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思修】 愛憎之間

       ◎ 文/靜暘

      春秋時代,衛國有一條法律規定,偷駕國君的車子,要判「砍腳」的
      罪刑。

      有一次,衛靈公寵愛的臣子彌子瑕,因為母親生病了,擅自駕了國君
      的車子回家探望。衛靈公知道後,不但沒有判他罪,反而讚美他,為
      了母親寧願冒被砍腳的風險,真是孝子啊!

      又有一次衛靈公到果園散步,彌子瑕摘了一顆桃子吃,覺得很甜美,
      就把吃剩的一半送給衛靈公,衛靈公高興地說:「連桃子都捨不得獨
      自享受,可見對我的愛戴!」

      可是等到彌子瑕老朽,失去衛靈公的寵愛時,一旦言行稍有得罪,衛
      靈公就說:「你真是不知好歹,以前擅自駕駛我的車,又把吃剩的桃
      子塞給我吃……」
善意?詛咒?
      其實彌子瑕的行為未必和以前不同,只因衛靈公愛憎的心情不同罷了
      !這故事,也讓我想起了十多年前的一件往事。

      好友白手起家,累積了萬貫家產,唯一的遺憾是獨子游手好閒,放蕩
      成性。好幾次我誠懇地規勸他:「父母創業艱難,你要好好地守成,
      不要讓父母操心,不要當不肖子啊!」

      當時,好友非常感謝我的一片好心好意。

      後來,她的兒子結交惡友,沒幾年工夫,負債累累,必須變賣家產為
      兒子還債。好友心情低落時,除了把怨氣怪罪於兒子的朋友身上外,
      更責怪我瞧不起他的孩子,詛咒他是「不肖子」……

      我雖覺「含冤莫辯」,但最後還是「道歉」了事。
只因「好惡」而已
      這件事一直讓我耿耿於懷,直到聽了上人開示「有緣時,說話是真理
      ;無緣時,同樣的話也會成是非」,才比較釋懷。

      由於主觀的好惡,一般人常把自己所喜歡的,當作真理,不喜歡的,
      便成「是非」;加上人類自私的習性,凡是對自己或是親近的人有利
      的,那怕原來是「非」的,也當成「是」,似是而非,曲解真理。

      「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正如上人教育弟子,當逆境、是非來
      臨時,把心放寬,則對於愛憎之間的世態變化,都能提得起放得下,
      時時刻刻解脫自在。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