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雖然「少小離家老大回」, 
                      雖然「鄉音無改鬢毛衰」, 
                      雖然往事歷歷沒有一件能夠喚回…… 
                      可是李爺爺對親人的懷思是那樣真切, 
                      對故鄉土地與事物的愛是那樣的執著, 
                            似乎時空的變化, 
                            都搖動不了他的絲絲情愫。 
                             | 
                         
                       
                       
                       
                      慈濟人都叫他「李爺爺」,其實他的名字叫「李宗吉」。 
                       
                      李爺爺是廈門人,但他的大半生都在台灣過的。廈門是他出生成長的地方 
                      ;台灣是他安身立命、成家立業的所在。 
                       
                      論事業,李爺爺算是個成功的企業家,他的貨運船隊,縱橫四海,為台灣 
                      的商機立下了汗馬功勞,也為自己的事業開創了輝煌巔峰。 
                       
                      論修身,李爺爺算是個慈善家,他不僅為廈門的教師與學生提供了獎助學 
                      金,也為天下蒼生付出可觀的財力與心力,他對慈濟的付出可說是毫無保 
                      留,卻又那樣的無求,贏得所有慈濟人的敬愛。 
                       
                      李爺爺有早睡早起的習慣,可是每次和他到大陸賑災,披星戴月的行程、 
                      毫無規則的起居與每晚冗長的會議,不僅打破了他的生活規律,也為他帶 
                      來了不便,但他仍然事必躬親,人行亦行,人止亦止,從無例外。 
                       
                      李爺爺的體型碩大、行動遲緩,但從來沒有聽過他說一聲累。爬山涉水的 
                      賑災行程,年輕人都頻頻叫苦,唯獨他沒有叫過苦;其實大家都知道,以 
                      他七十幾歲的年齡,一百多公斤的身軀,有高血壓與糖尿病在身,走那麼 
                      遠的路程,比誰都要苦、都要累,但他寧可忍受那萬分的苦、那萬分的累 
                      ,也不要讓人為他擔一分的心。 
                       
                      白天災區奔波,晚上開會彙報,由於事繁嘴雜,會議往往過了他的生理時 
                      鐘。我們看他睏極欲睡,請他先行回房休息,他都故作若無其事,硬撐參 
                      與。只有等到實在撐不下去了,還要在眾人的請求下,才帶著無限歉意離 
                      開會場。 
                       
                      看他胖碩的身軀,從座位上緩緩站起,我們就像看見一座大山緩緩站起一 
                      樣;當他一步一步走出會場,我們似乎聽到巨人每踏出一步的巨響,每一 
                      聲巨響都震撼了我們的心靈深處。 
                       
                      李爺爺說話,聲如洪鐘,鏗鏘有力,就像他爽朗的個性一樣。他說一不二 
                      ,一諾千金的豪氣,不僅讓和他接觸過的人對他產生好感,而且產生信賴 
                      。遇有意見不同,雙方爭執不下時,只要是李爺爺說的,共識很快就達成 
                      。 
                       
                       
                       
                      ■ 
                       
                       
                      李爺爺愛台灣甚於愛自己,因為他在台灣成家,在台灣奮鬥,也在台灣發 
                      跡成功。但他也愛他的故鄉──廈門,因為廈門是他的出生地,是他的成 
                      長地。 
                       
                      他非常懷鄉,也非常念舊,只要和他談起故鄉,談起童年,談起陳年往事 
                      ,他就頓時精神奕奕,侃侃而談。 
                       
                      在廈門,他還有姊姊、姊夫、甥兒、甥女與許許多多的故舊親友。早期這 
                      些親友的生活都較為艱苦,李爺爺幾乎有求必應,為他們紓困解憂。 
                       
                      殘破的老家重新整建起來了,姊夫的簡陋住房也翻修一新了,親友的生活 
                      獲得改善了,他為故舊親友付出是那樣的多,但從來沒有半點驕氣。關懷 
                      鄉親、與人為善的做人處世特質,不因為他做出了貢獻而有變質。 
                       
                      最令人感動的是,每次他回廈門探親,無論如何都要居住老家,雖然老家 
                      的設備不如大飯店,但他就是割捨不下那分鄉親、土親、屋親與人親。 
                      
                        
                            | 
                           | 
                          有一次我跟他到他的老家。這個目前是他 
                            姊夫居住的老家,地處廈門市的鬧區,隱 
                            藏在狹窄得僅能容納一個人的身子通過的 
                            巷道與樓梯之後,如果不經指點,誰也不 
                            知道窄巷之後別有洞天。 
                             
                            我們幾個人跟隨李爺爺魚貫走進窄巷,步 
                            上窄梯,出現眼前的是一個迷你型的三合 | 
                         
                       
                      院,正面是主房,左右兩邊是廂房,每房的面積都不大,坐下五、六人就 
                      覺得擁擠。 
                       
                      李爺爺這天興致特別高昂,興致勃勃地帶我參觀了他與太太每次回鄉時所 
                      住的「閨房」。大約三坪餘大的房間,擺設了一張帶有蚊帳的老舊木板床 
                      ,這就是他晚上睡覺的地方。他那超過一百公斤的身軀,躺在木床上,恐 
                      怕要嘎嘎作響,但李爺爺卻不改其樂。 
                       
                      提起李爺爺念舊的那股勁兒,沒有人不感動。他念舊的那股情懷已經到了 
                      死心踏地、刻骨銘心的地步了。 
                       
                      儘管在台灣過著優渥的生活,事業有成,子女也頗能克紹箕裘,但他仍然 
                      忘懷不了故鄉的人、故鄉的事、故鄉的物。 
                       
                      他曾特地回到念過的小學徘徊流連半天;曾花了許多時間打聽師長的下落 
                      ;曾不厭其煩地傾聽母校的需求。他對部分校舍的改建惆悵不已,對師長 
                      與同學的代謝感傷萬分。 
                       
                      每次提到上學的情形,都足以讓他陷入久久的沉思。這是一段艱辛的求學 
                      過程,也是唯一求學的甜美回憶,因為離開小學後,他再也沒有機會進學 
                      校了。 
                       
                      貧窮,斬斷了他邁向初中之路;國難,粉碎了他繼續求學的願望。難怪他 
                      對這所唯一的母校,會有那樣深厚與香濃的情懷;難怪他每年要為莘莘學 
                      子提供千名獎學金,也要為待遇菲薄的老師提供數百名的教學補助金。 
                       
                       
                       
                      ■ 
                       
                       
                      李爺爺對故鄉的愛,具體而微地投射在對故鄉的事務上,尤其對故鄉的小 
                      吃,他更津津樂道。 
                       
                      其實廈門有的小吃,台灣都有。這些小吃有時台灣的往往要比廈門的精緻 
                      得多。可是再怎麼樣,李爺爺似乎只對廈門的情有獨鍾,分析原因,無他 
                      ,就是他對故鄉無與倫比的愛。 
                       
                      和他到廈門,他總以主人自居,只因為廈門是他的故鄉。既然是主人,他 
                      就要讓客人賓至如歸,要讓客人嘗盡故鄉美味。 
                       
                      慈濟到廈門義診,他住在老家,志工住在賓館,無論兩地相隔多遠,他總 
                      是一再叮嚀早餐會為大家準備。果然每次他都提著保溫鍋,大包小包匆忙 
                      趕到志工住宿的地方。 
                       
                      打開保溫鍋,他一碗一碗盛上花生湯;打開大包小包的塑膠袋,他拿出綠 
                      豆蓉、紅豆沙糕、黑芝麻薯等各式各樣小甜點。 
                       
                      他一邊催促我們乘熱趕快吃,一邊解說這花生湯是百年老店做的,那綠豆 
                      蓉糕是廈門名產,紅豆沙糕是廈門馳名美味,黑芝麻薯是難得佳品。在他 
                      的眼中,凡是故鄉的東西,沒有那一樣不具特色,沒有那一樣不是最好的 
                      。 
                       
                      他對廈門的餡餅尤其青睞,而嘗過廈門餡餅的人,都知道廈門餡餅也確實 
                      沒有辜負李爺爺對它的青睞,不油不膩,不太甜不太鹹,入口即化的特色 
                      ,頗受消費者的歡迎,也頗符合台灣人的口味。 
                      
                        
                            | 
                           | 
                          難怪每次要離開廈門時,他總還要用強迫 
                            的方式,要每位客人帶走他贈送的盒裝餡 
                            餅,這個時候客人不能推辭,推辭了就是 
                            不給他面子,尤其是不給他故鄉面子。不 
                            給他面子,他猶可忍受;不給他故鄉面子 
                            ,他可要跟你翻臉。這就是他對故鄉濃濃 
                            的愛。 
                           | 
                         
                       
                      
                      雖然「少小離家老大回」,雖然「鄉音無改鬢毛衰」,雖然一切都在改變 
                      ,雖然往事歷歷沒有一件能夠喚回,可是李爺爺對親人的懷思是那樣真切 
                      ,對故鄉土地與事物的愛是那樣的執著,似乎時空的變化,絲毫搖動不了 
                      他的絲絲情愫。 
                       
                      從他的言行,他的表情,他的體貼,我們都可以感受到他那無比的故鄉情 
                      與對親人的愛。長者風範是那樣的讓人感動,每次看到他,都讓我想到廈 
                      門。他已和廈門融為一體,李爺爺和他的故鄉已經合而為一了,這就是李 
                      爺爺給我們的另一震撼。 
                       
                       
                       
                       
                      ◆李宗吉爺爺小檔案: 
                       
                      一九二六年生於福建廈門,一九四九年來台定居。 
                       
                      在船務業卓然有成的李爺爺,緣於自幼失學的痛楚和培養海事人才的宏願 
                      ,廣設獎學金給窮困學子學習有關航運、水產知識。六十歲加入慈濟後更 
                      廣行布施,擔任慈濟榮譽董事、建築委員,並常參與海外賑災工作;女兒 
                      李佳穎、李憶慧都是慈濟委員。 
                       
                      一九九九年李爺爺受慈濟推薦,獲得首屆「國家公益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