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葉子豪 
       
       
      同個職場,一同變成志工, 
      這五位「同班同學」今後有了 
      共同的名字──慈濟委員。 
       
       
      新年伊始,大愛台內一片恭喜、道賀之聲,不是誰生了寶寶、那個節目又 
      得了獎,而是幾位台內的工作伙伴,「升格」當慈濟委員了! 
       
      殷正洋、李文瑗、譚艾珍、陳竹琪、吳建良,這五位大愛伙伴在二十一世 
      紀的元月,穿起了同式樣的藍西裝、藍旗袍,別上象徵慈濟人形象的委員 
      證。這次五位幕前幕後工作人員同時授證,可說是台內的一大盛事。 
       
       
       
      「殷瑗小聚」:殷正洋、李文瑗 
       
       
      相信許多人都看過殷正洋和李文瑗這對夫妻在大愛台主持的知性節目── 
      殷瑗小聚,對他們營造輕鬆氣氛,與名家、大師侃侃而談的內容印象深刻 
      。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殷瑗小聚」其實是他們主持電視節目的處女作呢! 
      進入慈濟之前,殷正洋是響噹噹的名歌星,李文瑗是資深廣播人,夫妻倆 
      不僅擁有眾多歌迷及聽眾,也試圖在商業氣息充斥的傳播界,注入一絲人 
      文關懷。 
       
      民國八十年,慈濟邀請殷正洋、李建復、黃大城合唱「預約人間淨土」, 
      殷正洋遂開始參加慈濟的關懷活動;後來,還獻唱靜思文化筆記書《等待 
      的二十四分之一》主題曲「葉子的眼淚」,向年輕人推動「行善、行孝不 
      能等」的觀念。 
       
      民國八十八年十一月,殷正洋與李文瑗一起進入大愛台,共同製作、主持 
      「殷瑗小聚」。李文瑗表示,以前的工作場合,追求真善美的作法似乎是 
      不被鼓勵的,但製作「殷瑗小聚」時,她發現許多人默默地為社會貢獻他 
      們的熱情,就不感到那麼孤單了。 
       
      於是,兩夫妻也展開行動,一起加入培訓委員行列。培訓過程中,李文瑗 
      感受最深刻的是,如何從一個別人要處處配合的主持人,轉變為氣質柔和 
      、配合團體行動的慈濟人。 
       
      「合心、和氣、互愛、協力」是上人期勉他們的話。授證委員後,殷正洋 
      計畫將《靜思語》融入歌曲,盼用歌聲潛移默化,將善的種子深植在人心 
      ;而李文瑗則希望多投入訪視工作及其他活動,讓助人的心找到落實的方 
      向。 
       
       
       
      「心靈園丁」:譚艾珍 
       
       
      說學逗唱、主持節目一把罩的譚艾珍,是個超級資深的表演工作者,進入 
      大愛台後,她很快便感受到慈濟文化與一般社會文化的巨大差異。 
       
      她表示,一般電視公司做節目時,只要有一個人出問題就會影響全體,因 
      為工作人員分工很細,卻很少相互支援;相同的情況發生在大愛台,大家 
      則會相互補位,將事情圓滿完成。 
       
      熱心公益的譚艾珍,早在十年前就聽聞慈濟,但是因緣不成熟,一直無法 
      和慈濟人搭上線,直到大愛台開播,才有幸加入文化志業。 
       
      草創之初,她主持了「非常媽媽」節目,接下來,則主持「心靈園丁」直 
      到現在。對於忙碌的電視工作,譚艾珍說自己其實是以「童子軍」的心情 
      做節目,但「玩」得很敬業。 
       
      同樣地,做慈濟委員的工作也要很敬業。授證後,參加的活動多,時間分 
      配必須重新調整,所幸讀高二的女兒可以照顧自己、甚至照顧奶奶,使得 
      譚艾珍無後顧之憂。 
       
      在大愛台的工作經驗,讓譚艾珍堅信:用柔和的方式,一樣可以達到高效 
      率。她更期許自己──家庭顧好、事業不荒廢、慈濟更要做好! 
       
       
       
      「開台元老」:陳竹琪 
       
       
      談起陳竹琪在大愛台的資歷,說她是「開台元老」一點也不為過。早在大 
      愛台開播前,慈濟的節目還只是由影視組製作、委託力霸友聯頻道播出的 
      草創期,她就已經坐上主播台了。 
       
      跟著慈濟人的腳步,陳竹琪記錄、報導了許多感人事蹟,也漸漸往志工的 
      角色靠攏;比如在採訪國際賑災新聞時,只要攝影師拍完畫面,她就放下 
      麥克風,幫忙打包、搬運、發放。 
       
      參與委員培訓後,除了得應付原本忙碌的電視台工作外,還要到處募款、 
      參加活動,時間如何分配呢?陳竹琪說,她常利用假日參加活動,而由於 
      上班時間比平常人晚一點,就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去募款。 
       
      身為媒體人,陳竹琪相信成為慈濟委員後,可以發揮更高的價值、做更多 
      的事情。 
       
       
       
      「繞著地球跑」:吳建良 
       
       
      授證慈濟委員的五位大愛伙伴中,吳建良是唯一的「藏鏡人」。負責幕後 
      工作的他,曾經擔任大愛台採訪組長;現在則接下全球影視志工培訓,展 
      開「繞著地球跑」的生活。 
       
      這個計畫是為了把海外慈濟人攝影、記錄的能力提升到專業水準,一方面 
      可為大愛台提供高品質的海外新聞,另方面則是為海外慈濟志業寫歷史。 
       
      從內勤工作轉投入海外志工培訓後,吳建良反而擴大了視野,有機會了解 
      慈濟人做那些事。特別是九二一募款,看到素昧平生的外國人為台灣熱心 
      捐輸,不禁回想:自己是台灣人,是不是該多做一點?於是,吳建良也開 
      始募款,並參加委員培訓。 
       
      未來,吳建良最想做的是回淡水老家,在社區推展慈濟工作。他說,取得 
      慈濟委員的身分後,有壓力、但也有助力,就是督促自己改變習氣、不斷 
      成長。 
       
       
      ■ 
       
      以上就是這五位「同班同學」的小故事,您看了是不是也豎起大拇指,讚 
      歎他們的智慧和毅力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