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
| |
慈濟醫院安寧療護病房開辦了!
|
|
☉葉文鶯 |
慈濟醫院安寧療護病房在蟬聲唧唧的夏日開辦了!
這項結合居家與病房的團隊醫療服務,不但圓滿多數癌末病人渴望回家的
心願,更因病房的硬體設施和人力增加,補足患者對醫療環境的需求。
基於「尊重生命」理念而開辦的安寧療護病房,是採取「以人為本」的醫
療方式,陪伴癌症末期病人有意義地活到最後一刻!
|
電視連續劇中,常見好好的一個人因一時不適到醫院檢查,就晴天霹
靂般地被宣布得了「絕症」,這種無法醫治的病似有成例在先,總愛
找上年輕、健康、富有、前途看好的人,以達到戲劇衝突的效果。
「絕症」的可怕不在於它對肉體的威脅或治療過程,而是使病人瀕臨
崩潰的「絕望」心情。對生命的無法作主,使他們最後的日子無異於
只是等待死亡,除了嘆息和眼淚之外,沒有想做、可做的事。
如果病人本身不知情,家屬往往基於不忍之心,強顏歡笑地隱瞞真相
,直到病人在劇中將頭一撇,來不及表示憾恨地撒手人寰。
當然,現實生活中,「絕症」可能發生在每個年齡層;病患也不一定
非得「憾恨地離開人世」。
近幾年來,國內積極推動「安寧療護(Palliative Care )」,使得
始終將「死亡」視為禁忌的國人重獲學習死亡教育的機會。昔日將一
切學習放在救命救人的醫護人員,而今面對無治癒性希望的末期患者
,不再搖頭表示莫可奈何;面對家有不久人世的親人,也無庸刻意壓
抑悲情、強忍哀痛。
安寧療護積極預防、緩解病人身體的不適症狀,並結合醫護、社工、
志工和牧靈人員組成醫療團隊,給予臨終病人完整的身心靈照顧。
國內馬偕、耕莘、台大、聖功醫院先後成立安寧療護病房;慈濟醫院
經籌畫多時,也在今年七月開辦,不但開佛教醫院之先,且採病房及
居家醫療照顧並行方式,由家庭醫學科統籌負責,結合放射腫瘤科、
麻醉科醫師、護士、社工員和志工,為癌症末期病人服務;適用症如
下:
◎腫瘤專科醫師認定治癒性治療已無意義,且病人也同意不接受治癒
性治療,及病危時不做任何徒增痛苦的急救措施。
◎病人的身體症狀需要居家或住院醫療照顧以減輕痛苦,或有社會、
心理、心靈困擾需處理解決者。
◎病人和家屬認同安寧療護的照顧模式。
早在病房開辦前,慈院「安寧居家療護小組」已在去年十二月開始運
作,以累積安寧療護的實務經驗。這項服務配合慈院公衛護士原先的
居家照顧服務範圍,收案對象以距離慈院半小時車程內的癌症病人為
主,這使得慈院安寧醫療團隊的照顧得以從病房延伸到社區。
為了使照顧更形完善,慈院也計畫透過對花蓮地區基層醫師和地段護
士的再訓練,將居家病人服務的範圍再延伸,以建立更高品質的安寧
療護服務網;而計畫在八十八年啟業的慈濟大林分院,也已規畫開設
安寧療護病房。
對安寧療護團隊成員來說,接受訓練課程與累積實務經驗同樣重要。
許禮安醫師特別指出:「訓練,可減少團隊成員的挫折感,真正做出
安寧療護的品質。」因此病房開辦前後,團隊的各項研習仍持續進行
。
☉安寧療護病房住院總醫師:許禮安
在一次社區探訪回程路上,回想方才病人氣若游絲地發出「嘖嘖嘖」
,表示他的苦不堪言,不禁有話想問前座的家醫科許禮安醫師。
「有沒有想過那天自己也得了癌症?」
許醫師看著前方沉默半晌,悠然地說:「就是因為想過這個問題,所
以現在才要更努力做安寧療護。」
安寧療護病房住院總醫師許禮安,去年八月在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
經過一個月的安寧療護理念與實務的密集訓練後,九月隨即在院內組
織讀書會,以「安寧療護」為題,邀請專業人士到院演講;此外,還
安排每週「安寧療護及緩和醫療」課程,開放給全院有興趣的醫護、
行政人員參加,藉以提倡安寧療護的觀念。
「死亡是整個家族必須面對的大事,要如何使病人『善終』、生者(
包括家屬及醫療團隊工作人員)無憾,真是一件龐大的工程。」許醫
師自比在這個過程中,個人只是參與建造神聖殿堂的砌磚工人而已。
許醫師又將居家安寧療護小組的運作喻為「先遣部隊」,而視病房為
「基地」。他解釋:「病房的設立將原本分散在各單位的成員凝聚起
來,大家可以在這個基地相互支持、打氣。雖然病床數有限,但是居
家與病房服務的銜接,使得病情穩定的病人,可以放心回到最令他們
感到舒適熟悉的家,醫護、志工團隊的居家照護,將減少病人留滯在
院的問題。」
許醫師指出,臨終關懷的理念和目標是以「全人、全家、全程和全隊
」的服務精神,提供臨終病人有尊嚴、有品質的生活。
☉安寧療護小組麻醉科醫師:林必盛
麻醉科林必盛醫師在安寧療護團隊的責任,是為患者做全程的疼痛評
估、止痛方法的建議,以及使用後副作用的觀察與劑量調整。「以病
人主訴為主,但會客觀參照。」他說,疼痛雖然是癌症末期病人的主
訴症狀,但有些患者的疼痛起因於心理因素,在安寧療護病房的癌末
病人獲得專業、完備的身心療護,客觀環境會改變病人對疾病的感受
,疼痛問題也會大幅降低。
「一位六十五歲的男病人由他的太太照料,他從來沒跟我提過疼痛的
問題,可是在我不去看他的時候,他卻猛按自控式止痛器。」林醫師
認為:「癌症病人感到被關心,注意力就不會集中在疼痛上,這種溫
暖的高接觸(High Touch)勝過給予高科技(High Technical)的療
護。」
林醫師強調,癌症末期的病患雖然來日無多,但是他們應當受到和加
護病房同等級的、二十四小時的療護。「短期看來,安寧療護病房投
資在設備和人力的成本雖高,但是根據美國的一項資料統計,就整體
醫療費用而言,人花在臨終前急救的醫療費用,往往佔去其一生所費
的百分之八十,這對不需要做無謂的積極治療和急救措施的病人而言
,不但不造成醫療浪費,尤其具有長期效益。」
「一位醫師在知道父親罹患肝癌後,便將父親接來同住,不但為他做
好疼痛控制,並儘量陪伴他。他父親的生活跟未患病前沒有多大不同
,仍在園子裡種樹消遣,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天還到園子裡走動.. ..
。」
林醫師再次舉例說明,癌末病人根本不需要在其生命最後一刻做無益
的急救措施,反而應該設立安寧病房,在他們還活著的時候,提供全
人的療護。
林醫師指出,慈院第一階段開設六床的安寧療護病房,用意不在於只
療護六個癌症病人,而是希望推廣國內安寧療護的觀念。
☉安寧療護小組放射腫瘤科醫師:李文星
選擇放射腫瘤科的李文星醫師認為,就醫師救人的本分而言,這分工
作似乎缺乏成就感,但是「腫瘤病患更需要醫師的幫助」──這層體
認讓他在四年前得知慈院有意著手做安寧療護時,毅然前來服務。
「難道一定要開刀?」男病患與李醫師討論療程,李醫師點點頭。
「我看有的人開了,沒多久再發就不能控制,走得很快。吃中藥試一
試可不可以?」病人與醫師進行生命的交涉,但是李醫師明白:「醫
師並不能主宰生命。」
正因為不能主宰生命,當面對著「期待醫師救命」的癌症患者和家屬
時,李醫師說,「告知病情」是他目前還在學習的一門學問,因為病
人與家屬相互隱瞞的情形居多,在這欲之明朗使有心理準備,卻又得
考慮對方接受度之間,李醫師搖頭表示其中的難為。
「病人知道以後立刻放棄治療,再也不曾出現在門診,又或病人和家
屬不讓對方知道的情形都有,他們都希望醫師保密,告知的技巧真的
很難拿捏。」不管病情樂觀與否,李醫師通常視情形而決定告知的程
度與時機,但一定鼓勵病人不要放棄接受治療,即使是發現時已經進
入癌症末期,至少醫療措施可以預防病患可能產生的不適症狀。
慈院的安寧療護居家關懷與病房開辦之後,李醫師的工作將進入可預
期的忙碌中,但是他說:「醫院是助人而不是賺錢的地方。安寧療護
醫療團隊的硬體設備不可少,但基於共同興趣而結合的人力更重要,
唯有自願付出的人才能讓它持續長久。」
他的說法與家醫科王英偉主任不謀而合,王主任也一如平常樂觀的表
情,鐵定地說:「醫院開辦安寧療護病房一定會賠錢,但是一定要做
!」
☉安寧療護小組社工員與志工
慈院社會服務室社工員劉雄蘭認為,社工員所提供的服務包括病人及
其家屬的家庭、社會和心理評估,以提供醫療團隊人員作處置計畫;
此外,就諮詢角度而言,社工員也可以提供安寧療護成員心理支持,
特別是心理壓力或工作上的困擾。
「目前,國內的安寧療護資訊幾乎都是英文原文,社工員如何將它統
整、本土化,進而符合醫院的需求,在當今社工員多半身兼數職的情
況下,發展成一個專職、專業且本土化的安寧療護社工員,是當務之
急。」
劉雄蘭並提及志工在安寧療護中所扮演的角色,她說:「志工必須了
解機構的真正目標,並勝任工作、給予承諾。就慈院的志工而言,有
待努力的是安寧療護專業知識與技巧的學習。」
「病人喘得很厲害,我們認為應減輕他的痛苦症狀,事實上喘氣的動
作對他而言,也許是最好的動作。」經過講師一番提醒,慈院志工曾
素華師姊才知道不能以主觀的想法替病人感覺,甚至同情他,如此一
來便聽不到病人內心的聲音。
原以為具備愛心、耐心就能扮演好安寧志工角色的曾素華師姊,今年
四月參加安寧照顧基金會所舉辦的牧靈人員訓練課程後,體會到志工
雖然只是一個關懷者,但是面對臨終病人,應該對病人的心理需求具
備相當的覺察能力,尤應注意「同理心」。
曾素華、劉美麗和林美玉師姊三人參與社區安寧療護,除了陪伴病人
、協助擦澡、理髮、整理家務外,也時而準備親手烹煮的食物,期使
胃口不佳的病人提振食慾;或經患者同意,帶著錄音機陪其做生命的
回顧;或推著輪椅,伴病人到戶外散心....
她們時常請教他人(特別是小組成員):「我們這樣做好不好﹖」雖
然純粹是義務性服務,但希望患者和病家確實受益。
☉安寧病房護理督導:蔣梅花
安寧病房護士,鐵定地說:
去年十月,慈院林玉副總執行長帶領家醫科王英偉主任、護理部蔣梅
花督導等一行參觀日本的安寧療護。走過新瀉、靜岡、東京、神奈川
和北海道的五家安寧療護病院,眾人細心蒐集資料、詢問、拍照,以
作為慈院實施的參考。
蔣梅花督導對日方安寧療護病院在設施規畫與人員服務細膩之處,頗
細心觀察。幾家病院硬體設施講求空間寬敞、色系溫和、擺飾家庭化
的設計,教人看不出照片中究竟是病院或居家。
──日本玩偶輕鬆坐落的陽光室有如自家客廳,病院長廊掛滿壁畫、
電梯轉角一盆花藝立在木質台面,病院擺脫冰冷印象,不但有家的溫
暖,而且構成藝術欣賞的條件。
──沒有門檻的廁所,方便輪椅進入;浴廁設備設「兩個」叫人鈴;
病房的門平時都不關上,但掛上一只窗簾,讓病人既保有隱私又不覺
得被世界遺棄。
──佛堂每天都有早會,每間病房內設有攝影機轉播站,便利臥床病
人;音樂治療室任由病人點播歌曲;置放著各式調味料的餐車,雖然
不足以代表末期病人的幸福,卻反映院方對病人的貼心與尊重。
「參觀的時候,在護理站很少見到護士的人影,原來她們多半時間陪
在病人床邊;護士不穿制服,就像病人家中的一分子....。」蔣督導
指出護理站台面設計得很低,方便病人或家屬隨時坐下來「面對面」
交談。而北海道東札幌病院對護理人員的要求,更是深得蔣督導的心
,她分享這個言簡意賅的護理理念──
◎不要叫病人忍耐。
◎要用心了解病人的心。
◎白天若將病人療護好,不但病人夜間按鈴的次數減少,更可以獲得
良好的睡眠。
目前,慈院安寧療護病房的護士與病患比例是1:1.5,不管在病
房或社區,設備或人力的服務皆儘可能以病患的最大需求為目標。不
過,蔣督導強調:「良好的安寧療護並不是花大筆錢才可以辦到,最
重要的是有心和用心。」
「他們相信人死後會去生前他所信仰的神的國度,此超自然的國度離
現實的土地很遠,他們希望在那裡得到由現實人生所延想出來的快樂
生活。」黃天中博士在其著作《臨終關懷死亡態度之研究》中指出,
就一般而言,宗教活動愈少的人,對於死亡的恐懼程度較高。
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王浴護理長曾應邀到慈院演講,主講內容是「
如何以佛教觀念協助病人和家屬度過臨終階段」。她認為:「佛教是
探討整體生命的哲學思想,教導人認識自己和所生存的世界,以及必
須承擔行為結果的責任。佛教對生命意義的看法是『利他』的生命情
懷,因此勉人把握有限的人生,勤修戒、定、慧,以離苦得樂。」
王浴護理長並指出宗教輔導者的功能在於──
◎幫助病人統整死亡的觀念、探討生死的關鍵。
◎幫助病人澄清死亡的感受,從對死亡的覺察中賦予生命的意義。
◎鼓勵病人對死亡加以冥想,並預作準備。
佛教觀點指出「有生無不死」,一切皆是因緣和合,身體只不過是此
生暫時借住,人死後便隨業流轉,不離六道輪迴。王浴護理長說,即
使是佛教徒,也必須在臨終前提起正念,透過懺悔、發願並且萬緣放
下,方能播下善的種籽,儲備慧命的資糧。
至於其他宗教,如基督教認為信仰耶穌的人相信在基督裡,罪得以赦
免,死後歸回耶穌基督永遠的國,得到永生;天主教認為人的死亡只
是暫別,死者上天國,大家日後可以相見在天國,因此不必悲傷。
依此看來,經宗教解釋的死亡,其實並不可怕。證嚴上人也曾對生死
大事做過詮釋,他說:「生是死的起點,死是生的開頭,生和死就像
自然界的日升月沉、花開花落一般。」
慈濟醫院雖為佛教醫院,但安寧療護對病人的宗教信仰,採取絕對尊
重的態度。針對慈院安寧療護病房的開辦,證嚴上人除了期待病人在
家屬和醫療團隊的陪伴療護下,走得莊嚴、自在,更希望臨終關懷的
理念普獲社會大眾的重視。
如果,現在醫師宣布你罹患癌症,只剩下三個月生命可活,你會怎麼
辦?你能不能說走就走?最牽掛不下的又是什麼?
也許你會說,還不是該走的時候,孩子還小、我還年輕;或許你會說
,再等等,很多事想做,好多心願還沒有完成....反正就是沒辦法瀟
灑地離開。
然而,人生是如此無常,生命是無法被等待的。每天,有好多的人無
奈地被醫生宣告「死刑」。面對無奈的生命,不可解的無常之謎,人
類有了「安寧療護」,讓一群群在生死邊緣掙扎的人,得以坦然與安
心的結束這一段。
全世界第一座安寧照顧院( Hospice)創立於一九六七年的英國,首
度以團隊醫療方式,療護癌症末期病人的身心靈。
這所醫院的創建人,也就是現代安寧療護發起人桑德絲(Dame
Cicely Saunders)醫師,有個動人的故事。
她年輕時在倫敦郊區當護士,眼見一名病人活活痛死,她心痛地想,
醫學為什麼不能讓病人死得安詳些、有尊嚴些?為什麼醫學不能是治
「人」,而不只是治「病」?
她三十三歲進入醫學院,四十歲以前終於成為正式醫師,並創立聖克
里思多福安寧院,將癌症末期病人的療護納入醫療系統,竭力推廣安
寧療護理念。
你是重要的,因為你是你,
你一直活到最後一刻,
仍然是那麼重要,
我們會盡一切努力,
幫助你安詳逝去,
但也盡一切努力,
令你活到最後一刻。
桑德絲醫師的這段話,道出了安寧療護的意義與真諦:即使生了病,
每個生命仍是重要、珍貴的,因此安寧療護正是陪伴每個生命有尊嚴
、安詳地走向另一個世界。
安寧療護病房像個家,只要在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病人可以養寵
物、看電視、聽音樂,甚至與家人同床而眠。如果,想念家,也可以
選擇到「沒有圍牆的醫院」──家中,由安寧療護小組定期前往居家
照護。此外,安寧療護還發展出安寧院(獨立式的長期性照顧)、安
寧護理之家(以護理為主)、安寧日間照顧(僅白天提供照顧)等照
顧型態。
安寧療護簡單地說,也就是一種死亡教育。
人死後將往何處去?我會不會消失?我離開後家人怎麼活下去?好多
的擔心與牽掛藏在病人的心中,而許多的不捨、無奈也在家人的心中
生根。他們需要一些力量,讓自己能夠勇敢的力量。
因此,透過身心靈(身體、心理與信仰)照顧,藉著「生命回顧」、
「心願完成」等方式,幫助病人對死亡定義,對此生做一回顧,盡力
完成心願;同時對家人而言,好好彼此說「謝謝,對不起,再見」是
必須學習的課題,教人坦然面對分離、死亡與失去。最終的希望是讓
生死兩無憾!
全世界的安寧療護發展已歷二十多個年頭。
在歐洲各國,安寧療護的人力充足,護理人員和病患的比例是1:1
,強調療護品質;而許多先進國家的安寧院都是由政府發給執照,並
納入保險給付。
安寧照顧基金會執行長張玉仕曾指出,即使在沒有實施全民健保的國
家,如香港、新加坡與日本,也有對安寧療護補貼經費,使之順利推
展。
截至去年為止,英國安寧照顧單位約有四百家,美國有一千九百家,
日本有四十家,香港有七家,亞洲各地則正蓬勃發展中。
對強調「讓生死兩相安」理念的安寧療護,已然成為世界性「尊重人
權」、「尊重生命」的象徵。
根據統計,自民國七十一年起,十幾年來癌症一直高居台灣人民死因
首位,每年死於癌症者高達二萬人以上,死亡比例與人數逐年增加。
醫學界統計,在大醫院每四張病床中,就有一人因癌住院。
台灣是第十八個建立安寧療護機構的國家,第一家安寧病房設於民國
七十九年的馬偕醫院。至八十五年七月,台灣地區共有五家安寧療護
病房,以及四家安寧療護居家護理單位(見表五)。然以政府的評估
,台灣目前應有五十個安寧療護單位的需求來看,發展仍嫌緩慢。
不過,八十五年度台灣地區包括慈濟醫院在內的三十四所醫院,已與
安寧照顧基金會簽訂合約,將合作進行醫療補助、儀器贈送與人員訓
練等,並在各地努力推廣安寧療護理念。
如果,現在醫師宣布你罹患癌症,只剩下三個月生命可活,如果你夠
了解安寧療護的理念;如果你曾對自己做死亡教育,你應該不會說「
再等等」。你也許會換個念頭,對自己說:此生已無憾,因為我曾經
珍惜過!
【參考資料】
☆ 賴允亮醫師「台灣安寧照顧的現況與展望」.《第十九期安寧
照顧會訊》
☆ 鍾昌宏醫師《「癌病末期」安寧照顧──簡要理論與實踐》
表五 台灣安寧療護發展史 |
1987 | 馬偕紀念醫院 | 安寧照顧籌畫小組 |
1990 | 馬偕紀念醫院 | 安寧病房 ★ |
1990 | 安寧照顧基金會 | 提供癌末病人醫療費用、 死亡教育宣導、
推動學術研究等 |
1991 | 孫逸仙醫院 | 癌症居家照護 ▲ |
1993 | 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 | 病症末期療護中心 ▲ |
1993 | 彰化基督教醫院 | 緩和醫療居家照護 ▲ |
1994 | 耕莘醫院 | 聖若瑟之家病房 ★ |
1994 | 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 | 推廣安寧療護理念 |
1995 | 中華安寧照顧協會 | 推廣安寧療護理念 |
1995 | 台大醫院 | 緩和醫療病房 ★ |
1996 | 聖功醫院 | 安寧病房 ★ |
1996 | 佛教慈濟醫院 | 居家安寧療護 ▲ |
1996 | 佛教慈濟醫院 | 安寧療護病房 ★ |
註:★以醫院照顧為主的安寧病房 | ▲以護理訪視為主的居家護理 |
資料提供/安寧照顧基金會製表/陳玉芳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上一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