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江映月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再見水璉
◎撰文/黃秀花
穿上白袍之後

「去陪孩子念書,也督促自己不浪費時間。」
兩年來的原住民社區健康服務,讓許若嵐相信:
用心灌溉過的小樹苗,慢慢都會成長茁壯。




就那麼一股勁!前年醫五升醫六的暑假,剛踏入慈濟醫院見習一年的許若
嵐,對臨床有了粗略概念,興起走入原住民社區服務的念頭,於是邀集班
上同學王伯涵、李國賢、林冠宏等人一起同行。

她覺得慈濟醫學院座落於原住民人口眾多的花
蓮,北部其他醫學院學生寒暑假都大老遠跑來
帶醫療隊,自己身處東部,怎能什麼都沒做。
「寒暑假來的營隊只是蜻蜓點水,我們在花蓮
可常去探望,至少有一定的持續性。」

之前,四個人就常聚在一起計畫出團事宜,一致的共識是進入原住民部落
教導民眾衛教常識。後來經過號召,陸續又有一些學弟妹加入,組織愈來
愈龐大,便定名為「社區健康服務隊」。


來到水璉


透過學校人類發展研究所陳叔倬老師引介,選定了社區意識頗高的阿美族
「水璉社區」為服務對象。

從小朋友的讀書會開始,對他們實行衛教,讓他們再去影響大人。「我們
不只帶藥、帶醫師進去,更重要是教他們如何照顧自己。」許若嵐說。

從帶小朋友念書,到教導社區媽媽處理緊急小症狀,後來慈濟醫院家醫科
張燕娣醫師也加入,提供家庭醫藥箱的計畫,放置一些常備藥,如止痛藥
、胃藥,還有外傷的碘酒、藥膏、繃帶、棉花棒,教民眾自行處理傷口。

「原住民生活最常碰到的是,被蜜蜂叮咬、水母螫到、毒蛇咬傷或噴完農
藥頭昏等問題,我們針對每個主題辦活動或遊戲,希望加深他們的印象。
」許若嵐以辦運動會為例,包括傷口包紮和搬運病患方式,配合大地遊戲
和競賽進行,讓民眾從寓教於樂中,學到簡單的醫療常識。

走入社區醫療,再回歸醫院臨床工作,讓許若嵐感受最深的是:「病人不
是出了醫院以後就不是病人,醫院能治療的是病人立即的症狀,還有很多
和疾病息息相關的問題,更需要關懷。」

以前她認為做衛教是護士的工作,後來從社區回到醫院,當碰到病人有頭
痛、咳嗽、發燒等毛病,她會向病人解釋:咳嗽是身體的免疫反應,把痰
咳出來是在保護肺部;或跟糖尿病患者說,不只是打血糖,回去後飲食也
要注意。

「如果只是塞顆藥給病人吃,那很沒責任感;能多教導一些醫療常識,讓
病人懂得照顧自己才是重點。」這也促使她下一步想走家醫科當住院醫師
,繼續推動這樣的理念。


充實歲月


在水璉社區耕耘了兩年,許若嵐也慢慢看到一些成果。「我們跟年輕人和
小朋友的關係已逐漸建立,上衛教課程時他們都會主動來幫忙,這正是我
們所期望的──盡量用社區的人做事,進而讓他們用母語講給長輩聽,落
實社區醫療的觀念。」

孩子,讓許若嵐看到了希望,也是她走入社區醫療最大的回饋;因此,這
兩年來,只要一有空,她就往水璉社區跑,即使升上醫七常要值班也沒間
斷過。

「犧牲一點看電視和睡眠時間可以做很多事情。非值班日我開車到水璉只
要半小時,去那邊陪小朋友念書,晚上十點才返回,覺得日子過得很充實
。」許若嵐說。

「沒值班就去陪孩子念書,反而督促我不浪費時間。」由於大二時曾出過
車禍,更讓許若嵐深覺,活著的每分每秒都要珍惜。「當時我在校門口被
酒醉的人撞倒,學校警衛緊急把我送到醫院,腦蜘蛛膜下出血,昏迷了六
、七個小時……」許若嵐說:「如果我不是在校門口出事、如果當時警衛
沒有發現我,後果不知會怎樣?」

在醫院急診室實習時,她就曾看到一位車禍受傷的男士,送來時已無生命
跡象,醫師推測可能是被撞後又被車子碾過。「才二十歲出頭,他走後,
留下妻子和一個兩歲大的孩子,他的家庭怎麼辦?……」

「有多少人在無預警之下生命就消失了!」許若嵐體會到,人生很無常,
生命何時會結束無法預知,所以更應把握時間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小樹會成長


對於水璉社區的小朋友,許若嵐懷有很深的情感;如今畢業了,她必須回
台北照顧中風的父親,不得不暫時放下那邊的工作,但她告訴孩子們:「
雖然我離開了,但你們以後有任何事都可以找我,若嵐姊姊永遠跟你們在
一起!」

許若嵐說,她希望兩年來的陪伴,不只帶給孩子們美好的回憶,而是讓他
們能傳承,即使她走了,高年級的孩子還會繼續帶低年級的孩子讀書。

回顧兩年來的投入,時間或許短了些,但許若嵐認為這總是個開始,她相
信用心灌溉過的小樹苗,慢慢都會成長茁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