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鵬宇 
       
       
      沒有一般陶藝雕工的匠氣, 
      陳廖月捐出的陶土作品, 
      很快就在義賣會場銷售一空。 
       
       
      踏進陳廖月三重的家,視線立刻不由自主地被正前方緊緊吸引住,一個像 
      是壁爐的空間,擺放著幾個陶土做成的雞、牛塑像,雕像模樣逗趣可愛, 
      卻又沒有一般陶藝雕工的匠氣,樸實的線條另有一種親切感。 
       
      「這都是我媽媽做的啦!」陳廖月大女兒陳曾品解釋。環視屋內,一些生 
      活化的作品,如花插、陶凳、小燈飾、陶鈴、茶壺、杯墊及糖果罐……都 
      是出自陳廖月的手筆,令人不由得想探知這位阿嬤級作者的創作理念。 
       
       
      ■ 
       
       
      講究「生活陶」的陳廖月表示,捏陶魚時在魚肚中挖個洞,素燒完畢就可 
      放些糖果餅乾給孫子吃;房子多為鄉村式造型,在房子中空部分接個燈泡 
      ,既可裝飾、又能照明的燈就這麼完成了。 
       
      六十幾歲才開始學捏陶,現年七十三歲的陳廖月有些靦腆地說,是在么女 
      陳美雲半哄半騙下才開始捏陶,後來陪孫子上陶藝教室,自己也逐漸有了 
      興趣。五、六年來,捏陶已成為陳廖月生活中的一部分,這是她過去所料 
      想不到的。 
       
      初時跟著小女兒學陶,陳廖月總背著一只大袋子,以便裝陶土回家捏,女 
      兒們雖戲稱她是「阿匹婆上學」,但為了鼓勵她學捏陶,有的到圖書館找 
      資料,有的買陶藝書供她參考,遇有展覽,還陪著她一起去參觀。 
       
      除了接送母親到陶藝教室,二女兒陳曾華說:「剛開始還得陪著媽媽上課 
      ,就像現代父母帶小孩上才藝班,非得陪個三、四天才能慢慢放手。」 
       
      儘管欠缺專門訓練,加上早年膝關節開過刀無法久彎,陳廖月不能手拉胚 
      只能捏陶,憑感覺做出深具厚實感的作品,反變成她陶藝創作的特色。 
       
      陳廖月捏製的作品以牛居多,模樣也最討人喜歡。她回憶民國五○年代的 
      三重埔,時常可見牛車漫步街頭,那分自在與知足的感受,讓她印象深刻 
      。 
       
      而不論是貓魚牛等作品,其眼神表情無不天真又傳神,讓人看了忍不住大 
      呼:「好可愛喔!」也因此在民國八十七年參加朱銘長青藝術創作獎時, 
      陳廖月成為二十位得獎者之一。 
       
      雖然捏陶愈做愈有興趣,老人家學東西也跟年輕人一樣,難免會遭遇瓶頸 
      。這時候女兒及陶藝班老師、朋友的鼓勵,讓她改變一度想放棄的念頭。 
       
      「急性捏不出好作品,要款款地來!」原來常會為事緊張、又不善表達自 
      己的陳廖月,在陶藝教室中不斷與同學切磋討論,逐漸磨出細心捏陶的慢 
      工夫。 
       
      自從學了捏陶後,陳廖月自覺性子變得不那麼急、脾氣也變好,不僅快樂 
      許多,也結交很多好朋友。如今沒事就往陶藝教室跑,或在自家工作室捏 
      陶……陳廖月的老年生活充滿捏陶的成就感。 
       
       
      ■ 
       
       
      陳廖月的先生是腳踏車技師,她早年則在舊式販賣亭賣雜貨,物質生活雖 
      不充裕,一家人感情卻很融洽。 
       
      「媽媽很能包容別人,對許多事都能吞忍,甚至將眼淚當飯吞。」陳廖月 
      生了七個女兒,曾有人譏諷她們家可以開「茶室」,但陳廖月不因此與人 
      衝突。在孩子眼中,陳廖月從不說人壞話,更不會罵小孩。 
       
      大女兒陳曾品說,媽媽雖然不識字、聽不懂國語,卻很愛看慈濟大愛台, 
      特別是日前播出「六個孩子」時,劇中情景猶如家中早年生活寫照,讓她 
      不禁隨著劇中人一同哭笑。 
       
      「知足就是快樂啊!」走過美援歲月,孩子也曾受過別人助學才能念到高 
      中,陳廖月除了知足,還感恩所有幫助過她們的人。 
       
      兩年前,陳廖月捐出一對陶魚,參加慈濟義賣活動;前些日子,為希望工 
      程募款的愛心園遊會中,陳廖月又邀集陶藝工作室十位老師捐出不少作品 
      ,甚至在現場設攤教手拉胚和捏陶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