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師行記》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1)(2)(3)(4)(5

▲三月一日《二月初七(四)》

無微不至


【靜思小語】

以父母照顧孩子的用心,來建設新學校。



◆希望之旅


今日參訪十四所希望工程學校,無論是遠觀校園整體樣貌,或走入教室細
細端詳,上人緩步行進間,總留心建築品質,有讚賞,也有叮嚀。

「要用父母心來看待這些孩子,以父母照顧孩子無微不至的用心,來建設
新學校。」上人叮嚀工地主管,以學校三千多位學生計算,若工程慢一天
,就等於慢了三千天;將心比心想,暑期天氣炎熱,有三千位孩子必須在
不適宜的環境中讀書,多麼令人心疼!

十多所學校之中,位在小山坡上的北山國小,校區附近道路彎曲狹小,大
型工程車輛出入不易,建築難度甚高。幾經協調與溝通,決定在大型運輸
車進出時進行交通管制;而居民對於大小車輛往返頻繁亦無怨言,有些人
家且自行拆除可能有礙通行的牆垣。

校長也說,學校後方原種有數百棵檳榔樹,經上人提醒,這些淺根植物無
法保持水土,恐有土石流的危險;在與相關人士溝通後,已將檳榔樹全數
拔除,將改種百年樹種,上人聞言欣然。




▲三月二日《二月初八(五)》

亦師亦友


【靜思小語】

愛學生,同時能得到學生的敬意,才是成功的老師。




◆有愛還要有敬


慈青數人向上人報告近來關懷希望工程學校學生、染有毒癮青少年,以及
啟智教養院等現況。上人叮嚀,帶營隊要落實人文教育,不是唱唱跳跳、
流於玩耍而已。

慈青中也有師院學生,上人表示:「在新世紀,希望老師的尊嚴能提升。
人云『亦師亦友』,老師若只與學生為友,沒有維持尊嚴,學生就不一定
能尊重老師的教誨。為人師者對學生有愛、也能得到學生的敬愛,這才算
是成功的老師。」



◆莫三心二意


中區委員、慈誠隊幹部會議中,上人引用佛陀教理說明,人生之苦在於生
理之生老病死、物理之成住壞空、心理之生住異滅,此宇宙萬物「三理四
相」之無常遷變。

「科學愈發達,愈是印證佛陀所說的天地萬物生滅之理。」上人表示,科
學能證實幾萬億年前地球曾存在的某些生物,今已絕種;現存的某些生物
,在距今幾億年前,並不曾在地球上出現過。「由此可知,在無以計算的
長時間中,世間萬物在生住異滅中循環不已。」

上人憂心在世紀的「結束」與「開始」之交,社會處在變動中,人們的心
靈災難與心的病毒,遠較天災與病毒更可怕。「若論社會風氣敗壞的情形
,以前的人是『養兒防老』,現在卻是『養老防兒』,想要安度晚年,還
得謹防不肖子孫。」

「物理之成住壞空、生理之生老病死都是必然,但心理之生住異滅是可以
預防的;若心能不因外境起喜怒哀樂之念,就能超越心念生滅的現象。」
上人叮嚀大家,人生在世,萬般常由不得自己,唯有「志業」是出於自己
的選擇,因此要將之內化為生命的一部分,千萬不要輕易疏忽或放棄。

「佛陀所謂的『一大事因緣』就是菩薩道,我開拓慈濟菩薩道讓大家走,
既然要走,就要認真走,秉持恆長心『甘願做、歡喜受』,不要三心二意
無定性。若能道心不退,就是自我成就大因、大緣。」




▲三月三日《二月初九(六)》

磨磚與磨銅


【靜思小語】

修行必經人事錘鍊,就如銅要用粗砂來磨,才能光可鑑人。




◆不作「阿修羅」


清晨,有位師兄不滿組內種種人事現象,直言面報上人;上人娓娓教示,
三十多年前成立慈濟,為的就是「救世」——救世要從救心起,因此慈濟
不止做社會慈善工作,而是希望創造菩薩修行道場,接引眾生藉事鍊心,
去除習氣。

「為了做慈濟,我每天都忙碌不已。猶記初出家時,我與少數弟子們過著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我原也可以獨善其身修行,為何要投入
多煩惱的滾滾紅塵呢?就是因為不忍眾生苦。為了救世救心,再重的責任
也得以勇氣、毅力挑起啊!」

上人勸道,來慈濟就要修行,凡夫欲修成菩薩,必經人事錘鍊,就如銅要
用粗砂來磨,才能光可鑑人。若執著太深、積習不改,就猶如磨一塊磚頭
,儘管磨得再用力,永遠也不會發亮。

「我們要堪得住人事來磨,藉以除盡凡夫的習氣,照見自性的光明。要放
大心量,多包容、善解,若動輒即生氣、衝動,這是非常辛苦的事啊!」

即將返回花蓮,上人再次叮嚀中區慈濟志工,社會之所以紛亂不安定,就
是有眾多好發脾氣的「阿修羅」存在;人事間的衝突,往往都是「聲色不
好」所引起,彼此相爭不已,遂造成人世的災難。

「凡夫累劫以來,習氣積重難返,縱使有心想改,卻老是遇境而無法自制
;常聽人言:『我的心很好,只是嘴巴不好、容易衝動而已。』這樣的人
雖說不是壞,但也不十分挺好的!」

上人提及,每次對眾開示都不忘感恩大家盡心盡力於慈濟,幫忙負起淨化
人心的使命,但心中更希望大家能做到「合心、和氣、互愛、協力」;既
是自己發心付出,不是他人勉強,就要感恩與我們共同成就慈濟菩薩訓練
場的人。所謂「求仁得仁」,行菩薩道就得接近人群,才能施行教化,要
時時感恩別人,不是求人感恩我們,這才是做慈濟的正確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