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人的心境】 | 慈濟美國分會八周年慶有感 傻傻地做 |
◎文/惟法(美國洛杉磯) 做慈濟,就要像德慈師父的「講古」一樣── 簡單、平實、真誠、純樸,並且發心如初、持之以恆。 時間的流逝,就像因緣把握不住一樣地無情而去,慈濟美國分會八周 年慶在德慈、德愉、德旻三位常住師父的主持下,匆忙度過;我們僅 能憑藉著內心的共鳴,去揣摩、感受心靈的歷史軌跡。 德慈師父的「講古」讓我心中激起了一股衝動。想到上人的身體,想 到上人的年紀,再想到慈濟這部牛車的沈重……,不得不站出來呼籲 慈濟人:不要再讓上人操心了!現在正是我們以「和」來供養的時候 。
毋忘「多用心」 切忌用「多心」 |
為什麼我會選用這樣一個題目,來作為八周年慶的感言呢?因為,「 傻傻地做」才是真修行。 「傻傻地做」,一般以為是指迷迷糊糊地去做,其實不是。是心中清 清楚楚、明明白白,但卻能夠不比較、不計較,無所求地付出;如此 ,慈濟這部牛車才能順利地推上山坡。 上人時常告誡我們,做事要「多用心」,要從「做中學、學中做」、 「做,就對了!」僅懂得道理而不去做,是沒有用的,一定要自己去 做了之後,這種體悟才真正屬於自己;否則,道理還是道理,你仍然 是原來的你。所以古德說:「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自 己的業自己擔,誰也替代不得。 但是,我們卻常常忘記上人時刻叮嚀的「多用心」,反而是用「多心 」來做事,人我是非也因之而起。
六度萬行 盡在慈濟世界 |
到底什麼地方才是「真正用心之處」呢?那就必須細細地去體會了。 試想:為什麼有人在慈濟「越做越歡喜」,也有人「越做越煩惱」呢 ? 我認識慈濟五年,但真正成為慈濟人,卻只不過短短三年零幾個月。 我從一個小小的「志工」成為「委員」、「慈誠隊員」,也經歷過不 少的努力及內心掙扎,因為不知道自己適不適合慈濟的法門。 一路行來至今,我才真正明白──六度萬行盡在慈濟世界!最後甚至 連大體都可以捨去。是不是能充分發揮人生的使用權,就全憑那「一 念心」。 最近一年由於承擔慈誠隊中隊長的職務(美國分會未設大隊長,由四 位中隊長集體領導),加上各種因緣聚會,對我的衝擊、體會良多。 這一路走來雖僅三年多,卻像是走了三十多年,心中感觸良深──有 「歡喜」的一面,也有「煩惱」的一面;有「真善美」的一面,也有 「醜陋」的一面;那種內心錯綜複雜的情緒,很難理得清楚。 這時,我想到上人所說的:「不要執著,一切都是觀念而已。」同時 也警覺到自己的習氣。要善解、要包容啊!因為人生無常,國土危脆 ,一個真修行人,就是要訓練自己去適應各種環境的變化,心能不隨 著波動,才能隨遇而安。 曾幾何時,我竟然也能悟到上人曾說的「心會冷,但意不在」的真義 了。
捨「世俗五欲」後 勿拾「慈濟五欲」 |
人,最可貴之處就是「內能自謙、外能禮讓」。 記得慈濟三十周年慶時,曾在「聽雨茶軒」聽過德慈師父「講古」, 但是卻沒有這次在八周年慶時聽的感觸良多。 德慈師父的話語中,處處流露出對上人的敬愛,講到上人身體狀況時 的那分疼惜,更是恨不得能以身相代。德慈師父的「講古」,簡單、 平實、真誠、純樸,像極了他自己,但他口中卻一直說自己不會說話 。其實,德慈師父「講古」,真的很美! 記得當年我與內人第一次回花蓮時,也是德慈師父向我們說明慈濟的 四大志業、六大腳印(今日已是八大腳印),那是我們第一次與德慈 師父結緣。事隔四年,德慈師父一點都沒變。 做慈濟,就要像德慈師父的「講古」一樣──簡單、平實、真誠、純 樸,並且發心如初、持之以恆;如此,自然能與人相和。 不論擔任什麼職務,心中必須存著都是為眾生服務的心態,分工而不 分心,更要積極培養新的人才來接替,讓慈濟的慧命得以延續;該上 台的時候上台,該下台的時候也毫不猶豫的下台,抱持著「菩薩遊戲 人間」的態度來做慈濟,才能天天賺「歡喜」、結「善緣」、達到「 善的循環」。千萬不要用「世智辯聰」的標準來衡量慈濟的人間菩薩 道,更不要捨去了「世俗的五欲」,又拾起了「慈濟的五欲」,那會 適得其反。
不比較、不計較 才是真看破、真放下 |
慈濟的人間菩薩道,就是行動上「無所求地付出」、就是行動上的「 大捨」、就是行動上的「不比較、不計較;傻傻地做;做,就對了」 ,這樣才能真正的「看破」、「放下」。 三年多來做慈濟的一點小小體會,藉此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