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中心的發展沿革】 
                       
                       
                      將近九年的耕耘,慈濟骨髓中心 
                      從「捐贈中心」擴展到「幹細胞中心」, 
                      不僅讓血液疾病患者重現生機, 
                      也可望為巴金森氏症、惡性腫瘤、腦中風和肝病患者, 
                      帶來治療新契機。 
                       
                       
                       
                      一九九二年三月初,台灣留美學生溫文玲在一次例行的血液檢查中,發現 
                      罹患了白血病,唯一的生存機會是找到可供移植的骨髓;而她的四名弟妹 
                      無一人的骨髓性質與其相符。 
                      
                        
                            | 
                           | 
                          求生意志強烈的溫文玲對當地媒體發出一 
                            封求援信函,美國慈濟人了解情況後,便 
                            在華人圈發起骨髓捐贈驗血活動;而溫文 
                            玲在台灣的家人亦在媒體上向同胞求助。 
                             
                            然而,當時台灣器官捐贈法令限制骨髓移 
                            植必須在三親等以內,為此,溫文玲專程 
                            返台請願;終於在一九九三年五月促成台 | 
                         
                       
                      灣法令修正通過,開放非親屬間的骨髓捐贈。 
                       
                      法令通過後,台大醫院在同年八月發起台灣首次捐髓驗血活動──生命重 
                      燃搶救行動,獲得上千位民眾支持。九月,衛生署邀集各大醫院、專家學 
                      者以及慈濟基金會等單位,召開專案會議籌建台灣地區骨髓捐贈中心。 
                       
                      鑑於打開捐髓風氣不易及骨髓庫耗資龐大,醫界人士及專家學者便於會中 
                      公推由具公信力及號召力的慈濟基金會來統籌,醫界則成立技術指導委員 
                      會支援。 
                       
                      慈濟義無反顧地承擔起捐髓救人的重責大任。一九九三年十月「慈濟基金 
                      會台灣地區骨髓捐贈資料中心」正式成立,一連串的捐髓宣導活動就此展 
                      開。 
                       
                       
                       
                      ■ 
                       
                       
                      在慈濟志工全力宣導及熱烈參與下,短短三個月,便號召到兩萬五千多名 
                      志願捐髓者,成為亞太地區最大的骨髓資料庫。 
                       
                      匯集眾人愛心的慈濟骨髓捐贈中心,很快便發揮功能。一九九四年五月, 
                      受病魔折磨兩年之久的十七歲少年魏志祥,從慈濟骨髓捐贈中心找到配對 
                      者並進行骨髓移植,寫下台灣地區首宗非親屬骨髓移植的歷史新頁。 
                       
                      同年九月,台灣一位十九歲女學生捐出的「救命骨髓」,送到新加坡中央 
                      醫院,順利植入十六歲的馬來西亞華裔少女體內。這個首宗跨國捐髓案例 
                      ,讓台灣得以回饋長久受國際華人骨髓庫援助的恩惠。 
                       
                      一九九五年七月,骨髓捐贈中心資料突破十萬筆,躍升為全球第三大骨髓 
                      資料庫,僅次於美國及歐洲。這分全台灣人民寫下的愛心紀錄,令國際讚 
                      歎。 
                       
                      除了量的擴充,慈濟骨髓捐贈中心在醫學技術上也努力提升。一九九七年 
                      十一月八日,在國際享有「血清之父」的前美國紅十字會總部免疫基因實 
                      驗室主任李政道博士主持下,慈濟骨髓捐贈中心「免疫基因實驗室」啟用 
                      ,使台灣HLA檢驗達國際水準,此後血樣無須再送往國外檢驗。實驗室 
                      並引進世界最先進的分子生物DNA-SSO分型檢驗法,將每個抗原的 
                      亞型都分析出來,從此大幅提高骨髓移植的配對準確率及成功率。 
                       
                      慈濟骨髓捐贈資料中心成立將近九年,已為不少海內外血液疾病患者創造 
                      重生的契機;至二○○二年五月二十二日止,配對成功並完成移植者已達 
                      四百例,包括台灣一百四十例、海外兩百六十例,其中有大陸、美國、加 
                      拿大、德國、丹麥、澳洲、日本、新加坡、香港、義大利、瑞典、韓國、 
                      泰國、英國、挪威、荷蘭及以色列等共十七個國家。 
                       
                       
                       
                      ■ 
                       
                       
                      歷經一年多籌畫,二○○二年四月三十日,慈濟骨髓捐贈資料中心擴編為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功能也從單純呼籲大眾捐髓、進行骨髓配對捐 
                      贈作業,進階至骨髓及臍帶血幹細胞之研究與發展。 
                       
                      骨髓幹細胞中心設有五個組:「免疫基因實驗室」、「捐贈活動暨關懷組 
                      」、「資料庫暨行政組」、「臍帶血庫」及「臨床醫學暨研究組」;除持 
                      續加強骨髓資料功能,也將發展幹細胞研究、基因治療等技術,救治對象 
                      從血液疾病擴大到其他病症。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主任葉金川表示,慈濟骨髓資料庫目前有二十三多萬 
                      筆資料,是相當豐富的骨髓幹細胞來源;慈濟臍帶血庫自一九九九年七月 
                      成立至今,已收集五百多筆臍帶血,今年預計增加至三千筆,並期盼軟硬 
                      體設施更加齊備後,三年內要募集一萬筆;屆時將可與骨髓資料庫平行作 
                      業,提供血液疾病患者更多元的生存希望。 
                       
                      臍帶血庫負責人楊國梁表示,臍帶血除了可輔助骨髓資料庫作為移植上的 
                      使用,增加病患找到移植的機會外,另一發展則是可應用在培養和擴增幹 
                      細胞方面,以作為臨床醫學及研究之用。 
                       
                      幹細胞研究已是全球醫界研究主流。所謂幹細胞(  
                      stem cell )是指一群在  
                      胚胎發育早期尚未分化的細胞,理論上具有無限制分裂能力,可分化成特  
                      定組織,如運輸氧氣的紅血球、幫助凝血的血小板、抵抗感染的白血球、  
                      產生抗體的淋巴球及治療用所需的細胞等。  
                        
                      臨床醫學暨研究組負責人,也是慈濟醫院副院長林欣榮表示,幹細胞治療  
                      潛力無窮,如培養出抑制性神經細胞可治癲癇、血清神經細胞可治憂鬱症  
                      、寡足細胞可治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慈濟研究中的細胞療法,短期目標  
                      是針對巴金森氏症,若證實理論可行,中期或長期而言,可望為惡性腫瘤  
                      、腦中風和肝病患者,帶來治療新契機。」  
                        
                      目前慈濟研究團隊已培養出骨髓幹細胞及臍帶血幹細胞,從這兩株幹細胞  
                      中分離出腦細胞及神經細胞,並已進入動物實驗階段,預計最快明年初可  
                      向衛生署申請進入人體試驗,可望對中風及巴金森氏症治療帶來一線希望  
                      。  
                        
                      為維持營運,慈濟基金會每年將提供骨髓幹細胞中心四千五百萬元,用於  
                      提升臨床研究、臍帶血及骨髓配對水準;也將每年提供五百萬元作為配對  
                      患者之醫療補助金,以減輕病家的負擔。  
                        
                        
                        
                      註:關於臍帶血的捐贈,有意願的民眾,可電至(○三)八五六一八二五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洽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