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范毓雯 
       
       
      甫獲環保署頒發「辦公室做環保績優單位」的 
      花蓮慈濟醫院, 
      是全省最先規畫雨水回收系統的醫療院所。 
       
       
      初次到訪花蓮慈濟醫院的人,或許會納悶:一間這麼大的醫院,怎麼要找 
      個垃圾桶還真不容易啊! 
       
      原來,慈院為了推廣垃圾減量,不再像以往擺設許多垃圾桶,而是依各樓 
      層需要,放置垃圾桶與資源回收筒,並以圖片方式,教導大家落實垃圾分 
      類。 
       
       
       
      〈垃圾減量具成效〉 
       
       
      一群身著便服的志業體員工,下班後一起去吃麵,麵還沒端上來,大家卻 
      同時拿出了環保筷;這樣的舉動,不免惹來鄰桌用餐客人的側目,也許是 
      好奇,也或許是讚許和肯定的眼神。 
       
      從大環境的改造到個人生活習慣的改變,慈濟醫院總務主任王錦珠表示, 
      慈院推動環保的過程並不容易,但成果卻是值得驕傲的。 
       
      慈院員工用餐須自備餐具,光是以使用量最多的午餐估算,每天至少一千 
      五百人次的用餐量,一年即可省下近五十七萬組保麗龍餐具和竹筷。如果 
      加上早晚餐、寒暑假數十梯次營隊、周末假日絡繹於途的參訪團體及各種 
      慶典活動參與的人數,所省下的數字將更為可觀。 
       
      觀念與行為的改變雖非立竿見影,但長時間下來,最明顯的成效就是推動 
      病患使用環保餐具。 
       
      讓病患使用環保餐具,或許會讓人產生衛生與感染的疑慮,不過,王錦珠 
      指出,今年慈院通過 ISO9002 認證,餐具透過自動洗碗機、高溫消毒櫃的  
      處理,衛生是毋庸置疑的;而法定傳染病患者的餐具,在材質上採用可燃  
      、可分解的塑膠製品,用畢則以丟棄焚燒方式處理。  
        
      至於感染性廢棄物,則區分為可燃與不可燃,可燃即送慈濟醫療園區的焚  
      化爐焚化;不可燃則經高溫、高壓滅菌,再送到回收廠。  
        
      而每人隨手做環保的成效,以慈院去年的回收量來看,計有紙類七萬四百  
      八十三公斤、塑膠類七千五百六十六公斤、鐵鋁類四千三百三十五公斤、  
      自行消毒焚化兩百噸感染性廢棄物,連用水也省下八千六百公噸。  
        
      另外,除了推動電子化公文,創造無紙化空間外,去年慈院推出的電腦化  
      影像傳輸系統( PACS  
      ),更是具有省時、環保、無洗片污染、儲存空間  
      減少及遠距醫療等優點。  
        
      正因為落實資源分類回收、節水設施、員工自備環保碗筷、環境綠化等多  
      項環保措施,慈院日前榮獲行政院環保署頒發「辦公室做環保績優單位」  
      獎項。  
        
        
        
      〈廢水再生是開源〉  
        
        
      慈院各項環保措施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省水觀念的推廣,包括雨水回收系  
      統與加裝省水裝備。慈濟基金會營建處主任林敏朝說:「開源與節流,是  
      對水資源運用最貼切的說法──善用雨水是開源;裝設節水系統是節流。  
      」  
        
      台灣地區年降雨量約兩千五百公釐,遠高過世界平均降雨量九百七十三公  
      釐。不過,林敏朝表示:「雖然台灣年降雨量高過世界平均值,但受地形  
      及人口密集度影響,卻被聯合國列為缺水國家之一。」既然台灣是「多雨  
      缺水」國,因此雨水的利用無非是種「開源」。  
        
      另一促使慈院對雨水資源的重視,是來自於慈濟的賑災扶困經驗──為甘  
      肅興建水窖集水工程,得知僅僅花蓮「一天」降雨量便多於甘肅「一年」  
      降雨量,所以在證嚴上人呼籲水資源的可貴下,營建處便設法善用雨水資  
      源。  
        
      由於花蓮的雨水酸鹼度良好且降雨量多,經過可行性與經濟效益評估後,  
      便透過經濟部水資源局的協助,規畫慈院的雨水回收系統。此後,不論是  
      霏霏細雨、傾盆大雨……凡是滴落大地的雨水,來到慈院雨水回收系統後  
      ,可都成了「再生水」。  
        
      「慈院是全省最先規畫雨水回收系統的醫療院所,透過建築物的高低落差  
      ,讓高層雨水集聚至低樓層,經沈澱、過濾、儲存流至地面,作為景觀澆  
      灌與清洗用水,完全應用位能轉換為動能的觀念,相對也節省電力。」林  
      敏朝說。  
        
      水資源再生的觀念在花蓮慈濟醫院落實後,舉凡慈濟教育、醫療志業體建  
      築也紛紛跟進。像慈濟技術學院的中水回收系統(註),因校區距離慈院  
      北側的污水處理場有段距離,基於省電考量,營建處自行研發一套中水處  
      理系統,讓住宿學生盥洗後的洗澡水,經中水系統處理成廁所用水。  
        
      大林慈濟醫院的中水處理方式,也是以回收的雜用水,透過污水處理場過  
      濾、消毒等過程,成為馬桶用水。  
        
      雨水的使用,除了「善用」──規畫雨水回收系統再利用;再來就是「回  
      歸自然」──讓雨水能滲透回歸地表,以涵養地下水源。  
        
      「當建築物興建於地表上,便影響地層的透水率。由於花蓮的地層透水率  
      良好,因此設計以透水性佳的卵礫石層為底部的排水溝,可發揮涵養地下  
      水源的功能。」林敏朝說。  
        
        
        
      〈省水裝置為節流〉  
        
        
      而為了進一步達到「節流」,慈院更在所有廁所馬桶加裝兩段式省水沖水  
      器。原本一次十五公升的沖水量,裝設節水器材後,可依大(九公升)、  
      小(六公升)號用量選擇,不至於浪費過多水量,又可達到清洗功能。  
        
      「水的精簡使用與民眾的使用行為改變外,材料設施的研發也突破以往。  
      」王錦珠說,一般公共場所不採用節水器材的原因是因為損壞率高,且兩  
      段式材料開發不很完善。但透過慈濟工務單位研發,已讓生產廠商改進到  
      第三代;慈院省水器材的裝設,也從一天八十幾件的維修,改善到一個月  
      不到十件。  
        
      另外,以一般家庭來說,如有重新置換或裝設省水器材成本的考量,亦可  
      將裝滿水的寶特瓶放進水箱內,以降低水的使用量。  
        
        
        
      ■  
        
        
      據經濟部水資源局指出,二十一世紀是「爭水」的世紀;也有科學家預測  
      :二十一世紀有地區會因水而戰,有地區則會因暴雨而成「水世界」。  
        
      慈院有效利用自然資源、綠化環境,並結合環保及資源回收再生利用的「  
      綠建築」,無非是人與地球環境共生共容、永續發展的最佳示現。  
        
        
      (註):中水回收系統係指將原本排入下水道的雨水、污水、雜排水等,  
      經過簡易的過濾、沉澱、生物分解等處理後,將之收集儲存,重複循環應  
      用於非飲用水,以及非身體接觸用水等低水質場所的設備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