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
◎撰文/莊婉君
「我終於可以擦口紅了!」
穿上鮮紅的新衣、別上閃閃發亮的髮夾,
蘇西對著攝影鏡頭微笑、弄姿。
「客人來了!」正在門口玩耍的蘇西飛快衝進屋內,穿上巴淡島雪蓮師姊
送的新衣裳,別上閃閃發亮的髮夾,對著攝影鏡頭微笑、弄姿。
「我終於可以擦口紅了!」蘇西一邊照鏡子,一邊開心地說著。這得來不
易的嘴脣,讓蘇西全家人足足等了將近四年,才由新加坡的兒童整容專科
醫師,經過兩次冗長的手術肋骨補上的。
◆全家的痛
今年五歲的蘇西是在二○○○年一月,慈濟在巴淡島義診時發現的兔脣個
案,她的脣顎由嘴脣向上裂開兩個岔道,延伸至眼睛下方,似洩洪飛竄的
河流,不聽使喚地爬上了整個臉。
「魔鬼!魔鬼!」鄰居的小孩老是不停地嘲弄著她。蘇西的脾氣大概是被
激怒了,小小的身軀倏地衝出門口,用高亢嘹亮地罵聲回應。
蘇西的父母家鄉在印尼中爪哇,為了生活翻山過海來到巴淡島;島上相繼
設立的新加坡工業園區、台灣工業園區,讓無數印尼外省居民到此尋求一
份得以溫飽的工作。
他們蒐集了一些工廠丟棄的木板,打造一間溫馨整潔的小木屋,門前還有
一個可愛的小花園,一家三口幸運地在巴淡島安頓了下來。在蘇西家的客
廳牆壁上,除了可蘭經的祈禱文,還黏上了彩色的紙飾:「蘇西四歲生日
快樂!」
蘇西的先天脣裂,是全家人的痛。愛女心切的父母,看到蘇西突然發脾氣
、丟衣服、玩具,甚或響徹雲霄的哭聲,都只是以沉默的眼神去面對。
他們平日喝的是井水,每晚供電兩個小時,生活並沒有太多欠缺;成為「
正常人」的心願,卻恰似通往小木屋的土坡路,顛簸起伏、泥濘塵土。
◆不是「魔鬼」
在新加坡慈濟人醫會醫師的協助下,蘇西轉診到新加坡竹腳醫院(
Kandang Kerbau Hospital)
進行免費治療手術,而新加坡慈濟人也很快地
為她籌措到新幣兩萬元的住院、藥物開銷費用。
蘇西的爸爸則向工廠預支新幣八十元(約台幣一千四百元)的薪水,作為
辦理出國護照的費用。「這麼多人願意幫助我們,我必須自己出錢辦理女
兒的護照,畢竟她是我們的女兒。」
在竹腳醫院住了一個星期,蘇西的哭聲「名聞遐邇」,震驚了整個醫院,
引來許多患者與家屬紛紛前來慰問,「常常有人塞錢給我們呢!」蘇西的
父母把錢都省了下來,因為接下來幾次的複診、交通費用,都是一筆不小
的花費。
從巴淡島帶來的椰漿糯米飯、朋友送來親手焙製的蛋糕,是蘇西父母的三
餐。「新加坡的消費很高,我們捨不得買東西吃。」慈濟志工有時會送來
飯菜、麵包和水果;有時則帶他們到醫院樓下的食堂用餐,一盒四元的飯
包,夫妻倆一起分享,另外四元就可以省下來了。
想起做完手術時,蘇西的父母抱頭痛哭的情景,圍繞的志工也都禁不住濕
了雙眼。
「我們的孩子終於可以像一般孩子正常地上學,不會再被其他孩子叫『魔
鬼』了!」
■
再度來訪蘇西一家人時,蘇西的爸爸去工廠上班,媽媽原本到工廠批了一
些衣服來零賣貼補家用,卻在一天午休的時候被偷走,三百多元的服裝貨
款,只好分幾個月來攤還。
屋前的兩隻母雞,跨過我們的白鞋,咯咯不休地繞著花園,玩著捉迷藏的
遊戲。
「謝謝!」臨走的時候,蘇西和媽媽用華語向我們揮手致意,而門口的一
行歡迎彩字「SELAMAT DATANG(歡迎光臨)」,透露著無限的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