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襲布衣、一雙芒鞋,從踽踽獨行的訪貧,到浩浩蕩蕩的隨師群, 
                      這三十年一路行來,但見難行而行…… 
                      「隨師行記」在慈濟三十年歷史中,可說是「開疆闢土」的第一章; 
                      為了開闢慈濟福田讓大家來種, 
                      上人的足印踏遍全省,善的力量也因此逐漸凝聚。 
                      隨師行腳的二眾弟子也能從上人的身教與言教中,獲得身心的喜悅; 
                      跟隨上人看盡人生百態,親聞上人如何以佛心智, 
                      行善薩忍,荷負眾生苦。 
                      在此為您打開隨師行的一扇窗,讓您一窺隨師行的點點滴滴…… 
                       
                       
                       
                      打開慈濟三十年史,您一定不能錯過「隨師行記」! 
                         
                      每月農曆初一前後,平日寧靜的各分會便忽然熱鬧了起來,分會前面有慈 
                      誠師兄拿著對講機笑瞇瞇地站崗,入口處兩列著藍衣的委員一字排開,人 
                      人都掩不住興奮的神色,頻頻低聲問:「上人快到了嗎?」   
                       
                      偶有轎車停在門前,大家一陣騷動,趕緊又摸了摸早已梳亮的慈濟頭,再 
                      引頸一看,原來是某位姊搭車過來了。隊伍的另一端,許多小菩薩小心翼 
                      翼地捧著撲滿,急著想獻給師公,好讓師公摸一摸頭。   
                       
                      等待間,大門前終於駛進一部部車輛,從四人座的轎車到九人座的小貨車 
                      都有,車門一開,上人來了……   
                       
                      這樣的畫面,您一定不陌生! 
                       
                      對於早年就隨侍在上人身旁的師姊們,隨師行連結著慈濟會務發展的脈絡 
                      ,隨著會員的激增,各分會聯絡點的成立,如今的隨師行與早期的師行已 
                      大不相同囉! 
                       
                       
                       
                      
                       
                      要追究隨師起源的足跡,恐怕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那時沒有相機 
                      的鎂光燈一閃一閃,更沒有攝影機的追逐,慈濟的腳步卻早已默默地行遍 
                      全省各角落了。   
                       
                      「一缽千家飯,孤僧萬里遊」,初期上人行腳全省多是去探訪貧戶。那時 
                      ,上人親自走入山間訪貧,從花蓮到台東,連走四個小時,整條路人煙稀 
                      少,然而上人的步伐卻是堅定而踏實;從無路到有路,慈濟也就是這樣走 
                      出來的。   
                       
                      這段期間,上人奔波於訪貧、勸募、籌建醫院等,行腳所至,感人事蹟頗 
                      多,惜未能記載下來;直至民國七十一年,靜思精舍第十二位出家弟子德 
                      宣師父跟隨上人行腳,一頁頁寫下慈濟的足跡,才有「隨師行記」的誕生 
                      。   
                      有了文字的記載,缺乏影像的佐證,總是令人遺憾。 
                       
                      民國七十六年間,一位當年主持電視節目「蓬來仙島」的侯世宏先生,在 
                      接觸慈濟後曾表示:「像師父這麼偉大的人,身邊如果沒有人為他錄影、 
                      錄音或是記錄下來的話,非常可惜。」這句話被一位開傳播公司的師姊聽 
                      進耳朵裡了。   
                       
                      後來,當她看到德宣師父隨師時又拍照又記錄的,十分辛苦,於是從那時 
                      起,便與先生開始每月的隨師行;至今,除了參與國際賑災等慈濟事不克 
                      隨師外,從未間斷過。   
                       
                      這對夫妻檔就是慈濟世界裡人人熟知的──黃錦益師兄與慈暘師姊。在上 
                      人行腳期間,一位拿著相機伺機而拍,另一位舉著沉重的攝影機,在人群 
                      鑽動中奮力尋找拍攝角度。 
                       
                       
                              ※        ※       ※ 
                         
                       
                      「隨師行」,對於曾隨師的人是「隨了還想再隨」,沒隨過師的人則渴望 
                      有機會可以隨師。   
                       
                      到底隨師行有什麼魅力?早期的隨師行與現在的隨師有什麼不同?聽說隨 
                      師一趟下來,不僅增廣見聞,還增加趣聞;有關隨師時的食衣住行軼事, 
                      您一定沒聽過,至少沒看過這篇以「趣聞」為主的「隨師行記」,容我提 
                      醒您,趕快繼續看下去吧! 
                       
                       
                       
                       
                      
                       
                      您知道什麼是「樹下吃便當」的慈濟文化、「我愛慈濟」的暗號、「師公 
                      飯」的由來?   
                       
                      這些由隨師行中所發展出來的名詞,顯見隨師雖辛苦,卻也有其輕鬆、活 
                      潑的一面。 
                       
                       
                       
                      樹下吃便當 
                         
                       
                      所謂的「便當文化」,其實是上人的苦心,上人認為吃得飽就好了,因此 
                      要大家帶著便當盒,既省事又符合環保。   
                       
                      早期隨師用餐可沒有現在這麼舒服,常常一頓飯下來,被蚊子咬得滿腳都 
                      是,乃家常便飯也。   
                       
                      因為從北到南,遙遠的路途常常須中途找個加油站或休息站停下用餐,但 
                      在休息站裡吃飯,葷食的味道很重,加上用餐時常有人認出上人,紛紛要 
                      求合照,於是大家乾脆選個陰涼樹下或是風景迷人處,坐下來一起用便當 
                      ;「樹下吃便當」也因此成為慈濟出外的一個文化,既方便又踏實。 
                       
                       
                       
                      我愛慈濟 
                         
                       
                      談起「我愛慈濟」,您一定相當好奇它代表的意義吧! 
                       
                      話說隨師行雖戰戰兢兢,但也有輕鬆、有趣的一面!因為各地的師兄姊都 
                      相當熱情,一路南下都有師姊們體貼準備的飲料與點心;尤其在屏東分會 
                      ,晚上的「我愛慈濟」是最讓人垂涎以待的,這個暗語是表示晚上有宵夜 
                      可吃,這是隨師者共同的默契。   
                       
                      每當夜宿屏東分會,晚間打板將要休息時,常住師父就會準備煮玉米、蕃 
                      薯、芒果等宵夜給大家吃,讓大家緩和一天緊張、忙碌的情緒。   
                       
                      起初由於怕上人知道,大家就取名叫「我愛慈濟」來打暗號,可是,有一 
                      天,東窗事發了……   
                       
                      話說那天,副總執行長王端正先生也隨師來到屏東分會,師姊們禮諒他的 
                      辛勞,力邀王先生參加當晚的「我愛慈濟」之約。   
                       
                      沒想到左等右等,王先生卻仍在和上人談話;後來,不知是誰跑去向王先 
                      生說「我愛慈濟」,上人才發現「我愛慈濟」就是大家要去吃東西的意思 
                      。   
                       
                      上人也很體貼大家的辛勞,當師姊們又在他面前打暗語時,他便說:「哦 
                      !你們都要去『我愛慈濟』!」大家才知道上人早已發現了。 
                       
                       
                       
                      師公飯 
                       
                       
                      再說「師公飯」,這道慈濟人餐點,相信很多人都吃過了。但是它的由來 
                      ,卻是周照子師姊於民國七十七、七十八年間隨師時,無意間成就的小插 
                      曲!   
                       
                      當時屏東尚無分會,落腳處雖在圓通寺,但上人仍須親往高雄、台南為眾 
                      開示。當時,當地的師姊準備好便當給大家在路上吃,上人要師姊:「便 
                      當作簡單些,白飯炒醬油就好了。」隨行的周師姊心想上人真是客氣,都 
                      盡量不麻煩弟子。   
                       
                      沒想到第二天早餐時,圓通寺住持見慧法師告訴她,上人愛吃炒飯,他特 
                      地炒了一鍋,請周師姊去盛一碗。周師姊將鍋蓋一掀當場楞住──真的是 
                      白飯炒醬油。   
                       
                      原來見慧法師得知上人過去在鹿野時,盡是撿一些野菜及散落地上的落花 
                      生果腹,就是那兩個月營養失調,造成胃寒。而白飯炒醬油再加上一點油 
                      ,就比較不會那麼冷了。   
                       
                      周師姊後來與其見習委員聊天時,將這段見聞不經意地說出,沒想到這位 
                      見習委員有一位尚在念幼稚園的小孩,平日都將零用錢存入豬公要給師公 
                      蓋醫院,他聽到這段緣由,隔天便請媽媽炒「師公飯」給他吃,他媽媽問 
                      什麼是師公飯?他說:「周師姑不是有跟你講,師公愛吃白飯炒醬油嗎? 
                      這就是師公飯!」   
                       
                      後來,這個小孩隨媽媽回精舍時,把餵了很久的豬公親自獻給上人,並告 
                      訴上人他也吃師公飯。上人一聽問他:什麼是師公飯?小孩的姊姊在旁答 
                      說:因為師公喜歡吃白飯炒醬油,弟弟就把它稱作「師公飯」!   
                       
                      現在隨師時的便當裡,也常有好吃的師公飯哦! 
                       
                       
                       
                       
                      
                       
                      交通 
                       
                         
                      在隨師行中,交通車也佔了一頁重要的歷史。 
                         
                      上人每次行腳,從花蓮到台北幾乎都是搭乘火車北上,其餘路程就乘坐師 
                      兄們的車子。   
                       
                      早期由李清波居士開車載送,後來李居士的身體不好,改由張金丁師兄, 
                      然後是林徽堂師兄,現在則是陳禎雄師兄;慈暘師姊與黃錦益師兄則載著 
                      攝影器材跟在後面。   
                       
                      漸漸地,隨師的人增多了,台北呂家兄弟發心捐了一部二十人座的中型巴 
                      士給基金會,以便上人環島行腳時,有更多的師兄姊可以同行。   
                       
                      李清波居士開車時,都會沿途講許多見聞給上人聽,常常愈講愈高興,在 
                      高速公路上也愈開愈快。   
                       
                      由於高速公路的速限是六十到九十,這時上人就會看著儀表板提醒他開得 
                      太快了,李居士就告訴上人:「在高速公路不能開得太慢耶!」上人則指 
                      著表說:「也可以開到六十啊!」   
                       
                      有時候時間較充裕,大家就改走縱貫公路。當其他人在車上打瞌睡時,上 
                      人卻不放過每一秒鐘,注視著周遭環境的改變,了解台灣的進步情形及民 
                      間生活。   
                       
                      在行進中,也常常發生一些溫馨的小故事。 
                       
                      有一次,車行至高速公路收費站,收費員一看到貼有慈濟標誌的車,立刻 
                      問:「證嚴法師在你們的行列中嗎?」師姊答:「師父在後面的車裡。」 
                      這名欣喜的收費員自動為所有隨師車輛付過路費,盛情感人!   
                       
                      另一次,也是發生在高速公路上的小插曲。快到收費站時,公路巡警見幾 
                      輛貼有慈濟標誌的車經過,即搖下車窗興奮地問:「證嚴法師是不是在最 
                      前面那部車?」  
                       
                      見大家快樂地猛點頭,巡邏車立即開到最前面的加油站,待上人座車進站 
                      後,這名巡警早已雙手合十,口念阿彌陀佛地對著上人問訊,上人也親切 
                      地回禮。 
                       
                       
                       
                      住宿 
                       
                         
                      談到隨師的住宿問題,當時各地沒有聯絡點,上人行腳所至,都是借住各 
                      地師姊家或是委員另外空下來的房子。再克難一點,有的地方空間不大, 
                      洗澡都在廁所,廁所又沒熱水,師姊們都要用大茶壺燒熱水提進去,大家 
                      將就使用。   
                       
                      像屏東圓通寺附近是養豬人家,污水都會流入旁邊的水溝,氣味薰天;儘 
                      管如此,但是能隨侍在上人身旁,親聞上人的身教及言教,大家都覺得很 
                      幸福。   
                       
                      宣師父回憶說,上人的健康情形一向不穩定,有時血壓高高低低,走路搖 
                      搖晃晃;有時發燒數天不退。然而只要一下車,群眾所看到的上人永遠是 
                      慈眉和藹的。   
                       
                      嘴說破了,腳走腫了,但上人依舊精神奕奕地站在眾人面前開示。曾有位 
                      初次隨師的師姊,心疼地落淚說:「我們跟著看、跟著聽都已經累死了, 
                      而上人還要一場接著一場的開示,真是體力超人!」   
                       
                      宣師父在一旁聽了糾正說:「不是體力超人,是毅力超人。」 
                       
                       
                       
                       
                      
                       
                      多看、多聽、多聞,隨師行的收穫是無窮的,可以看到平常難見的人事物 
                      與溫馨而具深意的小插曲,是隨師行者的甜美回憶。 
                       
                       
                       
                      用心良苦 
                         
                       
                      早期隨師,因為人不多,會務也沒有現今的龐雜,大家都會跟著上人去一 
                      些難得的地方;比如說,印順師公上人的嘉義妙雲蘭若道場(早年師公上 
                      人曾請上人至此道場,後因花蓮三十位委員將上人留住,而成立慈濟克難 
                      功德會)、拜訪修道法師,及探視上人的母親;八十三年中南部水患,上 
                      人也藉著外出行腳的機會,親自前往勘災等。   
                       
                      周照子師姊表示,隨師行彷彿是隨著菩薩遊戲人間。平常旅遊,什麼事都 
                      沒有做;一旦出去做慈濟事,可以學的通通都要去觀摩,作為日後做事的 
                      參考;最重要的是能親近上人,學習上人的言教與身教。   
                       
                      周師姊回憶說,隨師時各地師姊都會準備豐盛的菜餚,當上人為眾開示時 
                      ,師姊們仍是在廚房忙碌。有一次,上人就對她們說:「以後煮米粉湯及 
                      粥就好了,不要在廚房裡做得這麼忙,枉費我從花蓮千里迢迢來到這兒開 
                      示。」   
                       
                      結果師姊們有做,卻做得不夠徹底。第二個月真的做了米粉湯及鹹粥,可 
                      是他們想表達對上人恭敬之心,在上人用餐時,又做了許多的菜   
                       
                      上人雖然不發一言地將鹹粥用完,菜卻一點也沒有動。只希望以身教讓師 
                      姊們明白:雖是一分恭敬心,但卻沒有將上人的苦心聽入耳。以後,師姊 
                      就真的改做便當了。   
                       
                      早期由於人不多,沒有現在的功能組,上人每月行腳除了訪貧,就是對委 
                      員開示,讓大家多了解慈濟,以凝聚向心力,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扮「包公」 
                       
                         
                      上人的行腳不僅是一趟菩薩行,有時也要扮演「包公」的角色呢! 
                         
                      比方說師兄姊在訪貧報告時,有的說要救,有的說不需要,上人行至那兒 
                      ,見大家爭論不休,乾脆自己去看。   
                       
                      早期的個案都是上人親自去察訪的,他也以身教讓資深委員明白:要如何 
                      尊重低收入戶、如何公開、公平、公正。而此訪視經驗也代代傳承,至今 
                      不變。   
                       
                      在隨師行的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或碰上一些對慈濟不了解 
                      的人,當面對上人語出莽撞,上人依舊以平常心看待包容;曾隨行的慈院 
                      醫師林堅熙便有感而發地說,他看到上人的包容力與忍辱,也從上人身上 
                      學習到一位法師的真正風範! 
                       
                       
                             ※        ※       ※ 
                         
                       
                      隨師的見聞,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就像慈濟三十年來的點點滴滴,每個人 
                      都有話說,每個人心中都有難以形容的感動,文字與影像只是為慈濟的三 
                      十年歷史作見證,如何將隨師行的收穫──上人有形的言教與無形的身教 
                      傳承予下一代,才是無盡的慈濟三十年! 
                       
                       
                       
                       
                       
                      一對寶 
                       
                      慈暘、慈韻速寫 
                       
                       
                      ◎楊倩蓉 
                       
                       
                      在每月隨師行中,您一定相當熟悉隨侍在上人身旁的兩位師姊身影──一 
                      位穿著委員制服,梳著兩條辮子,戴著黑框眼鏡,拿著相機對著上人「喀 
                      嚓、喀嚓」;另一位則是身穿工作人員制服,梳著光潔的慈濟頭,永遠揹 
                      著錄音機站在第一線,以柔美的聲調訪談現場感人的人事物。   
                       
                      看到這裡,您大概已猜出她們是慈暘師姊與慈韻師姊了吧! 
                       
                       
                       
                      對不到焦! 
                       
                         
                      七十七年開始隨師至今的慈暘師姊,雖是傳播公司的老闆娘,卻從未摸過 
                      相機,初期隨師都是由先生黃錦益一個人拍照兼錄影,她的功能就只有一 
                      種──扶上人的手。   
                       
                      有一次,上人對她說:「妳也應該『多功能』一點!給妳先生多幫忙(多 
                      幫妳先生的忙。)」慈暘師姊才開始學拍照。   
                       
                      剛開始學拍照的慈暘師姊,有一次明明看到上人坐在那兒,可是鏡框內卻 
                      看不到,對焦對了半天,上人已一聲不響地走到師姊身旁,猛地拿起鏡頭 
                      蓋說:「妳蓋子沒開,是在拍什麼?」她才恍然大悟地說:「師父,難怪 
                      我看了半天都沒看到您!」   
                       
                      上人每到一個地方,黃錦益師兄就會拍一張照記錄。一回走在剛下過雨的 
                      田路上,表面雖已乾硬,其實還很鬆軟;只見上人站在這邊,黃師兄就扛 
                      著攝影機跳過來要拍,沒想到整個人忽然只剩上半截,原來是陷在軟泥裡 
                      了,大家尖叫著要過去幫忙。   
                       
                      上人看了很緊張,慈暘師姊卻忍不住大笑起來,惹得上人轉頭說道:「不 
                      去幫忙,還一直笑。」可是黃師兄的樣在太滑稽了,最後,上人也忍不住 
                      地笑了出來。 
                       
                       
                       
                      誰是主角? 
                         
                       
                      隨師行中,感人的事太多,師姊們也不知跟著哭過多少次了,甚至搞不清 
                      楚誰是主角。此話怎講?   
                       
                      話說有一次上人行腳至台中,一位會員的丈夫罹患癌症,已至末期;這位 
                      師姊告訴上人說,她先生本來對她很壞,近年來因為學佛變好了,沒想到 
                      病魔卻要搶走他。慈暘師姊在旁愈聽愈傷心,竟哭得哽咽出聲,德宣師父 
                      最後忍不住地對她說:「慈暘,到底妳是女主角,還是她是女主角?哭得 
                      比當事人還傷心!」   
                       
                      生性開朗樂觀的慈暘師姊表示,其實跟在上人身邊是戰戰兢兢,不敢亂說 
                      話的;能夠每月隨師的她,覺得自己很幸福,不僅看到人生百態,更能感 
                      受到上人對待不同階層的來訪人士,都能以平等心去和他們談話;將別人 
                      的苦當做是自己的苦,以柔軟的心去為他們開解。 
                       
                       
                       
                      隨時抽考 
                       
                         
                      慈韻師姊是在民國七十八年四月開始隨師,那時她剛接手「慈濟世界」廣 
                      播節目,隨師的時候就是坐黃錦益師兄的車,與攝影器材擠在一起。   
                       
                      早期的慈濟世界廣播,只有北部才收聽得到,直至後來全省聯播,各地才 
                      都收聽得到。 
                       
                      對於慈韻師姊來說,隨師最大的收穫不在「有採訪到當事人」的成就感, 
                      或是在上人身旁記筆記,而是學到許多人生的道理;從上人與來訪者對話 
                      之間,學習上人如何回答、解答的技巧,及兩人有糾紛時,上人是用什麼 
                      方法排解,讓彼此都能圓融地欣然接受。   
                       
                      慈韻姊笑言,上人與旁人的對話,大家都要隨時注意去聽,因為上人都會 
                      考試測驗的。   
                       
                      另外,跟隨在上人身邊要隨時備衛生紙,準備遞給別人,因為大家看到上 
                      人彷彿見到最親的人一般,講起自己的故事都會痛哭流涕,真情流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