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共此情】 |
帶著健康齊步走
菲律賓慈濟人赴伊沙迷拉省義診
|
☉陳若曦 |
此行,我意外地發現世上最美好的事 ─ 病人和醫師相對微笑的時刻
德旻師父問我:「有沒有興趣參加菲律賓義診的活動?」
我隨口答應了,心想順便去馬尼拉度個假也不錯嘛!於是託名「文宣
」,在德旻師父率領下,與許金鳳、楊運生和林正齊一行五人,真的
飛馬尼拉「參觀助陣」來了。
八月十四日晚九時,在華僑創辦的崇仁醫院(當地又稱「華人醫院」
)聚集了二十四名醫師和六名護士,連同二十七名慈濟志工,捎上幾
大箱的藥品,分乘兩輛大遊覽車,浩浩蕩蕩就出發了。
施診地點在呂宋島東北,伊沙迷拉省郊亞豔社(鎮),車程九小時。
菲國的遊覽車比台灣的尺寸小一點,座位尤其節儉。我和金鳳師姊挨
擠著坐,動輒碰撞,自是一夜不曾合眼。清晨六時抵達社區郊外的一
家汽車旅館時,渾身骨頭僵硬麻痺,乍走動一下又要散架似的,方領
悟這「義診」和「度假」的意義,相距何止十萬八千里!
這次義診承蒙社區的菲華商會贊助,旅館主人是商會理事,房價減半
,招待也特別熱情,放好行李便被邀去用早餐。桌上食品豐富,引來
群蠅追逐,隻隻奮不顧身。旅館派了兩個人專門驅蠅,讓客人得以在
蠅拍的縫隙裡進餐。與蠅共食?台灣的醫師可能要大呼小叫了,但一
夜辛勞的菲國醫師卻吃得津津有味,我對他們的調適能力先就刮目相
看。
飯罷,大家上車奔赴南星小學,趕在中午開診前消毒並布置好場地。
車到校門口,我們都吃了一驚,原來校園裡人潮洶湧,操場上擠成一
團,簡直「人滿為患」了。有的全家出動,扶老攜幼而來;有些夜裡
就趕來等候;甚至還有外地長途跋涉,跨省來就醫的。約略估計,至
少在一千人以上。
黑壓壓的人頭就是動員令,醫護和志工立即投入準備工作。九點差一
刻,外科宣布提前開診。須臾,內科、眼科、小兒科、牙科和心臟內
科紛紛跟進,正式敲響了三天義診的開場鑼。頭一日,六科共看了七
百五十多位病人。
這是菲國慈濟人第四次辦義診,借用社區唯一的華僑學校──菲華商
會所辦的南星小學體育館。為了這次義診,學校特地調動課程,放學
生三天假以騰出校園,華裔教員都投入義診活動,協助清理場地並維
持秩序。
由於設備因陋就簡,護理人員也極為短缺,每個醫師都要身兼數職。
譬如柯賢智醫師,幫病人割完甲狀腺腫瘤,親自包紮傷口,並把病人
抱離手術室,安置在休息室的折疊床上,這才交由志工去護理。在馬
尼拉,這可是三個醫護人員才能完成的作業。
德高望重的呂秀泉醫師是崇仁醫院的執行長,花甲之年了,身體發福
,工作起來卻同小伙子般拚命;他在手術室一站就是一整天,中午不
敢躺下來休息,蓋腳腫成麵包也似,球鞋一旦脫下就再也穿不上了。
我一向對醫師有看法,總懷疑他們「治病救人」是名,圖利是實。然
而這次義診的菲律賓醫師,徹底糾正了我的偏見。他們昨天在馬尼拉
工作了一天,然後長途汽車顛簸了一整夜,接著又馬不停蹄地看病開
藥,如此無酬有勞,可見支撐他們的是對貧苦病患的同情和愛心。
伊省缺醫少藥,牙醫更是奢侈。許多貧民表示,這是他們生平第一次
看醫師。一位病人滿口的蛀牙,醫師剛拔出一顆門牙,旁邊的一排竟
自動脫落!
參與義診的四位牙醫全為菲人,而且年紀很輕,據他們表示,約有百
分之一的菲國醫師願意免費出診。他們年紀輕輕就表現了愛心,讓人
對今後義診的推展感到十分樂觀。
這幾位牙醫非常慈悲,每天不辭辛苦地盡可能多看病人;最後一天甚
至悄悄告訴掛號的志工,病人可以「來者不拒」,結果牙科直看到日
落西山,是最後一科收攤的。受到熱心同胞的感召,前後有三位當地
的牙醫也跑來「跨刀相助」。三天裡,他們一共診治了四百多位病人
,僅拔掉的牙齒就達一千三百顆之多。
九位外科醫師充分發揮了團隊精神,輪流聽診和手術,且盡量提供病
人方便;前後僅手術就做了大小一百五十七項,其中三十二人割除甲
狀腺,其他是疝氣及脂肪瘤等。
志工的善心,也和醫師相輔相成。黃昏時刻,李偉嵩扶著一位跛腳婦
人,到外科手術室找盧尾丁醫師,問他「能否額外多看一位病人?」
因為病婦身無分文,再等一天便要露宿街頭。盧醫師義不容辭地答應
了。
這位洗衣婦半年前割傷了腳底,雖然靠草藥癒合了傷口,但患部外表
看來似雞眼,裡頭灌膿,疼得讓她邁不開腳步。盧醫師割開雞眼時,
膿血四下噴泄,狀至嚇人。等他裹好了傷口,婦人笑逐顏開,不用人
攙扶就能自己走路了。
菲律賓四周濱海,我問醫師,為什麼人民還會有甲狀腺腫大的毛病?
「鄉下人窮,吃得太鹹的緣故。」醫師說:「可憐窮人不是鹹死,就
是生病到醫院去了,因沒錢治療而哭死。」
甲狀腺患者太多了,這次只能挑嚴重的做手術。許多腫瘤不太明顯的
,都盼望醫療隊明年務必再來。
窮人偏是孩子多,小兒科門前天天排長龍。
王爾業醫師慈眉善目,最會一邊看病一邊逗孩子笑。一位拖兒帶女來
看病的母親說,她才三十六歲,已生了九個孩子。我和王醫師立刻充
當起臨時的「計畫生育輔導員」,一碰到這類母親,他會通知我,接
觸的個案中,最高記錄是生十七個孩子。
王醫師原訂第二天下午要返馬尼拉的,見病人多如過江之鯽,乃慨然
續延了一天,不但家長受惠,我們志工也十分感激。
眼科最是任重道遠,許自力醫師獨自看診兩天,另一位新手則在社區
醫院準備手術工作。兩人做了三十六個手術,主要摘除白內障,其次
換眼角膜。
三十六歲的許醫師是崇仁醫院的「眼科之星」,技高心慈,獨力在兩
個半天內做了三十四個手術;頭一次捱到晚上九點半才下手術台,第
二次則做到深夜十一點半才歇手吃飯。
我陪德旻師父去送過飯,只能隔著手術室的玻璃窗,遙望他埋頭工作
。德旻師父放心不下(他不等最後一個醫師安睡了,自己絕不肯躺下
休息),見面就勸他休息吃飯。他卻說:「我還是先把手術做完吧─
─就怕吃了飯,人昏昏欲睡,難以集中精神開刀呢!」
碰到如青光眼等重大複雜的疾病時,許醫師還向病患說:「你到馬尼
拉的『華人醫院』來吧,那裡有免費住院部,我替你免費做手術。」
有時病人難以相信,天底下怎麼會有這樣的好人好事呢?志工費了半
天唇舌向他解釋,並說慈濟人也在該醫院免費施藥,他仍是將信將疑
的。
醫師說,義診的工作量是他們在醫院工作的四倍多。儘管如此辛苦,
自始至終無人抱怨,還一再表示:「這次義診很有意義!有機會一定
要再來!」
其他醫師還說:「我們也受到慈濟志工愛心的鼓勵。」
菲國慈濟人的服務精神確是可圈可點。他們的平均年齡是五十五歲,
正好發揮了老少互補、和衷共濟的精神,工作上配合得天衣無縫。
像沈慧智、施秀霞等多位老太太,長時間蹲在手術病人身邊,替他們
餵藥或拭汗,溫柔得像在照料自己么兒或長孫一樣;林小正負責溝通
和聯絡,對全局指揮若定,儼然大將之風;蔡萬擂父子齊上陣,充當
機動服務,哪裡有需要,一叫就到;陳瑞真主掌藥房,謹遵上人「要
給就給最好的,助人就助到底」的教導,全買好藥和名牌藥,有些慢
性病人,醫師一開就是三個月的藥方,她也照付不誤。
負責香積組的是邱麗卿和黃真美,為了供應二十七人的素食,不惜減
少自己的睡眠,熬出了香噴噴的大米粥。她們在家都是「茶來伸手,
飯來張口」的少奶奶,現在卻是集採買、撿洗和炒煮於一身的「大廚
」。妙的是,兩人關在高溫如蒸籠的臨時廚房裡,竟也能烹出每頓都
不重複的菜式,據她們說:「連自己都不相信!」然而,這些素菜使
得習慣大魚大肉的醫師趨之若鶩,卻是不爭的事實。
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參加義診,卻發現了世上最美好的事──病人和醫
師相對微笑的時刻。
一位因白內障而兩眼失明的老婦,頭日就診,次日右眼接受摘除手術
,第三日醫師為她揭去紗布。當她重見光明時,臉上綻出了歡喜和感
激的笑容;醫師向她握手慶賀,滿臉是寬慰的笑容。老婦離開時,還
和在場的每一個人擁抱致謝。
另一位復明的老人,激動地抓住慈濟志工的手說:「感謝你們華人!
我要到電台去呼籲,以後不要綁架華人了!華人是好人!」
慈濟人為了實踐「大愛」,那裡有需要就去那裡。在助人為樂的同時
,無形中增進國民外交,更是意料不到的收穫。
三天義診共看了兩千五百六十一位病人,在當地史無前例,轟動可想
而知。礙於時間有限,難免有晚來而向隅的病人,面對那殷切求醫的
目光,我們都有一分揪心牽腸的歉疚感。
義診結束時,菲華商會在小學裡為醫療隊舉行歡送會。教師們事先布
置好會場,證嚴上人的法像高懸在紅色的帷幕上,顯得慈悲又莊嚴。
郊亞豔社長親臨致詞,並贈送感謝狀;德旻師父則代表慈濟,回贈上
人的照片和紀念品。
答謝儀式後的娛樂節目,把現場氣氛推到最高潮。郊亞艷的音樂天才
們率先上台,唱了幾首菲律賓歌曲;慈濟的志工們「禮尚往來」,也
上台表演手語歌,獲得如雷的掌聲;何滄江醫師除了手術漂亮,港台
的時代歌曲也很出色,一時廣受青睞。
菲華商會贈送一台活動式麻醉機給菲國慈濟人,並強烈地表達,今後
義診活動「多多益善」的願望。
一位略通英語的女病人曾問我:「你們何時再來?」我恨不得擁抱她
說:「我們年年來!」可惜我只能答非所問地點頭微笑。
分手時,我們一致表示:我們會再來!
我相信,我們一定會再來。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上一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