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安心計畫】 
       
      ◎撰文/李開敏(台灣大學社會系兼任講師) 
       
      陪伴不是接過對方的痛背在自己身上, 
      而是伸出自己的手,讓喪慟的家屬知道: 
      有人同行。 
       
      悲傷源自失落,死亡是終極的失落。死亡的形式和遺族的悲傷調適有很大 
      關係。毫無預警的意外死亡,較預知及有時間緩衝的死亡,對遺族是更困 
      難接受、也需要更長時間的調適。 
       
      九二一地震導致成千的家庭破碎,無數家庭在遽失家人後,面臨解組的殘 
      酷考驗。無論城鄉,有的走了兩代、有的僅存一人,有的人震驚、麻木, 
      有的哀痛逾常……調適不好的會陷入沮喪無力、喪失活力與求生意志,或 
      轉向酗酒或發展出生理症狀,必須及早預防。 
       
      助人者要自覺也要示範穩定 
       
      悲傷輔導需要經驗、敏感與同理心,一般來說,有三類人可從事:專業人 
      員、受過訓練的義工、已復原的家屬。 
       
      輔導過程中所說所做,不是出於自己的需要,而是為了對方的需要;也就 
      是不因自己的不安焦慮而喋喋不休,或轉移話題;不強把自己的價值觀或 
      想法加在對方身上,要能省視自己的成見甚至偏見;保持開放的心,敏察 
      喪親者的需要,也保持清明的心,分辨自己與對方的狀況,掌握彼此的界 
      限,不逾越、不糾結。 
       
      地震造成的創傷是集體式的,助人者須洞察自己的反應,因為陪伴家屬的 
      同時,我們只有清楚自己的狀況及限制,才能保有平衡的心,也才能示範 
      出此時家屬極需要的安定感、穩定感;並在助人歷程中感受活潑的心,比 
      如靈光一現的創意、學習、交心的感動與成長。 
       
      陪伴不是接過對方的痛背在自己身上,而是伸出自己的手,讓喪慟的家屬 
      知道:有人同行。 
       
      聆聽、陪伴,是最基本的支持 
       
      在同一場災禍中倖存的家人或族人,都會背負著沈重的罪惡感,太多內在 
      的自責:「為什麼不是我?」「如果我……」這樣的罪咎很難解套,彷彿 
      要為逝者的亡故負責。 
       
      相對於內心的愧疚,生還者多半也有強烈指責的需要。因為對莫名的大災 
      難,除了驚恐,也挑起心中種種憤恨不平,恨建商、恨天地不仁,怪政府 
      、媒體、氣此時暴露的人性弱點…… 
       
      透過訴說、回憶、分享,悲傷可以找到一個宣洩的出口,即使勾起傷心, 
      如此的面對仍是絕對必要。因此旁人能夠聆聽、陪伴,是最基本的支持。 
       
      對於強烈的情緒表達,無須制止、建議、說教,任何人遭此巨變,都會有 
      難以承受的悲痛、憤恨;此時聽者的接納、尊重、給予空間,是很重要的 
      。 
       
      幾個引導的方法: 
       
      【喚起現實感】 
       
      悲傷輔導中,有時我們用「現實感」來引導── 
       
      「事發那麼突然,你也嚇壞/受傷了,究竟能做什麼救出家人?」 
      「如果真的回頭去救,可能的後果是什麼?」 
      「幾千人喪生,是不是都是他們家人的責任,沒把他們救出?」 
      「如果家人有錯,是什麼錯呢?」 
       
      有時經過現實感的加強,家人終會承認:如此天災,人各有命,生者無罪 
      ,自己也是災難中的受害者。 
       
      【易位法】 
       
      輔導中也可嘗試「易位法」問家屬: 
       
      「今天若走的是你,你會怪家人嗎?」 
      「你的家人如在天上看到你如此傷痛及不原諒自己,他會怎麼想?」 
       
      如果當事人能轉換角度,站在逝者立場,較能抽身看到自己的沈溺,或許 
      會願意為逝者放下心頭重擔,好好地照顧自己,不再苛責自己。 
       
      其實平心靜氣地想想,大家都是受難者,無人倖免,即使保住性命卻失掉 
      了親人、房子,前途茫茫,自己重傷纍纍,也是直接的受害者,何忍再加 
      諸責難? 
       
      輔導關係穩固時,有時我會誠懇地告訴當事人,逝者已解脫,但無法解脫 
      的是生者,他打算困在離苦傷悲中多久呢?他還要懲罰/不原諒自己多久 
      呢? 
       
      【儀式轉移】 
       
      減輕思念、不捨、罪惡感的方式很多,宗教儀式、布施植福、念經回向等 
      ,都讓遺族有機會透過某些方式實際地紀念逝者,或為他們盡一點心力; 
      民間的摺紙錢、蓮花、燒衣物等習俗,都提供了具體的哀悼方式,在參與 
      過程中與親友結伴,感受到支持。 
       
      我始終努力學習以更輕鬆與正面的態度看待「死亡」。比如西方的追悼會 
      可以是歡喜的,主題常是「慶祝某某人的一生」( celebrate    
      someone's life   
      ),有歌有回憶、有笑有淚,這樣不針對「分離苦」而更兼顧「生前歡聚   
      」的悼念方式,值得我們借鏡。   
         
      【創作發揮】   
         
      創作在悲傷治療上的效果也不容忽視,日記、音樂、詩文、繪畫、手工藝   
      、舞蹈、戲劇等,在在都有洗滌與淨化心靈的作用。「安妮的日記」「周   
      大觀的詩」以及九二一之後的音樂會、雕刻等,都可見到人類透過藝術文   
      化創作,讓苦難昇華的本能。   
         
      【放鬆練習】   
         
      此外,令人難以承受的是,災變亡故者的死亡形式所伴隨的慘烈、變形,   
      家屬悲痛的強烈情緒造成視、聽、嗅、觸覺上難以抹滅的記憶。因此,認   
      屍的家屬或陪伴的志工、挖屍的消防及軍警等救難人員,常在災後出現一   
      些壓力症候群,如:惡夢、記憶再現,身體不適乃至身心解組的狀況;這   
      些症狀在輔導過程中常運用放鬆練習、冥想,來教導當事人用更多的方法   
      減緩症狀。   
         
      地震後,身心常感到「天搖地動」,是很典型的壓力反應。我有時帶的放   
      鬆練習只是邀請大家安靜地深呼吸,練習蹲馬步,在靜中找回雙腳踏穩土   
      地、以及身體的平衡與重心,讓身體能加強並記住一個放鬆與穩定的經驗   
      。   
         
      如果再加上心靈層面,可以邀請對方冥想身體累積的壓力、緊張與所有沈   
      重的情緒,透過腳底的湧泉穴釋出;或是用自己的腳丫和地球說話,緊緊   
      地貼近、告訴地球:「我愛你。」「很抱歉,曾經給你的破壞,請原諒。   
      」災難將我們和宇宙的信任關係拆毀,這部分的重建也相當必要。我常告   
      訴團體成員:「與其活得提心吊膽,不如把精力用來修補天人關係。」   
         
      【轉念法】   
         
      同樣的,如果當事人活在悲苦思念的深淵,無法自拔,我會邀請他每次以   
      淚洗面時,用一點時間「轉念」──將「不捨」、「不甘」轉為祝福,祝   
      福對方離苦得樂。我們的祝福也可以配合深呼吸,每一口深呼吸都在心底   
      送出一朵代表祝福的蓮花,一朵給逝者,一朵給眾生,一朵給自己。練習   
      轉念的同時,也緩緩地轉換了情緒,放大了自己關懷的角度。   
         
      【幽默法】   
         
      很多人無法接受沉重時還有幽默的空間,然而幽默是極佳的良藥,也透露   
      著我們面對災痛雖無奈,卻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應對。一位災區阿嬤說:   
      「呷飽等地震。」又說:「這麼老了還有機會來露營。」她的自嘲中有她   
      因應災難的智慧,值得學習。   
         
      地震後很多人說,看到別人笑就心中有氣,喪親者更是哀戚愁容。對前者   
      我會不解地問:「全台灣的人都不笑會讓我們復原得快些嗎?」後者我會   
      耐心等待,有一天當我看到悲傷的面孔閃過一抹笑容,我會告訴他:「真   
      好,你又能笑了,在天上的親人一定很開心。」   
         
      ※   
         
      悲傷輔導需要相當大的專業人力,配合社區特性,並結合地方及志工資源   
      ,提供個別、團體或家庭的諮商,以協助社區走向復原。   
         
         
         
      ◎撰文/魯中興(台北市立療養院臨床心理科主任)   
         
      面對創傷   
         
      一般人在遭到人力不可抗拒的天災人禍後,除了造成身體傷害外,還會產   
      生哀傷及所謂的「急性創傷後壓力反應」。   
         
      以下是個人面臨創傷時常有的反應。儘管這些想法、感受及行為非常令人   
      不適,但我們必須記住這是面對超乎尋常、極度壓力後的正常反應。   
         
      ◎想法   
         
      •反覆夢到有關傷害的夢境或夢魘   
      •為了建構一個不一樣的結局,會在心中繞著意外事件重新加以編組   
      •難以專心或記住事情   
      •懷疑自己的靈性或宗教信仰   
      •重複回想意外且難以抑制   
         
      ◎情感   
         
      •有麻痹、退縮或斷線的感覺   
      •當有些事物勾起意外事件的回憶時(特別是聲音、味道),會感到害怕   
       、焦慮 
      •對日常活動缺乏參與感及愉悅感 
      •多數時間感到憂鬱、鬱悶 
      •會突然發脾氣或極度不安 
      •對未來感到空虛及無望 
       
      ◎行為 
       
      •過度保護自己及家人安全 
      •孤立自己 
       
      雖然傷痛,但你可以這麼做 
       
      •要從意外事件所造成的情緒困擾中恢復,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你得允 
       許自己去感受悲傷。而向他人訴說自己的感受是很重要的 
      •儘量維持家庭常規,如定時用餐或其他家庭習慣,如此可以幫助恢復生 
       活秩序感 
      •情緒不穩時,容易誘使人喝酒或吸毒,反而會引起更大的問題。試著不 
       要靠酒或藥物來因應壓力,藥物應在醫師判斷必要時開立 
      •壓力大時仍能維持飲食正常,睡眠充足等健康習慣尤其重要 
      •若受不了壓力而不得不發洩情緒時,也要寬恕自己和別人。這個困難的 
       時候,大家的情緒都是一觸即發,千萬不要讓壓力變成虐待孩子或伴侶 
       的藉口 
      •不要孤立自己,要多和社區的朋友、親戚、鄰居、同事或宗教團體的成 
       員保持聯繫,和他們談談心中的感受 
       
      親友可以做些事情,幫助哀傷中的人 
       
      ◎可以說的話(表現同情和關心) 
       
      •以衷心的口氣說:「我很難過!」「我無法想像您的感覺!」 
      •以真誠的口氣說:「有我幫得上忙的地方嗎?」「我做您的支持,若有 
       需要,請立刻打電話給我。」 
       
      ◎不該說的話(有些話像在教訓,或者讓死者顯得沒有價值) 
       
      •如果沒有類似的經驗,最好別說:我知道您的感覺 
      •喔!你還年輕…… 
      •要感謝你曾擁有…… 
      •至少×××不用再受苦了 
      •世界很亂,你應該慶幸×××脫離苦海到極樂世界 
      •這是神的旨意 
      •你應該……你還可以…… 
      •下次運氣會好些 
      •事情的發生都有原因的 
       
      ◎可以幫忙做的事 
       
      •了解痛苦不會很快消失 
      •先為他們準備好食物 
      •提供家務協助或其他可以做的事情 
      •拜訪或邀請他們出門,給他們一個「休息」的機會 
      •當他們需要時陪伴他們 
       
      ◎不該做的事 
       
      •不要提供過多酒類 
      •不要強迫給藥 
      •不要強迫灌輸宗教 
      •不要不顧他們 
      •不要過度保護他們 
       
       
       
      ◎撰文/魯中興(台北市立療養院臨床心理科主任) 
       
      進入災區的救難人員常有的現象 
       
      ◎常在極度壓力下工作 
       
      •人命交關之下,分秒必爭、節奏很快 
       
      ◎常有忘我狀態 
       
      •腎上腺素亢奮,時時處於專注、備戰狀態 
       
      ◎苦惱狀態 
       
      •無法休息,須藉助旁力才能休息 
      •結束後才發現力量的來源是別人的苦難,因而會有罪惡感 
      •覺得能力有限,自責不已 
      •災難的現實很殘酷 
      •認同受難者 
      •常不察覺自己心理受到的衝擊 
       
      助人者的條件 
       
      •需要發揮所有技巧 
      •能把自己整個帶入 
      •能在艱苦情況下工作 
      •需要的特質:有利他動機、成熟、高自尊、自我控制、自發、能忍受模 
       糊(有勇氣接受挑戰,能面對突發情況及定位不清的工作)、彈性、獨 
       立 
      •能忍受拒絕,在正式或非正式情況下均可工作 
       
      訓練與經驗 
       
      •起碼要有創傷學的理論基礎、了解哀傷 
      •每年要有繼續訓練 
      •每一個災難均不同,經驗是無價的老師 
       
      何謂替代性創傷 
       
      •長期在危機下工作,一定會有自我衝擊,須發展因應方式 
      •替代性創傷 (  vicarious  trauma  ):同理受難者經驗、目擊殘忍、破壞   
       後,內在經驗的轉型(主客易位、將自己想像成當事人,過於感同身受 
       而未能保持客觀心態);若再反映於所有人際關係,會減低效能、憤世 
       嫉俗、退縮、麻木 
       
      災難服務人員調適之道 
       
      ◎創傷會影響五種需求 
       
      •安全、信任、自尊、親密、控制 
       
      ◎如何減少替代性創傷 
       
      •要有理論基礎 
      •不要單獨工作 
      •整合心理架構後工作:包含整個專業生活、人性,與過去、信仰、社區 
       的連結;此工作是廣義專業的一部分,目擊苦難可擴展人性 
      •放鬆:多做舒緩、怡情、支持的活動:例如聽音樂、做手工藝、尋找清 
       靜的地方放鬆心情 
       
      為替代性創傷轉型 
       
      •創造意義:找出心靈路徑把意義注入一般活動 
      •挑戰原有框框:注意五種需求的不足,安排生活實驗來挑戰;而許多事 
       情不見得有答案,不一定要做得很完美 
      •建立連結:與家庭、朋友、鄰居、其他救難者的連結能對抗孤獨疏離, 
       在其中獲得溝通、歡樂 
      •鼓勵個人成長:寫作、創作、瑜珈、禪坐,重點在於投入、持續了解自 
       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