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由傳播人──葉樹姍邁步迎向真善美 |
|
◎張舜燕 |
|
曾經,我也迷失在「位置」的追求,也熱中於勾心鬥角的遊戲,
但就算當時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我還是不快樂。
因為好不容易得到的東西又怕會失去;
得到了這樣,眼睛還會盯著那樣……
欲念永無止盡,人也就落入永無止盡的陷阱與循環之中。
這時候,唯有下定決心「捨」,才有可能化危機為轉機!
也唯有自我突「破」,才有機會昂然挺「立」!
所以,我以身為「自由傳播人」的角色期勉自己。
──葉樹姍
葉樹姍師姊是母親到廟中祈求而得的么女,也是家中唯一的掌中明珠。在
小孩子學琴、學芭蕾舞尚不普遍的年代,她已是少數的佼佼者。
聰明伶俐的她在求學過程中,也從未讓父母操心;高中考取第一志願穿上
綠色制服,大專聯招則以優越成績名登台大外文系。
機會是自己創造的
在求學階段,葉樹姍已十分嚮往新聞工作。當時台大一位高高壯壯的修女
──白德蘭老師,經常提醒她;要放開胸襟、接受挑戰,而不是整天只知
道穿梭往來於圖書館、教室及家庭之間。
但葉樹姍總是畏縮在旁,不敢、也不願跨出第一步。
曾經,在一堂英語辯論賽的課程中,她將與一位學姊進行答辯。敏感的葉
樹姍早早在心中下了結論:「我根本不是她的對手,對方也一定懶得跟我
多說。」所以,一面倒的辯論草草結束。
下課後,白修女特別留下她,要她分析為何辯輸對方的原因。葉樹姍回答
是因自己實力不如人。白修女嚴肅搖頭:「妳沒有輸給對方,妳是輸給自
己!」
被點醒的葉樹姍才恍然大悟──機會是自己創造的,連自己都不給自己機
會,怎麼可能成功呢?
出色成績單緣於紮實的努力
葉樹姍經三次考試,才順利進入中廣工作,實現身為廣播人的心願。
民國七十七年她開始參與台視晨間新聞節目「早安您好」的主持採訪工作
,正式由廣播跨入電視影像傳播的領域;十年的傳播經歷中,共獲得三次
金鐘獎的肯定。
生命中的每一階段,葉樹姍都交出一張出色的成績單。然而外人加諸在她
身上的「幸運」二字,其實遠低於她平日一點一滴的努力。
民國八十年台大新研所甫成立時,已在新聞界佔有一席之地的葉樹姍,放
下專業的身段,回歸學生的角色,當時她所抱持的理念,即是一顆在專業
領域裡精進不懈的心。
身為新聞採訪者,因製播人文關懷的主題,接觸許多身軀顏面受創傷的朋
友。從這些弱勢族群的奮鬥過程中,葉樹姍直接體會何謂人的生命潛力。
與口足畫家謝坤山先生結識,使她學習到何謂「有手有腳」的定義;因採
訪顏面傷殘人士的經驗,她發覺台灣教育並沒有教導社會大眾如何與殘障
人士相處。
人的臉部表情,即是內心空間的映像。葉樹姍表示,同情、憐憫的心態,
與排斥、鄙視的惡劣態度,都不是最佳的相處之道。最重要的是,學習如
何與殘障人士以「心」相交,自然而然,眼中就再也看不到外在的疤痕,
而能深入他們內心世界,欣賞經生命歷鍊後所散發出來的美。
專訪上人締結慈濟緣
民國八十四年元月八日,葉樹姍身著深藍色旗袍,由證嚴上人親手為她別
上法號「慈璿」的委員證,正式成為第一位擔任慈濟委員的電視主播。
與慈濟結緣,起於七年前的一次新聞採訪。
當時,在花蓮靜思精舍,第一次見到耳聞已久的證嚴上人,葉樹姍以直覺
的新聞感立即手持麥克風趨近上人,心中盤算著一篇精彩的專訪。出乎意
料之外,上人拒絕了她的要求,理由是:「慈濟是靠眾人的力量才有今天
,不要凸顯我一個人!」
之後,和其他新聞工作者閒談之際,發現許多新聞記者,尤其是電視媒體
,都有類似拒訪的經驗,甚至有人用「很難纏」的字眼形容上人對新聞界
的不假辭色。
但是,葉樹姍卻深深地被證嚴上人謙沖為懷、對記者與其他人一視同仁的
態度所感動。
當她製作、主持勵志性節目「力爭上游」時,透過和慈濟人的溝通與協助
,終於順利在台北分會專訪到證嚴上人。
訪問的過程中,葉樹姍不僅見識到上人的慈悲與寬容,也明白上人其實是
不願破例受訪,但是由於不忍心讓她失望,所以當她遞上麥克風時,上人
雖猶豫了一下,最後還是決定開口與她「聊一聊」。
後來葉樹姍因多次工作採訪的機緣,客觀地從各角度繼續了解慈濟團體,
也接觸更多慈濟人。從加入林臣英師姊的基本會員開始,在林師姊的引導
、推介下,葉樹姍一家人參與慈濟慈善、教育、骨髓損贈等志業活動。每
一回,當融入慈濟面霜的笑容、用愛的肢體語言與人互動時,總會激發深
藏在內心的真善美,而這分喜悅,也是支持葉樹姍持續與慈濟共行的力量
。
榮耀與惶恐
初行慈濟菩薩道,經常有攝影機或閃光燈聚焦於她身上,類似這樣被眾人
「凸顯」的情形,是造成葉樹姍無限惶恐的主因。因為怕自己的修為不夠
好,「格」未成,反而影響了慈濟整個團體。
為了期許自己更精進,她激勵自己以主持現場CALL IN節目的薪資,來圓
滿榮董。為避免無法抗拒外在物慾的誘惑,亂花金錢,葉樹姍將每集的收
入,定期存放在先生公司的員工存款簿內。
那段時間,她清晨赴電台主持廣播節目,下午準備夜間新聞的播報,晚上
主持現場CALL IN節目,幾次身體極度疲累之際,退轉心也曾短暫閃過腦
中。但是,只要一想起上人說的「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繼續堅持下
去的力量隨即復生。
受證榮董當晚,葉樹姍站在會場上,回想這段期間內自己的努力,一股彷
若登上高峰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放眼觀望周遭的師兄姊,其中,一對母子吸引了她的視線。
一位五十來歲的師兄,彎腰背負著滿頭銀髮的母親,而在他們臉上,自然
平實的笑容清晰可見。當上人為老菩薩授證時,老人家眼中流露出恭敬的
神情,「喜悅」反而成為其次。
此刻,兩道熱淚滑過雙頰,葉樹姍明白了!
記得曾經有人冷言地對她說:「慈濟是公眾人物、企業豪門、明星貴族所
拱出來的階級世界。」其實,是嗎?在當下,葉樹姍才體會出慈濟真正的
美──各行各業的人士,不分男女老少都縮小自己,共同成就人性的光輝
,打造社會的希望!
「我還差得太多了!在慈濟路上,永遠有人比你更盡心!」葉樹姍半慚半
悟地道出感言。
「得」在「捨」之後
葉樹姍第一次對「得失」二字有深刻體悟,是在前年慈友會與榮董聯誼會
聯合舉辦的「珍情畫意」義賣會上。慈濟人競價買得義賣品,幸運者購得
後立刻再捐出,現場愛的高潮不斷。葉樹姍受震撼的心,不是因義賣金額
迅速攀高,而是當「愛」在人海中傳送時,那股懾人的力量!同時,如此
情景,不禁引人深思:何謂「得」?而何又謂「失」呢?
一年前,當葉樹姍辭去電視台製作與主播的消息傳出時,最常被詢問的問
題是:「高收入又有知名度的穩定工作,妳怎麼捨得?」
現實生活中,一般大眾衡量所謂「成功」的外在標準,不外乎收入、知名
度等,但財富、權力、人際關係,也只是自我肯定的一項指標而已,絕不
是唯一的標準。更何況她看過太多為追求名利而處心積慮的人,為了鞏固
自身的地位與利益,不得不犧牲過去堅持的理念,而受限於為「五斗米」
折腰現實壓力。
葉樹姍好幾次自我省思──離開原本熟悉的環境與位置,固然有風險;但
是,也可能有無窮的生機。何不把它當作是自我能力的一大試煉?在成長
有限的工作環境中,甚至可以預見十年後的自己,跟現在的葉樹姍相比,
可能不會有太多長進,這才最令自己心寒啊!若放不下身段、名利與世俗
的評價,又如何能找到內心的快樂?
心念一轉,心情豁然開朗。捨掉內心無底洞似的欲望、捨掉外在似是而非
的價值取向、捨掉追求「位置」與「權力」的小我思考模式……,此刻,
葉樹姍才得到內心真正的平靜與快樂、得到「無所求」之後的豁達、得到
自我超越的滿足與回饋。
熱愛新聞傳播工作的葉樹姍,以「自由傳播人」的觀念與作法來勉勵自我
,追求生命中的真善美!
義工之樂樂無窮
身為全省五千多位慈濟委員之一葉樹姍,不僅在電視螢光幕、印刷媒體上
,大力呼籲社會人士共襄盛舉「慈濟兒童發展復健中心」的經費籌募,也
親自加入義賣青蛙卡的幕後義工行列。
她連續兩天帶著女兒到台北分會折製青蛙卡,與大小朋友共享「服務休閒
」的時代新趨勢。事隔一星期後,女兒興沖沖地跑來問她:「媽媽,我今
天可以去折卡片嗎?」葉樹姍從女兒的話中,深刻體會「身教」的重要性
。
現今社會,許多父母與子女間面臨無話可說、溝通不良的窘境,何妨與子
女一起享受當義工的付出與快樂──既可促進親子感情、又可幫助他人並
教育自己,從事義工之樂樂無窮!
用心的專業傳播人
葉樹姍師姊目前義務擔任「慈濟世界」電視節目的新聞主播,盡全力提攜
新進的主播群。她表示:「讓更多人參與慈濟活動,藉由工作環境的接觸
,一起體驗慈濟團體的美!」
提及葉樹姍師姊,與她共事的慈濟文化中心「視聽組」工作人員強調──
那真是學習並見識何謂「專業傳播人」的美好經驗!
首先,在緊湊的行事曆中,葉樹姍以義工的身分,毫不猶豫地接下許多慈
濟三十周年慶特別報導的主持工作。
慶典當天,葉樹姍與陳凱倫先生擔任現場直播的總主持工作,擁有超過十
年的專業傳播涵養的她,對典禮現場流程的掌控,以及每個環節的配合,
都拿捏的恰到好處,讓無法蒞臨靜思堂的慈濟人,可從電視直播的報導,
共同參與這紀念性的一刻。
在拍攝節目的過程中,葉樹姍面對突發狀況的應變能力、處理細節的謹慎
態度,讓幕後工作人員直接學習製播節目的理念。「竹筒歲月」與「慈濟
三十個第一」的執行製作陳淑伶,形容葉樹姍師姊是一位熱心公益、反應
機智又親切和藹的專業傳播人;負責「國際賑災」特別節目的謝元凱更肯
定地表示:「葉樹姍是我合作過最聰明的新聞工作者!」
來自曾經與她共事過的伙伴們誠摯的讚美與稱許,點出葉樹姍的工作哲學
──除了「用心」二字,別無他法。
電視的成功沒有個人
從事廣播電視工作,最重視團隊合作的精神。葉樹姍雖身為幕前的新聞主
播,但她非常清楚,是幕後無數的工作人員全心參與,一起攜手集體運作
,才能成就螢光幕前的個人。無論任何一個小環節出了狀況,整體的表現
都會受到影響。
所以,每當有人稱許她,擁有所謂的「成就」之際,葉樹姍一定提醒自己
不能居功,也絕對不能忽略那一群默默付出心力與汗水的工作班底。
為自我增添柔和色彩
葉樹姍分析以前的自己,是一位心直口快、得理不饒人、容易激動憤怒的
人時,實在令人很難將如此的形象,與現在的葉樹姍畫上等號。
上人的法語開示,改變了從前的葉樹姍。
當少數國人因誤解慈濟國際賑災真義,而質疑證嚴上人時,葉樹姍親睹上
人以祥和表情、平順語調呼籲慈濟人:「做自己該做的事。」上人的慈悲
與寬容,逐漸化解葉樹姍原本的個性。
予人共事難免會有摩擦發生,葉樹姍常細想自己的處境,再與上人承受的
壓力相比之後,很快地便能釋懷了。
就在解開心中盲點、放下自我本位的剎那,葉樹姍更清楚自己未來的方向
──走在為善競爭的慈濟菩薩道上,處處是道場,時時更精進。
受到證嚴上人潛移默化的影響,葉樹姍將原本在工作、生活、家庭等方面
稱職的角色,加上柔和的慈濟文化後,從身上散發出來的氣質,已由咄咄
逼人的強勢轉為平實可親的自在涵養。談及上人的期許時,葉樹姍語重心
長地表示:「慈濟給我的太多,而我付出的卻只有一點點。」她強調,傳
播人廣播善的種子是「本分事」,可是大家卻賦予她這麼多的榮耀,所以
更應督促自己精進。
追求真善美的赤誠
葉樹姍秉持著新聞是社會公器的理念,積極推廣文化生活,不計時間、金
錢與體力的付出,關懷台灣人文社會的各層面,充分發揮記者熱心公益、
服務社會的精神。
坐在主播台上笑容可掬、成熟專業的葉樹姍,除了擁有追求真善美的新聞
傳播理念之外,最可貴的是內在那顆坦然自在、永遠求精進的赤誠!
【葉樹姍小檔案】
*籍貫 福建省林森縣人
*求學過程 衛理女中→北一女→台大外文系→台大新研所
*工作經歷
擔任美商公司秘書職務
經三次考試進入中廣
74年以「書香社會」獲文建會優良廣播文化節目獎
同年以「送愛心到煤山」獲廣播電視金鐘獎最佳節目主持人獎
77年主持台視晨間新聞節目
80年以「早安您好」獲廣播電視金鐘獎最佳電視教育文化節目
主持人獎
82年以「力爭上游」再次榮獲廣播電視金鐘獎最佳電視教育文化
節目主持人獎
83年獲中國文藝協會新聞文藝獎章
同年榮獲十大傑出女性青年獎
84年離開台視,以「自由傳播人」自許
同年為超級電視台主播晚間七點新聞
*慈濟經歷
84.1.8受證為慈濟委員,法號慈璿
84.12.1加入「慈濟世界」新聞主播行列
85.1受證為慈濟榮譽董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