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松林、李建復主講/張舜燕整理
如果不能從失敗的工作經驗中萃取力量,
他日就無緣享受成功的喜悅。
現代社會的職場走向多質化、多元化發展,身為社會觀察家、主編心
理生活系列叢書的柴松林教授,歸納出以下五項新時代的就職趨勢:
一、不按男女性別分工。
二、與原來在校攻讀科系無絕對相關。
三、年齡限制工作的因素降低。
四、因行業本身結構的改變,今天當紅的行業,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
即成為夕陽工業。
五、失業或公司倒閉可以歸咎於個人的因素越來越少,因大環境、國
際化的影響因素則增加。
柴松林也說明,投入就業市場的新鮮人在選擇工作之前,必須根據自
己的能力、興趣、性向為考量重點,然後再評估現階段的家庭環境、
社會環境與未來產業發展等客觀條件。
「就業時,除了應取得薪資等『物質面』的考量之外,也應該同時顧
及『非物質面』的問題。」柴松林舉例說明,如工作是否提供成長空
間?個人的生涯理念是否能在這項工作領域中實現?
此外,工作環境也很重要;良好的工作環境能讓人沒有「我正在工作
」的壓力。所以,現代人求職觀,非物質面的衡量已逐漸抬頭,個人
價值觀的取捨,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一位投身就業市場的年輕人,首先要務是加強自己的基本能力,尤其
因應台灣經濟環境國際化的趨勢,必須充實第二、第三語文的能力。
柴松林分析,不論外在環境如何變化,被社會迫切需要的人才,通常
都具備以下四項特質:
一、與同事間的合作關係良好。
二、不斷地追求成長,提高自己的生產力。
三、表達能力佳,溝通能力強。
四、具備邏輯思考能力。
然而,在整個就業環境邁向多元化、多質化之際,也出現類似個人工
作室等打破從前疆界的工作。但柴松林提醒社會新鮮人,先不要以自
組個人工作室為第一考量,應該先選擇開放性的就業環境,增加與旁
人合作的機會,在充實人際關係與人生經驗之後,再求進階突破。
「建立正向思考,在各環境中把握學習的機會,」柴松林強調:「學
習的機會可能就在你身旁。」
無論是就業新鮮人或資深上班族,如果能轉換思考的角度,將工作視
為就業生涯的磨鍊,將能創造出優良的工作成效與品質。
由歌手成功轉型為企業主管及廣播主持人的李建復坦言,自己一直沒
有一套完整的生涯規畫,可是一路走過來,發覺每一階段的『準備功
夫』,都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規畫』可提供反省的機會,檢視自己經歷過那些逆機的考驗,或
鍛鍊出那些應變功夫。」李建復也提醒上班族,應不斷地突破現有的
能力,觀察自己的基本功夫是不是因工作時間增加,而更紮實了呢?
李建復認為:「機會,永遠留給已做好準備的人。平時多蒐集就業資
訊、掌握自己的工作實力,當機會來臨時,才能讓它成為成功的契機
。」
此外,資方也必須隨時代轉型而調整管理態度。
「最成功的老闆,是能成功地將經驗傳承,培訓出更多新的老闆。」
李建復說,公司除了提供新進員工專業技能的訓練、人際關係的應對
之外,也必須塑造良好的企業文化,建立起團隊的精神,多增設福利
制度,使員工產生向心力及認同感。
工作難免遇到挫折或瓶頸,該如何化解與突破呢?
「其實,應對挫折的考驗,以自我心理的建設最為重要。『挫折』是
轉機,也是另一個成功的開始。」李建復說:「今天如果不能從失敗
的經驗中萃取力量,明天就無緣享受成功的喜悅。」
人生,恰似爬山,當目標確定後,就該一心向前,儘管沿路風光再明
媚,都不應該中途停頓;而處於挫折中,就像是掉到了山谷,抬頭望
去皆是必須征服的高山,但只要往前一步,就更往山頂推進一步。攀
峰之路雖艱辛,相信毅力與決心能協助您披荊斬棘。
李建復建議,以「歸零」的方式來沈澱心靈、評估得失,則會浮現另
一種觀感與心態,「往往到後來才發現,原先以為已丟掉的,事實上
根本沒有失去。」
「如果能成功地掌控『時間管理』,讓自己身上多具備幾把『刷子』
,增加就業的能力,才有機會轉型。」李建復表示,評估轉職的新契
機是否「值得一試」,則端看個人的角度。
「經驗是累積出來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舒適圈』,如何突破習慣
的領域到達圈外的環境,也是磨鍊。」李建復說。
內容取材自「慈濟世界」電視節目「幸福人生講座──生涯規畫系列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上一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