      堅定的力量;進而和我們一同加入關懷眾生的行列! 
                       
                       
                       
                       
                      ○參考資料 
                       
                       
                      .王順民「宗教福利服務之初步考察」(《思與言》第三十二卷第三冊) 
                       
                      .陳柏達《圓滿生命的實現──布施波羅蜜》(東大出版) 
                       
                      .王順民「宗教福利思想與福利服務之研究;以慈濟功德會及基督長老教 
                      會為例」 (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年五月)  
                        
                      .鍾秋玉「慈善機構的組織融入、組織文化與慈善行為;以慈濟功德會為 
                      例」(台大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年五月) 
                       
                      .劉玉惠「聖界與凡界──慈濟論述之幻想主題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 
                      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三年七月) 
                       
                      .盧蕙馨「佛教慈濟功德會──『非寺廟中心』的現代佛教特性」(民國 
                      八十三年三月) 
                       
                      .盧蕙馨「慈濟功德會的道德意義」(民國八十一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