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報導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看得見的超人氣
◎企畫、撰文/李委煌
慈濟志工發展趨勢


二○○三年四月二十五日(農曆三月二十四日),慈濟成立三十七周年紀
念日,也是邁入第三十八年的起點。在長久耕耘下,當今社會提起「慈濟
」,很多人會立即聯想到「志工」。

的確,志工是慈濟的主體,也是最大的人力資源。其中,經上人授證的「
慈濟委員」及「慈誠」是骨幹,全球有兩萬四千多人;而三萬名環保志工
以及社區志工,則是慈濟樹上繁茂清翠的枝葉。

《天下》雜誌二○○一年針對台灣民眾做了項「美感大調查」,在「台灣
最美的人」票選中,「證嚴法師」名列第一,第二名則是「慈濟人」。

「慈濟人」三字代表什麼?它給社會大眾表徵了什麼樣的形象?

一個人如一根柱,眾人齊靠則成一面牆;慈濟志工多,但它既不僅只著眼
於效率,也不怕人多手雜:十個人可成之事,百人共做亦是美事。

隨著志工群的不斷成長,許多微妙而有趣的發展,也愈是顯而易見──

像是景氣差,不少人面臨生計挑戰,志工人數不減反增;過去以家庭主婦
為主力,現今上班族志工、男性志工比例愈來愈高;原本慈濟志工幾乎是
委員、慈誠的專有名詞,近十年增加了環保志工,尤其在九二一地震之後
,社區志工更是成長快速……

慈濟志工像是「酵母」,在社會各個角落默默發酵與滋長;慈濟人的服務
身影,暖化了不少社區冷漠;而日益增加的志工參與,亦激發起更多人對
善的省思──做好事,其實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