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江映月》

敦煌石窟的唐代佛跡

《慈濟三十五周年慶系列活動》

◎撰文/吳文成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全人類文化資產的敦煌石窟,是一千多年前,
無數不留名的畫家、雕塑家,默默奉獻的結晶;慈濟三十五周年慶系列活
動──敦煌唐代石窟,將於四月中旬起,在花蓮靜思堂展出。「鹿野苑佛
藝工作室」以復原實境的布置手法,使觀者如臨千年前敦煌最莊嚴精美的
唐代石窟中,領會豐富的文化、藝術之美。

印度佛教自漢代起,順著艱險的古絲綢之路傳入中原。位於甘肅省西端的
敦煌,是戈壁沙漠中的綠洲;此處比中原各地更早接觸佛教文化,歷代無
數高僧在此留下足跡。

敦煌融合漢民族文化、西域各民族文化和印度佛教文化藝術,千餘年來,
造就了輝煌的佛教藝術。



【建築、雕塑、壁畫──莫高窟】


敦煌東南方二十五公里處、鳴沙山東邊斷崖上的莫高窟,相傳由樂僔禪師
於前秦建元二年(西元三六六年)開窟,次有法良禪師效法開窟,再經歷
代增鑿而成千餘窟,故又稱「千佛洞」;為融合建築、雕塑、壁畫於一體
的綜合性藝術。

因年代久遠、流沙淹沒或遭摧毀,如今僅存四百九十二個洞窟,保存了兩
千四百多尊彩塑造像,和四萬五千平方米壁畫,是十分珍貴的人類智慧、
歷史、文化、藝術寶庫。

莫高窟的石窟本身是一種建築形式,是佛教信眾修行、弘法的場所,而佛
像和壁畫則為禮佛修行的主體。窟內保存有佛像、迦葉尊者、菩薩像和阿
難尊者塑像;最引人注目的則是具有強烈民族特色和佛教色彩的壁畫,包
括佛像畫、故事畫、經變畫。

敦煌石窟藝術早期受到西域風格影響,佛像面容方圓豐滿,身體健碩,線
條粗獷,色彩鮮明,氣勢雄偉。

西魏時期,受到南朝「秀骨清相」美學影響,佛像面容清瘦,身體修長,
衣冠相貌都是南方士大夫溫文儒雅的神韻。

隋朝時期佛教興盛,佛像藝術風格轉向體態端莊豐潤、袈裟貼體、身軀壯
碩的形象。

唐代是佛教藝術鼎盛時期,佛像面容圓潤,肌骨勻亭,雍容華貴,神情莊
重動人。如莊嚴的佛、優雅的菩薩、清淨的弟子、威武的天王、天真喜悅
的飛天……展現無盡富麗莊嚴世界。

宋、元以後隨著歷史變化、航海技術發達,絲路在交通運輸上的重要性漸
微,敦煌地位日益下降,佛教藝術也逐漸沒落。

清朝光緒二十六年(西元一九○○年),道士王圓菉發現藏經洞,珍藏有
經典、文書、繪畫、刺繡等四萬五千件文物。如今大部分流落國外博物館
,受到海外學者高度重視,並成立敦煌學。



敦煌莫高窟是為弘揚佛法和修行所艱辛開創出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
其為全人類文化資產。當我們在鑑賞的同時,能否緬懷這些不留名的善知
識們,誠心雕塑、敬繪莊嚴佛像的願心,以有相之形體傳達無相之法音?
願觀賞者皆能心領神會,共趣菩提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