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秀花
每天奔波忙碌的你,
可曾想過自己在追求什麼?
求名?求利?求成就,還是肯定?
外在的物質追逐能滿足人的虛榮心,卻很難填補內在的空虛;尤其當
築夢的過程中,與現實出現落差和盲點時,在長期無法調節下,很多
人漸漸對生活失去了感覺。
於是,有人停下腳步,開始認真思索自己要什麼?
企業家/
以銀湯匙灑淨水
民國八十四年三月,前工商建研會祕書長、亦是慈濟榮譽董事何登耀
,向證嚴上人提出成立榮董營隊的構想,獲得首肯,並定名為「靜思
生活營」。
兩個月後,第一期「靜思生活營」正式展開,慈濟榮董中的企業家率
先成為試辦對象。
這群被喻為「含著銀湯匙出世」的企業家第二代,本是馳騁商場的大
忙人,透過兩天一夜的靜思洗鍊後,進一步認真思索生命的意義和價
值。
「聽德慈師父說,上人剛創立慈濟時,連兩塊五毛錢的車資都經常沒
著落,耕種牛借不到時,他們還要代替牛來拉犁……在那麼清苦的環
境下,還能堅持做善事,真是令人敬佩!」
「原來慈濟醫院的建立,從土地的取得、硬體的籌建到醫師的來源,
都和我們辦事業一樣地艱辛呢!」
「雖說慈濟是靠家庭主婦每天存五毛錢開始做起,但社會責任不該只
由女人來扛,人人都當盡一分心力!」
有了這層體悟後,企業家們開始反思自己的社會責任,不但在百忙中
抽撥時間,出錢又出力地參與志業工作,更將慈濟精神用於事業經營
上。
「真不敢相信生活周遭有那麼多悲苦的眾生,亟需我們伸援救助;參
與訪貧後,我才發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不是口頭說說而已,而應身體力行。」國齊實業洪敏昌心有所感地
說。
「參與柬埔寨賑災,看到災民們的苦難後,才感受到親身投入更重要
。」新光集團吳東賢認為,那是種前所未有的人生體驗與心靈成長。
「曾有人勸我,出錢就好了,幹嘛還出『命』,親自跑到內戰未歇的
柬埔寨邊境去賑災呢?」對此,東和鋼鐵集團侯博文曾一度猶豫過,
身歷其境後,更知應珍惜自己擁有的幸運與福氣。
「現今大家都把事情複雜化,以至於社會風氣愈來愈壞,身為慈濟的
一員,當然要為淨化人心盡分力量。」力霸集團王令一也以上人法語
「簡單即是妙法」、「做,就對了」與員工互勉:「凡事只要單純化
,執行起來就不會很困難。」
感於第一期靜思營成效顯著,何登耀希望「好東西與好朋友分享」,
透過舊識社交圈,邀集七十多位工商建研會成員、眷屬及十幾位媒體
工作者,參加第二期「靜思生活營」。
而自第一期「實驗班」結業的學員,也紛紛回歸營隊擔任學員組長、
隊輔等職務。歷鍊過隊輔、領隊、值星官等職的王令一指出:「每個
,角色都有不同的任務,好像爬樓梯一樣,踏上第一步後,就該續往
上爬,不應讓這分『緣』斷掉。」他形容自己每回參加靜思營的心情
,都像帶著一只空香盒,希望裝回一點一滴的寶物。
影視人/透視真假人生
大醫王/醫病又醫人
循著這個模式推展下去,靜思生活營的舉辦層面漸次擴大,參與對象
有:操縱觀眾喜怒哀樂的編導高手、協助病患面對生死病痛的醫師、
探觸社會冷暖的媒體記者,以及平地起高樓的建築業者……
長年置身五光十色的影視圈人,雖然擅長營造氣氛、導引觀眾的情緒
,但本身卻因工作緣故,常「麻木」地不知感動為何物。電影編劇暨
電視節目主持人李崗就說:「我們做影視的,一齣戲可以讓觀眾開懷
大笑,也可以令觀眾哭得死去活來,但那都是假的;而慈濟人的笑容
卻是那麼真,不像一般人的反應要經過好幾道。」
「過去我有張冷漠的臉、堅硬的嘴巴,不懂得說關心的話或伸手助人
,經過兩天靜思營的體驗,我的眼淚卻像關不緊的水龍頭。」中視副
導播翟倩玫表示,慈濟讓她學得了柔軟。
「我一踏進慈濟就再也抽不了身了!」中視導播湯以白看到慈濟人無
所求地付出時,一顆善心也被開啟,毅然協助慈濟製播電視節目,且
將一群缺乏經驗的傳播界生手,訓練成目前頗具水準的製作群。
而一向被認為高高在上的醫師們,對於參與靜思生活營又有何感受?
「病人常在病癒出院後感謝我們,其實誠如上人所言,當醫師的反該
感謝病人,因為是他們拿生命讓我們學習、累積經驗。」三軍總醫院
林繼昌醫師表示,他已學得做人要謙卑、縮小自己。
經過一番洗禮後,許多醫師重新省視自己的角色定位,期望能成為一
名真正用「心」關懷病人的良醫。
「醫師的一念常牽繫著一條性命,今後我會在自己的專業上多下工夫
,讓病人生命獲得更大保障。」慈濟醫院高瑞和醫師期許自己能視病
如親。
李維哲醫師參與營隊後,曾多次協同慈濟人赴外島義診,「其實病人
要的並不多,只要醫師對他們好一點、多給一些微笑和關懷,他們就
會很信任醫師。」本就具慈悲心的他,今年初和太太同時授證慈濟委
員,繼續為志業精進不懈。
無冕王/善用社會公器
建築師/為歷史留見證
隨著靜思生活營不斷開展,因感動而行動、因投入而深入的學員也愈
來愈多;他們除了發心為志業奔走、奉獻專長外,也將善種散播給周
遭的人。
「衛爾康大火,死幾個?」「梅林火災,燒得漂不漂亮?」超視採訪
組副主任賈先德坦言,過去面對災難事件,第一個反應是「這是不是
重大新聞」,所關心的是「死了幾個人」,而忽略了數字背後代表的
是一條人命,甚至一個家庭悲劇。
這也是現今媒體激烈競爭下,不少新聞從業人員的通病,為求出奇制
勝、搶取獨家,往往對新聞事件擴大渲染,甚至捕風捉影,煽情聳動
。
針對此,上人曾呼籲新聞界:「社會安危、人人有責。」期盼他們尊
重新聞道德,除了專業能力的考量之外,也要從人性的關懷做出發。
世新學院教授劉新白表示:「慈濟人的善行,就像一塊石頭丟入水中
一樣,會泛起陣陣的漣漪。」因深覺媒體傳播影響極深遠,他更進一
步邀請新聞評議會會員參加新聞靜思生活營。
「學土木,終其一生價值何在?為什麼不蓋棟有意義的建築物,流傳
歷史呢?」經營建設公司的江子超號召員工一起投入慈濟大林醫院的
建築工事,大家從審圖、釐圖到監工,所有細節都嚴格要求,工作態
度之細膩,令身為老闆的他也至為讚賞。
此外,如王建勛創作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供人傳唱;工商時報力副
總編輯王尚文每週固定闢專欄,報導慈濟人、慈濟事;聯合報記張聖
岱到慈濟文化中心當志工……經由靜思營的薰陶而進一步貢獻心力的
人,已不計其數。
幕後功臣/
耐磨、耐操又耐煩
一個營隊的成功與否,學員的表現是最直接的反應,而在幕後默默付
出的工作人員,辛勞亦不容抹滅。
這群以榮董和慈友會成員為主的工作人員,大多是公司的大老闆和家
中的少奶奶,平時瑣事可能不需自己動手,來到這裡卻什麼粗活都得
自己做,也因此練就一身耐磨、耐操、耐煩的真功夫。
其中,夫妻檔攜手共事,亦是靜思生活營的一大特色。
例如,已結褵十七年的王令一、郭琦玲夫婦,之前有些觀念曾出現落
差,如今已懂得相互調整腳步,使彼此想法更有交集。
郭琦玲很滿意先生王令一的轉變,認為他不只放下「身段」,連「心
段」都放下了;而王令一則說:「我現在才了解什麼叫做夫妻相愛?
什麼叫做婚姻生活?我覺得我和太太好像再度談戀愛了。」
又如,侯博文和陳珀玲夫妻也帶著女兒同行,當賀伯颱風釀災時,一
家人曾一起走上街頭募款;徐秀華則認為洪敏昌的脾氣變得溫和多了
,對公司的員工也更體貼入微。
未來,靜思生活營會針對不同行業的人繼續舉辦,希望能號召更多有
識之士,齊為淨化人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