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共此情】 南非首座慈濟小學落成
綻放吧!Zemvelo(二)

        ◎文/翁瑜敏
「阿彌陀佛」
陽光子民天真的感謝
      九七年六月底,學校十間教室的外觀已大致完工,兩排平行的磚瓦校
      舍鑲著透明的玻璃窗,反射著烈陽的驕氣,將灰黑的磚瓦染成一片亮
      麗,矗立在廣闊的黃土及百來間的泥屋中,彷彿一座捍衛著孩子希望
      的城堡。

      雖然室內的一些細部工程還未完成,但一些即將畢業的學生已迫不及
      待地搬了進去。到屋谷沙凱任教一年多的Miss Thwala 說:「慈
      濟讓我們有了一間最好的學校,不論嚴冬酷暑、颳風下雨,我們都可
      以在這裡上課了!」

      有了教室,卻無課本。慈濟人千里迢迢從台灣運來了《用兩隻腳走路
      的青蛙》、《摩陀小和尚》等英文版童書。

      有的孩子上學要走上半個小時,被烈日曬得發燙的泥路該如何用一雙
      雙裸露的小腳踩踏?當地台商紛紛捐出皮鞋。皮革的摩擦聲在回家的
      途中一路響起,從腳底鑽進了心窩;原來發黃的衣服換上了台灣來的
      款式──卡其服上繡著三條槓及三年二班的字樣,運動服胸前是斗大
      的中國字「會稽」,他們雖不知道它的意思,卻知道是慈濟人送來的
      。

      屋谷沙凱的孩子,彷如太陽特別篩選的子民,黝黑的膚色在陽光底下
      顯得特別耀眼,從教室到操場,總有用不完的精力。

      遠遠地看到慈濟人,孩子們會飛奔而來。沒事,只想在他們身邊打轉
      ;看到慈濟人習慣合起雙掌說「阿彌陀佛」,他們也會跟著說。一旦
      問起這四個字的意思,他們卻是面面相覷,用祖魯語交頭接耳,再經
      過一番推拉,一個英文說得比較流利的孩子才囁嚅道:「是……謝謝
      你!」

      「謝謝你!」、「謝謝你!」一旁的孩子們睜著一雙藏著稚氣的大眼
      ,亦會咧開嘴角、有模有樣地學了起來。

      「新學校好大!」

      「它好漂亮、好乾淨!」

      「我喜歡坐在裡面上課!」孩子們七嘴八舌地用簡單的英文形容對學
      校的看法。小小的手掌輕撫著桌面,笑著說:「這個也是新的哦!」

      當地居民體認到教育是孩子未來的希望,小學啟建不久,便陸續有人
      從其他村落搬過來。Mr. Buthelezi 說:「現在學生已增至四百
      多位了,再過不久可能就突破五百位了。」
慈濟小學
扮演養分供給小站
      十一月八日,南非第一座慈濟小學落成了!

      平日難得有官員造訪的寂靜村子顯得熱鬧異常,男男女女紛紛穿起最
      華麗的衣飾,慶祝這個大日子。七時許,村民們已陸續來到新學校,
      但落成典禮要到九點才開始呀!

      人潮不斷湧進廊簷走道,最後實在沒空位了,仍趕緊在烈日下找到最
      佳的視野,擺張椅子坐了下來;沒位子的人也心甘情願地站著,人牆
      逐漸將原本相對的校舍圍成一圈,僅空出司令台與中間的廣場。

      為歡迎緩緩開進學校的來賓車陣,等待的人牆裡,一婦人扯開喉嚨、
      蹙口出聲,嘯聲隨即牽引成一片。佇立一旁的我,為突然的嘯聲所震
      懾,驀然意識到,這是祖魯族祖先遺留下來表達喜悅之情的風俗時,
      心中不禁為之莊嚴了。

      祖魯人生性喜唱歌跳舞,也習以歌聲、舞蹈表達心中摯誠的感受。典
      禮上,耀眼的陽光彷如金針,直往人的毛細孔鑽,祖魯族戰士在廣場
      中央翻滾扭打、嘶聲拚鬥,黝黑、糾結的肌肉沁出晶瑩汗珠。圍觀人
      群的表情莊重而欣喜,即使曼德拉總統蒞臨,村民歡迎的陣勢,大約
      亦是如此吧!

      典禮結束了,人潮逐漸散去,但學童仍流連未去。站在新落成的磚瓦
      教室裡,四年級的小女孩Goodness眼神亮著一抹光彩,篤定地說著
      未來的志願:「小學畢業後還要念高中、上大學,長大後要當老師。
      」一旁的學童也紛紛說起未來的志向,有的也要當老師,有的要當護
      士,還有的要當經理。

      小小年紀各有不同的夢想,如同每一朵初綻的Zemvelo ,正展現他
      們獨特的生命力,而南非慈濟小學該是幫助他們盛開的養分吧!

從發放開始
      文/翁瑜敏

      南非有燦爛的陽光、乾淨的空氣、豐富的礦產,還有宜人的氣候,唯
      獨境內主要河川大多流向最乾燥、人口最稀少的西部地區,全國平均
      約有一千兩百萬人缺少適當的飲用水。對南非人而言,維持生命基本
      要素之一的水,比鑽石還珍貴。

      雷地史密斯位於南非東部,該地慈濟人經過四年長期觀察後,發現當
      地黑人區居民,多數得大老遠花兩、三個小時到市府搭建的水塔取水
      ,要不就是接引雨水飲用。施鴻祺便表示,剛來此設廠,不懂為何工
      人三天兩頭肚子痛,後來才發現問題出在飲水衛生上。

      於是,雷地史密斯慈濟人於九七年展開鑿井計畫,預計九八年六月完
      成三十口水井的挖鑿工程,屆時受惠者將達六千戶、三萬人。

      籌畫鑿井之初,原計畫與政府部門合作,但因作業繁複費時,工程一
      度陷入膠著。一位印度裔的南非人Mr. ESmail得知慈濟人的心意及
      積極,不僅主動聯繫,還將每口井的價格從兩萬四千元南非幣降至六
      千元;六月二十六日,由慈濟人策畫挖鑿的第一口井,終於在聖恰司
      (St. Chads)啟用了。目前慈濟人在聖恰司已開鑿了五口水井,
      受惠者達一千戶,而第六、七、八口井亦於溫班克(Witbank)開鑿
      ,預計受惠者為六百戶。

      從發放開始,雷地史密斯慈濟人的腳印逐步擴散到為流浪漢煮食、關
      懷老人院,今年更積極展開援建學校及挖鑿水井,跨出的每一個腳印
      是「慈悲喜捨」的真實體悟,亦是一種生活的淬鍊。

      「我們試圖以實際的發放行動,去關懷黑人。」林天進說:「有次我
      們將衣服送到一位黑人手中,他的眼淚立刻掉了下來,哽咽道:『若
      沒有慈濟送的這些衣服,我真不知道該如何在零度以下的氣溫度過。
      』」

      「從發放開始,應該是一個正確的方向,但發放並非唯一的方式。」
      方龍生補充道:「我們為何要去蓋學校、挖水井?因為我們體會到單
      純的發放是不夠的,還得搭配其他計畫。我們住在這裡,無論做什麼
      建設或措施,都看得到它的後續發展,也看得到當地人民是否需要更
      進一步的幫助。

      因此,雷地史密斯慈濟志業的推展演變至今,主體已完全放在根本解
      決黑人區真正的痛苦面上了;水井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水井,請求支援建校的案子也接二連三湧來,但再接再厲建校,
      對雷地史密斯慈濟人而言卻非易事。目前雷地史密斯還有鑿井的計畫
      ,三十口井需十八萬南非幣(約一百萬台幣),以目前僅三十戶台商
      及十幾戶固定會員而言,方龍生表示,要籌募到更多的建校經費,並
      不容易啊!

      「建設屋谷沙凱慈濟小學的經費是十五萬南非幣,早已超過我們一、
      兩年內的經費負擔了,所以我們不得不走出去,尋找每一個募款的可
      能性。這次建校經費便是從本地的台商及會員募集來的。」方龍生不
      諱言地說:「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台商及會員有限,我們很擔
      心,未來的經費沒有辦法支付我們想完成的計畫!」

      樂觀的施鴻祺卻另有想法。他希望在屋谷沙凱援建的第一所南非慈濟
      小學,能發揮拋磚引玉的功能,讓當地的校長、老師了解慈濟精神,
      進而影響到其他村民。也因此,南非慈濟人在小學落成典禮翌日,緊
      接舉辦了「靜思語教學」講座。

      施鴻祺說:「若當地人了解慈濟的理念與作法,進而自力更生,或可
      與慈濟合作蓋一間學校,不是更有意義?」

      雖然未來的路還很漫長,但看到當地人因為學校的落成與水井的使用
      ,改善了生活環境,雷地史密斯慈濟人覺得生命似乎更充實了,恰如
      林天進所說:「我們的人生留『黑』不留白啊!」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