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惠卿
佛學浩瀚,孩子小小的年紀不一定能懂,
但簡化為生活準則,由「做中學」領悟到自己的幸福後,
也就能進一步從「學中做」,感謝父母和周遭的人。
「我從來沒有想過背要挺直、飯要吃完……想起自己以前的種種表現
,真是覺得不對。回家後,我要做給爸媽看,希望大家不要見笑。」
「以前看報上報導可憐的人,會想幫助他們,但總覺得自己出不了力
;現在我知道平日就要做好事,免得那天變可憐時,連佛菩薩都不肯
幫我……」
這是今年慈濟學佛夏令營小朋友回精舍尋根時的心得分享。
他們當中有許多人在來之前,對於活動內容一無所知,但在幾天的活
動後,對慈濟、對學佛,他們有了自己的體悟。
「廟會完,從國際賑災幻燈片中看到還有那麼多人沒東西吃,才知道
自己很幸福;他們什麼都沒有,根本就沒有機會知道什麼是最好的。
所以我決定將零用錢存起來,給師公蓋醫院。」
「剛來時覺得好孤單,特別是晚上想到爸爸媽媽時,最傷心!這個時
候,我們住同一房間的四個人,大家一條心──想哭,便一起抱著媽
媽幫我們買的衣服哭,或輪流講自己家的故事,不知不覺地就睡著了
。」
「醒來時,還是會想家啊!但我發現:只要把別人當做是自己的親人
,就不會覺得孤單了。」
為什麼慈濟學佛夏令營能讓來自各方的學員,在短短時間內就把這兒
當作是家,於離去時依依不捨呢?
「我想這股力量是來自內心真誠的關懷吧!」隊輔小小試著分析:「
去年碰到一個很皮的小菩薩,為了避免影響營隊秩序,我把他帶到一
旁,分享自己的成長經驗,沒想到他改變了!接下來的日子,他都能
」努力配合團體活動。還有一回,發現幾位小菩薩喜歡跑步,我們就
機會去賽跑,不但他們有成就感,我們也可以聽見『他們的聲音』。
」
本著「禮佛念佛學佛一心向佛、敬人愛人讓人多方助人」的理念,慈
濟學佛夏令營自民國八十一年寒假創始,迄今已七屆。六年來,透過
實做實省,輔導人員將涓滴生活教育分享予學員。
在營隊中,小學生被稱呼為「小菩薩」;國中生呢?體貼其「已長大
的心」,稱作「中菩薩」。什麼是「菩薩」呢?就是「做一個能幫助
別人的人」。但要達到此目標,可不簡單唷!
「真的動手做東西,才發現媽媽好辛苦!」在生活小廚師單元後,一
位小菩薩忍不住說:「廟會時,綁著圍裙叫賣、為大家舀湯,也差點
把我累垮了,原來『服務別人』是件不容易的事啊!」
營隊採取的教育方式是──引領一個方向,讓孩子親身去體會。就像
在學佛行儀課程中,常住師父和孩子們分享的:
佛教,就是學習「佛」陀的精神和「教」育;學佛,就是學習佛菩薩
的慈悲與智慧。
那麼,要如何「學佛」呢?有個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中國唐朝有一位文人韓愈,聽說在遙遠的佛寺中
有一位出家人對佛法很有研究,便前去向他請教,沒想到這位名
僧只給了他八個字──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眾善奉行」是說,即使是小事一件,也要用心!
譬如用餐完擦桌子時,個兒小、動作慢沒關係,只要努力完成,讓大
家下一餐有乾淨的桌子吃飯,也算小善一件呢!還有起床時,將自己
的被子疊好,不叫大哥哥、大姊姊煩惱也是小善。
「諸惡莫做」呢?知道拉椅子太用力,會減短它的使用壽命,還會吵
到旁人,就提醒自己,坐下時要輕手輕腳;此外,食物也要儘量吃完
,吃多少拿多少……
「我想吃飯時講話不能太大聲,是因為會影響別人,而且不禮貌;坐
得端端正正,則是不讓我們有機會駝背吧!」一位小菩薩體會。
若課堂上給予的「方向」,是培養孩子自律精神的助力,出外踏青便
是開闊心胸的好方法。
旅途中,輔導爸媽和大哥哥、大姊姊配合窗外景色變換,向孩子們娓
娓訴說相關的動人故事……
「當年,先民建築中橫橋樑時,不是遭遇地震摧損,就是被颱風毀壞
,而他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辛苦,付諸東流……
後遇高人指點,請來日本的『不動明王』坐鎮,當地橋樑果真順利建
起,不動明王廟也就流傳至今,成為歷史足跡。不同的是,當年請來
的木造神像已被盜走,所以今日大家看到的是後來用水泥雕塑的。」
「長春祠是祭祀那些人?」
「為紀念因開闢中橫公路,而犧牲性命的人所蓋的。」
「為什麼太魯閣峽谷的風是向上跑的?」
「由於劇烈的河川切割作用,以及受地殼不斷隆起的影響,使太魯閣
至天祥段立霧溪兩岸雙壁直聳入天,形成陡峭的峽谷地形。當風從外
頭(特別是寬闊處)灌入時,無處可迴旋,只好往上覓求『出路』!
那天,如果你經過那兒,別忘了做個小實驗──將衛生紙輕輕往上拋
,聽說它就會像一根羽毛般,慢慢飄向天空喔!」
「由植物飄動的方向,可觀察到什麼?」
「知道風是從哪裡來的囉!」
「燕子口的洞穴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你一定想不到,現在所看見的太魯閣峽谷曾是河床吧?
幼年期河流水流湍急,若遇大石阻流,易成漩渦,鑽蝕河床;加上沿
途皆會挾帶泥沙,更增強其侵蝕力,經年累月下來,便成壺穴。此外
,由於地層中隱藏的水分,必須找尋出口宣洩,所以較軟的岩層就成
為壺穴的發源地啦!
待地殼不斷上升、立霧溪繼續切割,上頭河床與溪底越離越遠,便成
峽谷,此時,河床岩壁上的壺穴就『升格』為洞穴。久之,燕子在此
繁衍,叫人發現後,遂改稱為『燕子口』。」
串串的問答,滿足了孩子對陌生環境的好奇,也開啟了智慧的寶庫。
到了布洛灣後,小菩薩又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正在織布的老婆婆是泰雅族原住民,他們的祖先是較早居住在這塊
土地上的居民喔!後來,漢人才陸續搬到這裡。」太魯閣國家公園負
責解說的大姊姊告訴小朋友,「布洛」二字即是「回音」。
為了印證當年原住民的「巧發現」,她領著大夥兒來到鐵皮屋前,「
來!讓我們一起對著山谷大聲呼喊,這兒可是聽回音最清楚的地方唷
!」於是,當「學佛營你好!」的聲音繚繞山谷之際,快樂也深深印
上了每個人的心坎兒,豐富了這一夏的美好回憶。
佛學浩瀚,孩子小小的年紀不一定能懂,但簡化為生活準則,由「做
中學」領悟到自己的幸福後,也就能進一步從「學中做」,感謝父母
和周遭的人。
「今年,我學到做茶凍,這讓我懂得:不管做什麼事,都要大家團結
才易成功。」
「這幾天,我學到『自力更生』。回去後碰到問題,我會自己先想辦
法解決,如果真的想不出來,再去請教別人。」
把從在活動中獲得的小小啟發,落實到日常生活中,也把在營隊裡當
「小菩薩」的心得帶回家。這不正是學佛營所希望帶給學員的嘛!
文/何惠卿
「舉辦廟會的構想是鑑於現代小孩多生活在都市叢林裡,少有機會接
觸值得學習的傳統文化。」活動設計人林偉賢說:「小時候,我們可
以拉著爸爸媽媽的手,吆喝兄弟姊妹一起去逛夜市,或到廟口看表演
,不只有吃、有玩,還能聽到許多忠孝節義的故事,熱鬧又有趣!」
但現代小孩似乎沒有這樣的福氣了。
抬頭看天,藍藍的天空被層層的玻璃隔成一塊塊的方格子;住在公寓
裡,不能養狗,只好養電子雞;回家後沒有人陪,只能對著電視機大
打電動玩具……
「我一次可以打一千分破大關,是天下無敵手耶!但我多希望爸媽能
有時間帶我出去玩啊……」孩子小小的心願,在學佛營裡的廟會活動
中實現了!
「糖葫蘆!糖葫蘆!兩枝一張靜思卡喔!所剩不多,賣完為止,請大
家『好康逗相報』,快喲!」
「廟口快報!廟口快報!各位小菩薩請注意,吃東西一定要坐著吃喔
!別忘了你莊嚴的『四威儀』。剛剛已經有一位小菩薩的碗因為『邊
走邊吃』被沒收啦!所以,為了你手中那個可愛的碗著想,拿了食物
後,請記得端回座位上吃。」
除了原本「龍口含珠、鳳頭飲水」的佛教禮儀外,營隊的「廟會自助
餐」再結合慈濟三十二年所發展出的文化──靜思語、四神湯、慈濟
面霜……這項傳統的民俗活動便有了新風貌。
「智囊團媽媽公告!智囊團媽媽公告!如果背完靜思語後,還可以用
自己的話解釋,再多加一張靜思卡喔!請小菩薩們把握機會,勇於發
言。」
當小菩薩用餐到一個程度後,廟口廣場還有輔導員精心策畫的演出─
─歌仔戲、帶動唱、原住民舞蹈、笑話、糗事大對決等應有盡有,還
隨時歡迎有勇氣、願意克服害羞個性的小菩薩,上場SHOW一番!
雖然爸爸媽媽利用回收資源做的舞龍、舞獅,「長得」實在沒有外面
廟會的雄壯、威武,看起來還有些ㄔㄨㄛˊㄔㄨㄛˊ的,但那又有什
麼關係呢?在歡樂的當下,學習的種子已在孩子的心裡發芽了!
文/楊倩蓉
僑居美國的王太太帶著兒子返台度暑假,除了探親,也不時注意各道
場舉辦的青少年學佛營,希望兒子能報名參加,她說:「讓兒子參加
學佛營是希望他能定下心來,就算吃點苦也好,平常在家太享受了!
」
早些年,學佛觀念尚未為大眾接受時,想體驗出家生活的學子,常得
瞞著家人去參加,以免被認為有出世的念頭,加以阻止。近幾年來無
論在各年齡層,學佛人口都有增加的趨勢,社會上已掀起了一股學佛
風潮。
每年寒暑假一到,許多道場舉辦的學佛營、齋戒、佛七與禪七,都吸
引不少民眾報名參加;平日,各道場也會利用假日,定期舉辦各類學
佛活動,讓潛心學佛的人能夠藉由佛一、禪一,達到修心的目的。學
佛已不再只是修行人的專利。
其實,對學佛有興趣的人口一直存在,但近年來掀起的宗教熱,傳媒
確有推波助瀾之效。
民眾接觸出版商推出的淺易學佛書籍後,逐漸認為閱讀宗教書籍有助
於追求心靈的平靜;再透過大量的演講會走入校園與機關行號,生活
化的主題也漸受到大眾的喜愛。電視與報章雜誌亦開始頻繁報導許多
名人潛心向佛的經驗,強烈傳達「宗教能洗滌心靈」、「學佛的孩子
不會變壞」等訊息。
每年都利用寒暑假參加道場活動的一名大專生便表示,道場的營隊生
活,可以為他帶來心靈上的刺激。例如打禪七與佛七,可以讓紛雜的
心念沉澱下來,體會到「定」的功夫;慈濟舉辦的大專志工營,則讓
他在慈濟醫院看到另一個世界的眾生群相,反思到自己平日認為理所
當然的生活,其實是最值得珍惜的事。
「這種改變該怎麼說呢?並不是孩子徹頭徹尾地變了一個人,而是比
較會去反省自己的所做所為,不像以往只會一味地要求父母為他付出
。」許多父母也發現,短短數天的學佛營隊生活,對於孩子的心靈成
長確有影響。
由於各道場學佛營的報名人數有逐年激增的趨勢,各學佛營也因應不
同對象的需求,發展出多樣化、活潑化的呈現方式。以慈濟為例,早
年開辦的營隊主要是大專志工營,後來針對不同年齡層的需求,陸續
開辦高中、國中、兒童與海外學佛營,進一步衍生有親子營、師生營
與健康生活營等,學佛營課程已不限於學佛而已,還兼具心理輔導、
倫理教育及生活知識傳授等功能。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上一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