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人的心境】
廖太太與「長銷書」

      ◎文/聞思

      「好書不該寂寞!」廖蘇西姿表示佛學書籍是「長銷書」,
      因此,她在全省近三十家新學友書店設置「禪思佛語」專櫃,
      並以與大眾結緣的心情,善待每一本上架的佛學書籍。

      「妳看!花圃裡有 "I LOVE TAI-PEI"耶!」在新學友文教集團
      位於台北市仁愛路圓環邊的十四樓辦公室,隔著蕾絲窗簾的圓形帷幕
      玻璃窗,她指著圓環花圃裡用紅色彩葉拼成的字樣,像個小女孩發現
      祕密花園般的欣喜。令人不禁好奇,已過耳順之年的她,平均一天工
      作十二小時以上,卻仍對生活保持著新鮮感與好奇心,她,是怎麼做
      到的?
       
      「如果沒有宗教信仰,我大概很難有清明之心,讓多如牛毛的事情迎
      刃而解。」她從布籃裡拿出白瓷小茶壺,斟了一杯茶說。

      「長銷書」的經營哲學

      她,就是在出版界人稱「廖太太」的廖蘇西姿,娘家經營南一書局,
      二十六歲嫁給新學友董事長廖俊榮,三十七年來,對於連鎖書局的經
      營以及書籍的出版,一直保持著莫大的興趣。

      對於書店的經營,她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哲學──不特意把暢銷書放在
      明顯的地方,而將有深度但易被忽略的好書,推薦給讀者。

      「好書不該寂寞!記得十幾年前,我要推出『禪思佛語』專櫃時,公
      司幹部非常反對,認為這些書很難賣。但我覺得,佛學書籍是『長銷
      書』,讀到好書的人自然會口耳相傳,甚至更深入的一本一本接著讀
      下去。」

      廖太太表示,讀書人口是可以慢慢「被開發」的,因此她不會在意佛
      學書籍的「坪效」,而是以一種與大眾結緣的心情,善待每一本上架
      的佛學書籍。

      今日,全省近三十家新學友書店都設有「禪思佛語」專櫃,而這樣的
      經營方式,與她的學佛經驗有密切的關係。

      父親的啟發

      廖太太學佛是來自父親的啟發。

      最初,她的父親以為佛教是一種「與神明交換條件」的宗教,因此當
      他跟著太太拈香拜佛時,總因感到不好意思,而在插好香之後快步走
      開。有一次,弟弟在路上撿到一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父親看了
      之後非常歡喜,也因此改變了對佛教的看法。

      「當時佛教道場幾乎都只有老人家在接觸,為了讓更多人認識佛學,
      父親開始請法師講佛經,在台南吸引了一百多人前來。」廖太太回憶
      ,當時父親還特地從大陸引進《佛學辭典》,重新排版、印刷,期能
      幫助初接觸佛教者,釋疑佛學專有名詞。

      廖太太嫁到台北之後,父親寄了一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註解給她
      ;過了一個月,父親打電話來問:「妳看了沒?」

      「我好忙喔!沒時間看!」

      「做事業,不要被事業做去。」父親一語驚醒夢中人,她當下決定好
      好研究這本佛經,總不能父親問起時一問三不知吧?

      廖太太的父親六十歲退休後,在台南成立了「廣濟慈善會」學佛團體
      ,與有興趣學佛者結下許多善緣;茹素之後,在飲食上極為簡單清淡
      ,雖然子女們認為父親沒有好好享受,但他自己覺得「很享受」,因
      為「心靈清淨就是享受」。

      「當我們姊妹成家後,無緣親自聽父親講經,他就將講經的錄音帶寄
      給我們。」姊妹倆將父親講經的錄音帶當作睡前故事般,在就寢前聆
      聽。

      廖太太形容四十歲之後親近佛教的父親:「臉相看來很莊嚴,他的鼻
      子在笑、眼睛在笑,整個人都在笑……」

      工作禪

      「『以清明之心做事,以惜緣之心待人』,這樣事情可以做得更圓滿
      ,與人相處可以更融洽。」這是廖太太從學佛中獲得的最大收穫。

      在職場中,她常提醒自己不可以有「你要跟我做得一樣好」,或是「
      你的能力要跟我一樣」的想法。她說,身為企業發行人,要時時提醒
      自己不說重話,萬一真的說了,要趕快關愛對方,看看他是否已經恢
      復。「學佛的好處之一是,比較不會率性而為,不會硬碰硬,更不會
      堅持己見。」

      縱然一天平均工作十二小時以上,但廖太太從不說累。「因為是做自
      己喜歡的事,所以再忙都不累,而且工作環境又這麼清幽,也是不容
      易呢!」她的工作禪就是「以感恩的心情來看待每一天」。

      曾經有人問廖太太:「都六十開外的人了,也該退下來享清福了,何
      必這麼累呢?」但她覺得,文化事業是一種責任,要把握生命、勇於
      承擔,而不是浪費生命去「享清福」。

      家庭禪

      廖太太也將佛法應用在夫妻相處與親子關係上。她的管家曾對她說:
      「在妳家工作了十幾年,不曾看過你們夫妻爭吵。」她笑答,我們會
      尊重彼此的想法,所以吵不起來。

      對於三個孩子的教育,她表示,因為子女的根器不同,不可能要求他
      們的表現相同,重要的是,能讓孩子在小時候種下善因。

      「我小時候常跟父親拜千佛,當時雖只想到寺廟中午會供應好吃的素
      麵,但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對拜佛有很深的歡喜。」

      這樣的學佛淵源,讓她的小兒子在大學時代參加學佛營之後,便選擇
      長素,「可能是小兒子特別有佛緣吧!說起來,我整整晚他一年才吃
      素呢!」

      珍惜物命的惜福觀

      雖然是連鎖書店的發行人兼董事長夫人,但廖太太用的便條紙是回收
      紙的白邊裁切、家具一修再修、一套衣服可以穿十幾年……

      「妳看!」廖太太指著送修多次的桌子說:「鋪上花色鮮豔的桌巾,
      桌子看起來就像新的一樣!」

      「有人說,拿去修理和重新買一個,所花費的不都一樣?但我認為不
      一樣──因為地球上少了垃圾。」這樣的惜福觀念,引發了廖太太在
      新學友敦南店開闢DIY專櫃的構思,讓有心的朋友可以在店中買到
      零件,自己動手修補。

      「物命可以重生。」廖太太還舉例說,如一件舊毛衣,只要搭配相稱
      的圍巾點綴,就可以賦予舊衣新生命。

      學佛人的心境

      採訪告一段落,廖太太引領我參觀書店。她喜歡在賣場中順手調整一
      下書的「坐向」──無關商場中的重大決定,也無關書籍的進價與售
      價,只是很單純地將整理賣場中的書籍當作分內事。

      「這是我最喜歡在書店裡做的事。」廖太太說。  

      這樣一位像鄰家媽媽般的發行人,讓我絲毫沒有壓力地與她暢談了一
      下午,也許,這就是一個學佛人的最高境界吧!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