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倩蓉
並坐著
您和我
笑談著
過去與未來
曾經有風,您為我擋
將來有雨,我為您遮
走過十七
我,依然是我
您,依然是我的最愛
去年九月慈濟護專新生訓練活動上,放射科的新生正在做自我介紹,同
學們大都嘻嘻哈哈地簡述自己的背景與期望,而不良於行的他走上講台
的第一句話是,先向班上同學說聲「抱歉」,因為他的行動較不便,在
團體行動中多少拖累大家的時間;接著,他又對大家說了聲「謝謝」,
因為在未來的兩年裡將會受到同學的許多幫忙。
這名行動不便的原住民少年不是別人,正是以「孝親睦友、樂觀進取」
,於日前榮獲八十六年救國團青年獎章的王金龍。
「知道自己得骨癌時,感覺好像在做夢。獲知病情的第三天,腫瘤已經
蔓延到膝關節,腳不能踩直,左腳抬起來,右腳卻倒了下去,我開始痛
哭了起來......」
罹患骨癌,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件難以承受的打擊,何況是一位正值青
春的少年。
四年前,十七歲的王金龍甫住進台大兒童癌症病房,便面臨截肢的命運
。生氣、哭泣──就像一般病患的反應一樣,他拒絕和別人說話,當社
工人員前來輔導時,他也只是發呆。
然而,兒童癌症病房的兒童治療了他的怨天尤人。
他的隔壁床躺著一個才八個月大的嬰兒。有一天,當他看見醫師拿著針
筒往這名嬰兒身上扎下去,抽取骨髓準備做檢驗時,才知道這嬰兒罹患
的是血癌。
頓時,他覺得自己很幸運──有些小孩一出生就得病,而他已經享受了
十七年的健康身體,相較之下,他覺得值得了!也就是從那一天開始,
金龍又恢復病前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從容接受截肢與化療的事實,坦
然面對親朋好友的關心。
十七歲以前,籃球是金龍的最愛。因為運動量大,發生運動傷害的機率
也較頻繁,在念高二時,右大腿便經常感到痠痛,他以為只是平常的運
動傷害,並不放在心上。
當母親接到學校同學的電話,說金龍打球受傷,不能走路回家時,也以
為只是運動傷害,但帶金龍到國術館推拿或吃中藥,都不見好轉,到醫
院照X光也看不出結果,而金龍卻一天天的瘦下去......
有一天,金龍終於忍不住對母親說:「媽,我的腿痛得讓我每晚都睡不
著。」這時,金龍的母親才決定帶他到慈濟醫院仔細檢查。
在慈院等待檢驗結果時,敏感的金龍看到骨科醫師將母親與姊姊拉到一
旁細語,他就有了不好的預感,雖然醫師以英文說出病名,但他已猜出
自己得的可能是骨癌。
「媽,您放心,您還有兩個女兒會好好孝順您的。」中午吃飯時,金龍
忽然哽咽地對母親說:「我不行了,您還是帶我回家吧!我這個病大概
醫不好了。」
金龍的母親回憶起這段往事,依然覺得心酸。
父親在金龍十二歲時,因為意外去世,母親為維持家計到處打零工,只
好讓這個唯一的兒子住在阿姨家,直到上了高中,母子才團聚。
「我的工作他都會做!」那時母親在大理石工廠上班,金龍會利用放學
及例假日到工廠打工,直到現在,假日返家時他也會幫忙做家事,金龍
的母親驕傲地說:「金龍比女孩子還會做家事!」
從小就相當活潑開朗的金龍則表示:「我家雖然是低收入戶,但是家裡
氣氛一直很和諧快樂,我覺得自己很幸福。」「金龍和母親彼此依賴著
,誰也少不了誰!」這是同學們多次到金龍家玩後的感想。
當慈院醫師宣布金龍罹患骨癌必須截肢時,金龍的母親無法接受這個事
實,她傷心欲絕地說:「我只有這一個兒子,他怎麼可以截肢?不要!
不要!」母親不放棄希望,帶著金龍轉院至台大醫院,但仍得面對截肢
的命運。
在健保尚未實施前,金龍住院、動手術及化療等龐大的醫療費,多虧了
四維高中的師生,齊心在校募款籌得;更難能可貴的是,金龍住院期間
,學校教官每週都北上至台大探視,校長、老師、同學也不辭千里來為
他打氣。
「截肢是我自己決定的,為了要讓病好起來,這是一勞永逸的方法。」
右大腿截去三分之二後的金龍是相當開心的,雖然接下來為了殺光癌細
胞所做的化療頗痛苦,但是隨著病情漸趨穩定,現在他只要每半年定期
到醫院接受健康檢查就好了。再返回正常的生活,金龍相當珍惜。
「在慈院住院期間,生活多采多姿,是我最快樂的時候。」金龍回憶截
肢後回到慈院做化療的日子,能夠認識慈院志工明月師姊是他覺得最慶
幸的事。「因為明月師姊給我機會去輔導其他病人,讓我覺得自己很有
用。」這期間他和因為車禍失去雙腿的小樺成為好朋友,彼此砥礪、打
氣,繼續完成未竟的學業。
在金龍心目中,明月師姊是朋友也是老師,可以談天說笑,也可以從她
身上學習如何輔導病患,當他偶爾情緒低落時,也會請明月師姊幫他解
除心理障礙。
考上慈濟護專,金龍頗擔心自己是否適合走放射科這條路,明月師姊在
他入學前便先打電話給他的導師,略述金龍的背景。「那時我聽了相當
感動,覺得難得有這樣勇敢的人,因此很期待見到他。」邱淑君老師說
。
開學後邱老師發現面貌清秀、文質彬彬的金龍,不僅是個勇敢面對生命
的鬥士,也是個相當樂觀、會主動關懷他人的學生;他常將自己的人生
經驗與同學分享,讓遇到困境的同學從他自生死關頭走過的奮鬥歷程中
,得到「再大困難都能克服」的鼓勵。
慈濟護專校長張芙美對金龍的印象來自於一場原住民研習營。有個原住
民學生因為不知如何與別人溝通,不肯說話,透過金龍的主動關懷與帶
動,這名學生終於肯說話了,而大家也都驚訝地說:「哇,真是不簡單
,他終於講出一句話來了!」
開朗與孝順是班上同學對金龍一致的肯定,「我覺得他可能是在生病的
那段日子,想過太多事情了吧,所以比我們成熟,也都以笑容去對待別
人,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對於這次金龍獲得救國團頒發的青年獎章,全班同學也為他高興,「但
我們更重視的是彼此間的友誼,不是這個獎。」因為獲獎,也為金龍帶
來一些「困擾」,他曾迷惑地問邱老師該如何看待得獎一事?老師告訴
他以平常心待之,可以當作是做好一項功課、一件事情,而獲得鼓勵。
「孝順與勤奮是金龍獲獎的原因,但是我覺得他時時抱持著一顆感恩的
心,這是最值得表揚的。」因此,張校長特別在其他原住民同學中為他
表揚,希望激勵更多原住民的向上心。
從高中開始,就常有人好奇地問他:「你為什麼這麼樂觀?」他說不知
道,也許是天性吧!
「可是現在有一件比樂觀還重要的事情──幫助別人。」原本是慈院的
病人,現在成了慈濟的學生,金龍很慶幸自己的人生有了方向;在山明
水秀的慈濟護專校園裡,他開心地表示:「幫助別人心裡真的很快樂。
並不是因為以前有這麼多人幫助過我,所以才想幫助別人,只因為──
這是我應該做的。」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上一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