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慈濟列車 |
|
◎黃秀花 |
|
嗚……
「火車要進站了,歡迎大家搭乘慈濟列車,通往慈濟菩薩道……」
在慈濟世界裡,帶車回花蓮靜思精舍參訪,
一直是各地委員接引會員接觸慈濟、了解慈濟、進而投入志業的管道;
而委員間的薪火相傳,也依循此模式一代又一代的延續下去。
姑且不論他們搭的是火車、遊覽車、飛機、或是廂型車、麵包車……,
我們就統稱之為「慈濟列車」吧!
現實生活中,有形的交通常堵塞;無形的交通,
也常被內心的無明、煩惱所蒙蔽;
而慈濟列車正是指引迷途者找到人生方向的明燈。
有人搭上慈濟列車,尋得了明師,找到了心靈的依止;
有人搭上慈濟列車,啟發了善心,改變了他的一生;
更有人形容北迴鐵路就是「剝皮鐵路」--因為一趟花蓮行,
就好似剝去一層凡夫的皮,讓人脫胎換骨、改頭換面。
民國六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台北第一位委員靜銘師姊,招募了四十多位
同道,搭乘遊覽車前往花蓮,參加靜思精舍每月一次的「救濟金發放」,
了解慈濟如何照顧貧戶;可算是由台北發出的第一班慈濟列車。
返回台北後,大部分的人都加入功德會成為會員,靜鈺、靜暉、靜怡、靜
鴻四人也同時出任委員。
「北迴鐵路未通車前,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懸崖的蘇花公路,有時一個月
要跑好幾趟。往往大清早出門,趕搭七點自台北發車的『金馬號』,一路
上搖搖晃晃,要到下午三點半才能抵達靜思精舍。」靜銘師姊記憶猶新地
述及當年的景象。
有次,搭乘的遊覽車在路上開開停停,整整比公路局的班車慢了三小時,
精舍常住師父們相繼到公路局探問,深怕他們出了意外。由此,更不難想
見當年帶車的艱難情況。
民國六十八年北迴鐵路通車後,台北委員紛紛改搭火車帶會員回花蓮;而
隨著交通上的便利,委、會員人數也大幅增加。靜映、慈暉、慈盟等委員
都是此時被接引上慈濟法船的。
不過,由於火車票一票難求,因此購票也成為考驗委員耐力的一項重大指
標。
經得起磨練的生命,
才配擁有晶瑩剔透的美麗。
民國七十二年,慈濟醫院第一次破土前夕,台北委員們在老大師姊(即陳
美珠)家裡聚會時,上人突吩咐靜暘和慈盟師姊負責承購台北、花蓮兩地
往返的車票。
自此,兩人便和交通結下不解之緣。
「當時,我是用一張信封代表一個人,某人需要幾張車票就登記在他的信
封上。原以為等車票買好了,對方再把錢放進信封內,交易就完成了。卻
沒想到半個月來,信封一直在更換,原因是大家不斷地改變票數,只要一
人有增減,全部就重新變動……」
儘管,先前上人已叮嚀過靜暘師姊,處理購票事宜要「溫柔善順」,但是
,當大家接二連三地電告,不是增加、就是減少票數,否則就是要更改車
班,令她再也忍不住要發火了--雖然執起話筒時,口中仍溫柔地應聲:
「好!沒問題。」但等話筒一掛上,忍不住就大罵個不停。
「我大約有半個月吃不下飯,只喝蔘湯度日。那時我光是煎個蛋,電話就
響個不停……」提起那段陳年往事,靜暘師姊至今仍難以忘懷。
真正的好戲還在後頭呢!等票數確定後,她還必須親自到火車站排隊畫位
。
邊排隊心裡一面嘀咕著:「我以前教書都做三輪車去上課,現在為了幫人
家買票,竟還要『罰站(排隊)』!」想著想著,還罵了自己一頓。
當時的她已無心思化妝,又吃不下東西,穿著一雙運動鞋走在車站裡;有
回,她在車站遇到一位先生的朋友正巧留學歸國,對方看到她落魄的樣子
,起先怕認錯了人不敢叫她,後來還是她主動跑向前打招呼。
對方第一句話就問:「台灣現在經濟是不是很差?為什麼妳淪落到當『黃
牛』呢?」
霎時,她想起自己結婚時,是有房子、車子陪嫁的,如今這模樣難怪人家
會懷疑;不過,她隨即心念一轉,趕緊把握機會跟他談慈濟。
「妳家到底怎麼了?」由於當年少有人知道慈濟,所以對方還是疑惑地問
道。
「很好啊!」接著,她仍不忘繼續宣揚慈濟理念。
至於慈盟師姊呢?
「買票的事常讓我晚上睡不著,甚至說夢話時還會喊出『車票』來。」慈
盟師姊如是說。
民國七十七年精舍舉辦佛七的前夕,正巧碰上鐵路局大罷工,令負責承購
車票的慈盟師姊十分著急:「經過多方奔走、探聽,才得知有一部列車會
正常發車。」
「慈濟列車是促使會員成為委員的踏板,雖然買票的工作非常辛苦,卻讓
我愈做愈有信心。」慈盟師姊印象最深刻的是:「有次颱風天,天氣時好
時壞,車票還缺五十張,正不知該如何是好時,居然有旅行社臨時取消了
行程,把多餘的票讓給我,數目剛好是五十張。」
「買票工作其實是在試鍊自己的耐心夠不夠。」進入慈濟後即負責交通事
務的靜暘和慈盟師姊,對購票之事內心有著同樣強烈的感受。
走過從前的種種,靜暘、慈盟師姊非但不埋怨,反而很慶幸有這段經歷,
不但藉此磨鍊了自己,也與眾人結下好緣。正如上人所言:「做慈濟不是
『如是我聞』,而要『如是我行』,切實去力行。」
不畏路途遙、不懼風雨飄,
只為了尋找心靈的故鄉,夢裡的天堂。
民國七十年,張雲蘭師姊召集了一部遊覽車從台中出發,自此,中部地區
的慈濟列車一輛輛駛向花蓮。
「有回途經清水斷崖時,距離座車不到兩尺的路旁有人焚燒雜草,火勢一
發不可收拾,嚇得大家直念阿彌陀佛,直到安然通過後,才鬆了一口氣。
」張雲蘭師姊憶及當年的情景仍餘悸猶存。
除了安全上的顧慮,會員的伙食問題也是帶車者需留意的。
「每次出發前夕,我就必須預備便當,幾乎整晚都無法入睡。」即使忙碌
到天明,第二天張師姊仍打起精神,在車行中安排精彩的現身說法,讓會
員在長達十個鐘頭的旅途中,有些收穫。
民國七十五年慈濟醫院啟業後,會員數急遽增多,為讓更多人有機會回到
花蓮參訪,搭乘火車成了中區委員帶車的主要方式。
「從十人擴增到上百人,從一節車廂到好幾節車廂,隨著台中分會的成立
,會員的成長率也激增,因此,搭乘火車是最便利的選擇。」經常與鐵路
局打交道的李朝森師兄說。
有時為了節省時間,李朝森師兄會帶夜車回花蓮。從晚上八點到凌晨四點
這段長達八小時的乘車時間,每小時都有兩位慈誠師兄負責巡邏各車廂,
以維護大家的安全
與花蓮相隔甚遠的高雄地區,頭一位帶車的委員是薛月師姊。民國六十二
年,她為了讓默默捐助善款的會員,能有機會親睹靜思精舍從事濟貧救災
的情形,特地帶了一部遊覽車回花蓮,展開首次的尋根之旅。
「以前交通不方便,且大多是石子路,帶一趟車子回花蓮,往往需耗費七
、八個鐘頭才能到達。」隨後也加入帶車行列的涂茂興師兄,常邀集幾位
有心的會員暢談慈濟到半夜,然後興致一起,便連夜開車去花蓮,到靜思
精舍剛好天亮。
帶車已超過十年的邱國權、林金貴伉儷,印象最深刻的是,民國八十年的
中秋節當天,回程時因遭遇颱風,南迴路段部分道路中斷,師兄姊當下決
定二十六部遊覽車改由北迴路線,歷經十九個小時才返回高雄。
一路上,慈濟人細心張羅飲食的情景,令大家感動莫名。「帶車原本就能
夠攝受不少人心,尤其那次回來,更一舉啟發小港地區的四對夫妻檔加入
委員行列。」林金貴師姊說。
屏東地區的第一趟列車是在民國六十七年,由陳榮慶師兄帶會員回花蓮參
與冬令救濟;之後,靜慮、靜誌師姊也加入帶車行列。
民國八十三年,洪清華師兄才開始帶會員改搭火車到知本,再轉遊覽車到
花蓮。「遊覽車機動性高,到精舍、醫院、護專參訪較方便。」
離島的澎湖、金門地區,帶會員回花蓮必須仰賴空中交通。雖然時間耗費
較少,不過,一旦遇上假日,機票便一票難求;而碰到天候不佳或颱風來
襲,飛機停飛了,也無法順利成行,故天氣問題最令當地委員頭痛。
「有次,從澎湖飛台北的途中碰到亂流,我們在機上一直默念阿彌陀佛,
等安全抵達台北後,當下決定改搭火車回花蓮,但是火車票早已銷售一空
,後來,台北的慈誠隊師兄臨時將車票撥給我們,才能如期往返。」此行
令負責帶車的張莊桂桑師姊銘感在心,也讓會員親眼見識到慈濟人深厚的
法親情誼。
何妨分享一下我的人生路,
或許您會有另一番體悟。
慈濟列車除了帶「人」外,還肩負帶「道」。
民國七十五以前,慈濟醫院尚未落成啟用,《慈濟道侶》也還沒創刊,少
有文宣品可供會員閱讀。因此,各地委員無不把握帶車的機會宣介慈濟。
「當初我若帶車回花蓮,就一直慈濟、慈濟……說個不停;因為那時文宣
品並不普遍,靠的就是沿途不斷地向人解說上人濟貧的理念。」靜暘師姊
回憶道。
這個傳統一直延續下來,時至今日愈來愈多人投入志業,他們也願意分享
自我蛻變的過程,因而「現身說法」便形成慈濟列車的一大特色。
八十年底,南迴鐵路通車後,南區委員帶車增加火車一項。音響組的師兄
們會先行在十節車廂上安裝播音設備,然後,主講者只要拿著無線電麥克
風,邊說邊從第一節車廂遊走至第十節車廂,如此聞其聲又可見其人。
「委員的現身說法是排除車中無聊最佳的妙方。」常擔當此大任的王榮輝
師兄指出,當會員坐車經南橫抵台東就已感吃不消,精彩的現身說法經常
可轉移大家的注意力。
「我也是每回帶車必『跳車』,輪流到各車現身說法。」林永祥師兄當初
也是因跟著遊覽車回花蓮,才有機會改寫自己的人生;如今,他除了帶車
有一套,還訓練自己的子兵,在培訓階段就要學習帶車的技巧。
有兩次因為車班太多,林師兄忘了細數車次,而每部車的領隊都以為他在
另一部車裡,跳車跳到最後竟中途被放鴿子;幸好,他連忙搭計程車才趕
上大家。
此外,在列車上委員們可直接面對會員陳述自己的親身經歷,或者向對慈
濟各項志業不了解的人做說明。台中交通組薛淑貞師姊,曾利用搭列車的
機緣,與一位不認同慈濟做大陸賑災的會員進行長時間的溝通,使對方了
解慈濟的立場,並進而再度捐款。
「一趟列車行,有時也常讓面臨婚姻破碎邊緣的婦女,重新調整夫妻間相
處模式。」曾麗容師姊就曾因在列車上輔導會員,而讓六對夫妻破鏡重圓
。
「透過慈濟醫院、醫學院、護專及靜思堂的參訪行程,可以讓會員親睹慈
濟如何善用他們的每一筆捐款,正是最佳的無聲說法。」自八十一年起,
蔡榮東師兄幾乎每月都帶遊覽車回花蓮尋根,許多會員在深切了解慈濟的
理念後,也紛紛投入見習委員行列,並進而形成「善」的循環,接引更多
人成為會員。
其實,慈濟列車沒有起點、沒有終點、更沒有末班車,任何有心行善的人
,皆可搭上此列車,找到新的人生里程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