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師行記》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3)

1)(2)(3)(4)(5

十二月十三日《十一月初六(一)》

自覺而後覺他

▲靜思小語:面對觀念、行為偏差的人,要先善解、包容,再以清淨的智
      慧開導。


厚學老法師來訪

來台探視印順師公上人的大陸梵天寺住持厚學老法師,在精舍會客室與上
人會談。

老法師提到,梵天寺僧眾四、五十人,自食其力,種菜、種高梁,利用高
梁梗做成掃帚賣,收成的菜蔬不足食用才花錢買。信徒的供養金,則拿來
辦學堂、助學、救災。

老法師以道地的福建腔,緩慢有力地肯定上人所做:「菩薩是為廣度眾生
而來的,您的願力就如四弘誓願所言『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有此願力
,再以實際的行動來弘揚佛法,就如六祖慧能所言『佛法在世間,不離世
間覺,離世求佛法,猶如覓兔角』。《金剛經》又云:『法尚應捨,何況
非法。』您藉佛法來度一切眾生脫離苦海,這條自利利人、自覺覺他之路
,就是菩薩道。」

上人也對老法師說起,慈濟三十幾年來關心社會,凡事以尊重生命為原則
,不管在世界上哪一個角落,總是以同樣的心去照顧;以最近為土耳其蓋
組合屋、到北朝鮮及大陸發放白米為例,這是台灣震災前就有的計畫,所
以慈濟信守約定進行,「最重要的是希望能帶動當地的大愛精神。」老法
師讚許這分心很好,值得學習。

利人先「利」己

午後,上人向數位志業體同仁提及,在慈濟志業體中,每個人都是執行者
,執行慈濟志業的人不能欠缺慈濟文化精神。

「周圍若有人觀念、行為偏差,我們要以清淨的智慧來開導他,而這必須
能夠先去善解、包容他;並且應該是自然地善解而沒有勉強,才不會變成
辛苦的壓抑,如果心胸不夠寬大,總有一天會撐破。所以利人之前要先利
己──所謂『利』就是自覺、覺他。」

上人感慨道:「常聽人抱怨『某某人在做這件事,為什麼我不知道?』好
像天要塌下來一般。現在慈濟有那麼多建設要同時進行,除了醫療建設、
慈濟中小學,還有災區校園重建之『希望工程』,需要大家齊心合力、多
管齊下;唯有放下人我是非,和心合作,事情才能儘速進行。」

上人勉勵同仁們:「慈濟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淨化人心、祥和社會。佛
教徒總會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既然我願
無窮,胸懷豈能狹隘?希望大家彼此體諒,以無私的精神來做事,否則不
僅難以成事,自己也會充滿煩惱。」


十二月十六日《十一月初九(四)》

淨土在人間

▲靜思小語:沒有污泥,開不出清淨的蓮花;沒有苦難眾生,也就沒有菩
      薩的示現。


海外菩提種子

遠方的遊子──海外菩提種子回來了!來自美國、英國、澳洲及菲律賓等
地近十位資深慈青,晨間向上人報告年底營隊的運作情形,和未來全球慈
青展望。

慈青們席地而坐圍繞上人,聆聽上人期許。「你們都是慈濟未來的希望!
」上人感恩大家在功課繁重的情形下,仍然投入慈青工作,以現代科技「
網路」將慈濟最新訊息傳播於全球,讓國際人士能夠感受到這分愛的訊息
,啟發生命的良能。

上人哽咽道出九二一大地震後續工作,實是漫長的路。「慈濟人要做到何
時?要陪伴災民到安心復建!還有重建傾毀學校的希望工程也急待進行,
這一切都不能等!」慈青們也紅了眼眶。

上人說起淨土法門的真義:「很多佛教徒都會念佛求往生西方淨土,其實
此為過去的祖師大德們依當時社會狀況所開的方便法門。佛陀廣開八萬四
千法門,也是要順應不同根基的眾生;何時要用何法很重要。」

上人強調,淨土在人間,要在踏實的人生中去求,用在此時的人事物和這
個土地上。「沒有污泥,開不出清淨的蓮花;沒有苦難的眾生,也就沒有
菩薩的示現。福田處處,我們要做有愛心的人,播散愛的種子;若是有田
而沒有農夫辛勤播種,也是會荒廢。人間就是淨土!」

海外慈青多半就學於全球知名學府,常在網路上開會凝聚共識,此次土耳
其及台灣大地震,他們不僅在僑居地勸募,並利用現代科技傳訊,很快地
讓訊息傳播出去;科索沃難民潮發生時,也製作CD上網義賣,得到熱烈
的回響。

上人鼓勵大家,將慈濟精神理念透過網路在全球傳輸,讓更多人轉功能為
良能,實任重道遠。「慈青是社會也是世界的清流,希望慈濟精神能夠藉
由你們,普遍深入人心。未來的希望就在你們身上!」上人期待大家都是
一顆顆愛的種子,散播在全球各個角落!


十二月十九日《十一月十二(日)》

發心如初

▲靜思小語:發心立願不困難,堅持到底真功夫。

我願無窮

北區榮董靜思生活營於精舍進行兩天一夜的活動,一早,學員們與上人座
談,上人首先說明「靜思」之必要。

「佛陀一開始說法,就提示大家人生無常;在這無常短暫的人生,萬事都
由不得自己。有很多人不知明日事,卻有百年的計畫,心中充滿名利權位
的欲望,這是人生煩惱的來源。『靜思』是人人所必需,唯有好好把生命
價值認識清楚,人生才不會隨波逐流,迷失方向。」

學員林哲睿問,上人是否曾有退轉心?又,上人不在時,弟子們怎麼辦?

上人回答:「我常說要『把握當下,恆持剎那』,我一直堅持當初剎那間
立下的志願,時刻把握當下來實踐;我想只要心志堅毅,做什麼事都不困
難。」

「所謂『凡夫』就是反反覆覆,很會發心立願,但心念容易遷移變化。『
發心如初,成佛有餘』,修行就是堅持志願一直到成佛的目標。所謂『心
、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皆本具佛性,成佛與否,就在於能否堅持
到底。」

「至於我不在時,怎麼辦?其實不用擔心,看看現在的慈濟人,比我還積
極投入,比我更有心。佛陀在世時,也有人問佛陀不在時,怎麼辦?看看
兩千多年後的現在,不是有很多人致力發揚佛陀的精神嗎?」

「總之,不必擔心我不在了會如何,也不必擔心我會不會只滿足於眼前的
成果。我不可能原地踏步,我會不斷向前走,因為──虛空有盡,我願無
窮。」上人期勉大家把握時間,生生世世行走菩薩道。

良醫群集

緊接著舉行北區人醫會歲末祝福,約有兩百八十位醫護人員及眷屬接受上
人贈予福慧紅包。人醫會自成立以來,結合北、中、南、東許多熱心的醫
護人員,到全省八個鄉鎮的一級偏遠地區進行醫療服務,深獲肯定;而在
九二一急難救援方面,更突顯人醫會的機動性。

民生牙科醫師徐木水表示,慈濟是一個主動性很高的團體,在義診前主動
給予病人心靈的關懷,使病人充分感受到被尊重;對於行動不便者則是到
府服務,這種精神深深地震撼了他。他認為,醫師生涯並非只是提供醫療
服務而已,更重要的是醫療精神的落實。

榮總婦產科醫師許文湘不諱言地表示,每次參加義診都要早起,還要顛簸
四小時的車程趕赴義診地點,實在很不習慣,「但是每當看到師姊縱然身
體不適,拿著嘔吐袋彎著身體坐在車門邊吐,仍意志堅定地全程支援義診
工作,心中就很感動!」許文湘說,能夠盡微薄的力量貢獻給苦難大眾,
對自己或對社會都有幫助。

即將受證成為慈濟委員的郭石城醫師,參加人醫會已經第二年,他將每次
義診視為寶貴的學習機會,「每次出診,真正在付出的其實是師兄姊,有
了他們,我們才有機會做這個工作。師兄姊主動付出的精神,是我們學習
的好榜樣。」

曾參加許多義診醫療隊,同時也是今年醫療奉獻獎得主的林利香醫師表示
,團結力量大,參加慈濟人醫會,可以做的事情更多,很愉快能夠加入這
個團體,貢獻更多力量。

對於利用休假走入偏遠地區為民眾義診的人醫會醫師們,上人十分感恩地
表示:「你們每一位都是仁心仁術的良醫,這種無所求付出、視病如親的
精神,正是大醫王的表現!」

點燃盞盞心燈之後,上人帶領大家虔誠發願,但願大家同心走在菩薩道上
,恆長發揮救人救世的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