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清流】 各有千秋

       ◎文/文及元

      學生的年齡不同,他們推行靜思語教學的方法也各有所異,
      但不變的是──為一顆顆赤子之心開啟美善之窗的堅持。

      在五光十色的社會裡,教育工作者經常面臨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衝突
      的考驗,因為不知道學生們放學後所面對的環境,將會帶給他們什麼
      ?從電視、電腦網路到報章雜誌,生活中無一不充滿著誘惑;但是擔
      負著教育重任的老師,沒有失望的權利,而必須試圖從學校教育裡找
      回社會教育中失落的部分。

      中區慈濟教師聯誼會的李彩屏、張秀巒、陳金傑老師,分別在高中、
      國中、國小推行靜思語教學,因學生的年齡不同,推行的方法也各有
      所異,但不變的是──為一顆顆赤子之心開啟美善之窗的堅持。
李彩屏(南投中興高中老師):
就近做關心學生的「懿德媽媽」
      三年前,李彩屏選擇擔任一個成績平庸高一班級的導師;她相信用「
      靜思語教學」,可以將這班別人口中的「壞班」帶成「好班」。

      當她陪著學生用午餐時,發現許多人將吃不完的食物順手倒掉,覺得
      非常痛心,於是找了一個時間,將衣索匹亞、尼泊爾孩子們三餐不繼
      的情形告訴她們;就這樣,一點小小的啟發,不但同學們浪費食物的
      習慣改善了,還主動在講桌旁設置愛心箱,將多餘的零用錢捐作慈濟
      國際賑災的善款。

      李老師也提出「班刊」的構想,作為同學間溝通交流的管道。班刊由
      同學週記中知性與感性的心得,以及相關的課外資料彙集而成,並由
      學生自己設計封面及目錄。

      身為女生班的導師,她最常提醒學生的一句靜思語就是「掃地、掃地
      、掃心地」,「班上的公共區域打掃得非常乾淨,可能就是因為這句
      靜思語吧!」她笑言。

      李老師表示,推行靜思語教學之後,她發現做「懿德媽媽」其實不必
      遠赴花蓮,只要在學校多關心班上同學,就是在生活中做「懿德媽媽
      」。

      而同學們在課餘,也會穿梭在慈濟人文講座、骨髓捐贈活動中當志工
      ;寒暑假期間還會跟著李老師帶領的慈幼社,到草屯療養院、老人院
      、啟智中心及中興醫院關懷病患,可見善根已深植在這群孩子的心田
      。

      今年,班上五十名學生中,有三十二位順利考上大學,更讓李老師相
      信靜思語教學的力量,是不分「好」、「壞」班的!
張秀巒(前彰化陽明國中輔導組長):
從靜思語中重新出發
      
      「只要緣深,不怕緣來得遲;只要找到路,不怕路遙。」能與夫婿曾
      漢榮教授攜手同行慈濟路,張秀巒老師說:「因緣難得!」
      
      八十三年暑假,在慈濟委員李阿利、游素貞的引薦下,曾教授和張老
      師回精舍拜見上人,此後,慈濟菩薩道上又多了一對同修道侶──「
      濟宗爸爸」與「慈教媽媽」。

      那年九月,新學期的開始,也是張老師的教學從靜思語中重新出發的
      起點。張老師的「靜思語教學」,較著重在「情境」的掌握和「情意
      」的啟發上,尤其對於教案設計和教材編排,費心頗多。

      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靜思語的涵義,張老師找來寓言故事,並輔以音
      樂或流行歌曲,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目前,她已經蒐集四百
      餘篇小故事,每篇均配合一句與文意相符的靜思語,以淺顯易懂、活
      潑生動的方式留給學生一方自我思考的空間。

      張老師的靜思語教材是自選自編的,每篇教材配上一則從報紙或慈濟
      刊物上剪下的文章互相搭配,如此,學生不僅可以欣賞文章,同時也
      能透過靜思語「自省」,進而「自得」。

      張老師表示,實行兩年的靜思語教學,不但使自己成長許多,也讓已
      從事二十二年的輔導工作更加得心應手,因為經常研讀靜思語使她擁
      有一顆更柔軟的心,以及一股不斷自我省思的力量,能夠時時調整自
      己,愛自己也關懷他人。

      站在輔導的立場,張老師強調切勿將靜思語教學當作萬靈丹;也不要
      期待「立即性」的效果,而是抱持「為孩子撒播善種,或許某天會發
      芽」的心情,為學生累積「愛的存款」。

      同時,對於有心推動靜思語教學的老師們,她也提出建議:對於靜思
      語,自己要先感動,才能感動他人;其次,要常與學生進行「雙向溝
      通」、「心靈交流」,以同理心關懷、接納他們;最重要的是,絕不
      能拿靜思語作為處罰學生的工具(例如:罰寫、罰背等),否則反會
      失去原本的美意。
陳金傑(台中國小老師):
熱心的「陳爸爸」
      一趟慈濟尋根之旅,讓已有十五年教學經驗的陳金傑老師,對教學生
      涯又有了新的體驗。
      
      「當時上人對老師們開示:『做人是幾世修,當老師是多世修。』這
      句話使我對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一層的責任感。」

      從花蓮回到台中後,他決心將教書當作「志業」,在教學中落實慈濟
      精神,希望藉此為「淨化人心」盡一分棉薄之力。

      開學後,他集合校內陳秀芬、羅湘玲、鄭麗鳳、劉秋旭等幾位老師,
      共同設計「好話簿」,除了每日配合生活與倫理課,抄寫一句靜思語
      外,每週並請小朋友在好話簿上分享自己的反省與心得。

      陳老師表示,寫在黑板上的靜思語都是經過篩選,避免有宗教色彩,
      以尊重有其他宗教信仰的學生。

      隨後,陳老師又增加以《慈濟》月刊「上人說故事」單元做成的一張
      張「小故事大道理」教材,讓小朋友不但可以著色、寫心得,還能閱
      讀深具啟發意義的故事,更能和父母老師互動溝通呢!

      一年推動下來,目前全校實行「小故事大道理」的班級約有二十五班
      ,「好話簿」約十五班;另外也讓小朋友創作與靜思語結合的美勞作
      品,如:「畫中有話」、「話中有畫」、「好娃娃」、「好話屋」、
      「好話村」等。

      實行靜思語教學之後,陳老師表示收穫最大的是自己,因為他不再動
      輒對學生發脾氣了;不過,這期間還是曾經「破戒」一次。

      當時他為了一個學生撕考卷的行為而動怒,到了午餐時間仍然一臉怒
      氣,甚至吃不下飯。班上一位小朋友看見了,悄悄地經過他面前,小
      小聲地說:「老師,生氣是短暫的發瘋喔!」隨後,又有一位小朋友
      跑來勸他:「老師,當菩薩也要吃飯啊!」聽了這兩句話之後,他為
      自己的動怒感到有些不好意思,同時也為這群可愛的小朋友感到窩心
      不已。

      陳老師常常將自己從報章雜誌上發現的好文章配合靜思語分送給校內
      老師,而「好話簿」上學生們寫的週記,他堅持每篇都要給孩子一些
      回響、幾句勉勵的話。

      雖然多了許多額外的工作,但陳老師對教育卻愈來愈有信心,愈來愈
      甘之如飴。

      (本文感謝陳金傑、張秀巒老師提供靜思語教學資料)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