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資篇】 
                       
                       
                      長年和原住民接觸、研究原住民議題,慈大人文社會學院院長許木柱對原 
                      住民的情感濃厚;來到花蓮專任後,和在慈大任教的妻子何縕琪,一同走 
                      入花蓮地區的中學校園,關懷原住民中輟生。 
                       
                       
                       
                      ☉許木柱 
                       
                      學歷/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人類學博士 
                      現職/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及人類發展學系主任 
                      經歷/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教授 
                       
                       
                      
                        
                            | 
                           | 
                          星期四的下午,許木柱和任教於教育研究 
                            所的妻子何縕琪,帶著慈大人類發展學系 
                            和教育學程的學生,來到距離學校不遠的 
                            吉安國中,對校內中輟生進行關懷和輔導 
                            。 
                             
                            「我們希望找出一些有潛力的孩子,給予 
                            課業上的加強輔導;若學業真的跟不上, | 
                         
                       
                      也給予技藝性的教學,至少不要讓他們停止學習。」許木柱說明他們已持 
                      續一年的關懷原住民中輟生計畫的意義:「透過一對一的交談,讓這些孩 
                      子不論是課業或生活上都有『楷模學習』的對象;而慈大學生將所學應用 
                      在實際的輔導上,也能增長其慈悲心及助人技巧。」 
                       
                      許木柱,著名人類學專家,擁有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長 
                      達二十多年獻身國家最高研究機構中央研究院,歷任民族研究所研究員及 
                      副所長職位。去年從中研院退休,許木柱履行對前校長李明亮的承諾,到 
                      慈濟大學為慈濟的慧命工程共同努力。 
                       
                      做出這個抉擇的主因,是他認同李校長的辦學理念,覺得慈濟是值得努力 
                      貢獻所長的地方;也了解證嚴上人對大學的期待,希望能培育出兼具人文 
                      涵養和慈悲胸懷的學子,特別是慈濟志工對社會所做的種種貢獻,讓他深 
                      感敬佩;再者東部又是他長年研究原住民的發韌處,他對此地有著一分濃 
                      郁的情感。 
                       
                      曾有人問許木柱夫婦,到花蓮任教,是否是想過悠閒的生活?事實不然, 
                      來到花蓮後,他們的生活反而更加忙碌…… 
                       
                       
                       
                      ◆原住民.醫學.人類學 
                       
                       
                      其實許木柱和慈濟大學的因緣,早在六年前就已結下。 
                      
                        
                            | 
                           | 
                          在原住民朋友的推薦下,時任慈大校長的 
                            李明亮兩次邀他到學校演講;第二次演講 
                            後的進一步深談,許木柱非常認同並敬佩 
                            李校長的教育理念,因此當李校長提出希 
                            望他來慈濟幫忙的請求後,他毫不猶豫就 
                            答應了。一年後,即以合聘教授身分來到 
                            慈大任教。 
                           | 
                         
                       
                      
                      民國八十八年,慈大設立原住民健康研究所,許木柱被委以重任,負責規 
                      畫原住民健康問題的科際整合研究,包括生物、醫療、文化、經濟等各領 
                      域,訂定了原住民傳統醫療體系的重建與探討、原住民生物類緣關係的確 
                      認,以及原住民健康狀況的全面了解等研究議題,以學術落實對原住民的 
                      關懷與照顧。一年後,許木柱為慈大籌設了人類學研究所。 
                       
                      民國九十一年元月,他向中研院申請退休,二月即來慈大專任教職。半年 
                      後,新上任的方菊雄校長請他接任人文社會學院院長並兼人類發展學系主 
                      任。即將任滿一年期間,許木柱除了用心推展院務之外,由其主導和規畫 
                      的人類學研究所和人類發展學系,在未來走向上也有了明確而清晰的輪廓 
                      。 
                       
                      傳統人類學分四個分支領域,即體質人類學、語言人類學、考古學及社會 
                      文化人類學等。慈大係以醫學院起家,佔有醫學領域的優勢,因此許木柱 
                      在系所的規畫上,特重醫學、生物學與人類學的結合。 
                       
                      「人類學屬基礎科學,若能與醫學、生命科學做結合,對發展『醫學人類 
                      學』和『生物人類學』將大有助益。」許木柱將慈大人類學系所帶往結合 
                      相關領域的研究,短短幾年就傳出佳績。 
                       
                      今年四月,慈大人類所研究生朱家琳在助理教授陳堯峰的指導下,以「台 
                      灣原住民Y染色體微衛星基因座之遺傳學研究」獲得國科會九十一年度碩 
                      士論文獎。此項研究主要是利用Y染色體微衛星基座的遺傳變異模式,探 
                      討台灣八個原住民族群的演化與親緣關係,及可能經歷的男性演化史。 
                       
                      擁有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博士學位的陳堯峰,堪稱全台唯一正科班出身 
                      的生物人類學專家,被許木柱網羅而至慈大任教。許木柱推崇地說,得助 
                      於分子生物學、族群遺傳學的進步,生物人類學可做很大的發揮,而陳堯 
                      峰正是這方面的專家。 
                       
                      許木柱表示,國內相關人類學研究所,多以考古學、民族學和文化人類學 
                      為主,慈大因有生命科學院和醫學院的師資及設備,是目前台灣唯一有足 
                      夠的設備與師資,可進行生物人類學研究的人類學研究所;朱家琳運用基 
                      因變異的模式,探討民族的演化,是論文受肯定的原因。 
                       
                       
                       
                      ◆台灣研究展現國際舞台 
                       
                       
                      「受到分子生物學的影響,現今人類學跟族群類緣或起源的相關問題,大 
                      多利用基因來進行研究,這比過去用訪談分析的方法更具科學性。」許木 
                      柱舉「原住民的起源」說明,這項議題在國際學術界爭論了二十多年,有 
                      一派語言學家及考古學家持著「台灣原鄉論」的觀點,認為全世界所有南 
                      島民族都來自台灣;但基因資料一出來,立刻對這個觀點造成極大的震撼 
                      。 
                      
                        
                            | 
                           | 
                          十年前,許木柱就結合生物醫學界的同仁 
                            進入原住民社區,以義診的回饋方式,採 
                            集了三千多位原住民的血液檢體,建檔成 
                            國家重要的資料庫,也提供給中研院、台 
                            大、馬偕醫院等五個實驗室進行研究,整 
                            個研究團隊已經有十篇以上的論文在國際 
                            期刊上發表。 
                           | 
                         
                       
                      
                      許木柱的研究團隊對於血液檢體的檢驗,早期是採血清學的方式;當研究 
                      移往慈大接續進行時,則用DNA方式做檢測。如今研究已近尾聲,他們 
                      的研究結果反駁南島族群起源於台灣的說法,而認為南島民族目前的分布 
                      是多元複向擴散的結果,主要的原鄉包括東南亞及大陸華南地區。 
                       
                      許木柱的主要專長為心理人類學。五年前,他在寫給李校長的一封短柬中 
                      ,答應於適當時機來慈濟幫忙,而且希望慈濟的原住民與人類學研究,在 
                      國際學術舞台上有一點聲音。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要求人文社會學院的 
                      老師最少每兩年能參加一次國際研討會。前年,他到加拿大參加一個國際 
                      研討會,報告有關阿美族和泰雅族喪偶婦女研究的初步結果。原本預期美 
                      加學者對此可能不會有興趣,沒想到竟吸引滿座的人,會後討論也很熱烈 
                      ,帶給他無比的信心。 
                       
                      對少數民族社會心理適應問題有長期而深入研究的許木柱,近期正從事「 
                      喪偶婦女」的研究。在台灣部分,比較泰雅族、阿美族和漢人婦女,在丈 
                      夫過世後的心靈感受與適應,包括對死亡的詮釋、適應方法、失落經驗、 
                      社會支持及再婚態度等;在美國方面,則有德州大學的教授針對德州的猶 
                      太人、黑人和墨西哥裔美國人等三個族群做比較。 
                       
                      「慈大要在國際學術舞台嶄露頭角,原住民研究絕對是有潛力的主題之一 
                      !」許木柱認為,慈大地處原住民眾多的東部,發展原住民相關研究最恰 
                      當,他所執行的一個大型研究計畫,即是希望整合慈大原住民的相關研究 
                      ,成為全台最好且最大的科際整合研究中心;這個研究計畫獲得國科會三 
                      年的研究補助。 
                       
                       
                       
                      ◆研究與關懷同步進行 
                       
                       
                      來慈大教書及做研究,是許木柱另一個學術生涯的開始,但他適應起來卻 
                      一點都不困難。 
                       
                      「我和東部的淵源很深,我的碩、博士論文分別是在台東長濱鄉及花蓮壽 
                      豐鄉完成的。」許木柱提及,大約民國六十年初,花東海岸公路很容易坍 
                      方,只要洪水一沖路就斷掉,蘇花公路也不好走,只有金馬號在行駛。他 
                      做碩士論文研究都是從台北搭車南下高雄,再轉車到台東長濱;後來做博 
                      士論文時路況已有改善,才直接從台北坐火車到花蓮。前後十二年來來回 
                      回之間,花東已經成為他的另一個故鄉。 
                      
                        
                            | 
                           | 
                          長年和原住民接觸、研究原住民議題,許 
                            木柱始終樂此不疲,也因此對原住民投入 
                            很深的情感。來到花蓮專任後,他和在慈 
                            大教育研究所擔任助理教授的妻子何縕琪 
                            有志一同,開始走入花蓮地區的中學校園 
                            ,關懷原住民中輟生。 
                             
                            許木柱指出,很多學生之所以學業中輟, | 
                         
                       
                      找出中輟生的家庭特性、確定個別性是家庭因素使然,因此他們嘗試向與 
                      專長等,然後設計方案,進行適性適所的教學。 
                       
                      去年,他們在秀林國中進行輔導,也試著帶入有關環保和國際賑災等人文 
                      主題,心得分享時,有位泰雅族學生說出她的願望是將來能當一位志工。 
                      這讓許木柱夫妻感到很安慰:「不管孩子的學業表現如何,至少在他們內 
                      心已種下服務人群的善種。」 
                       
                      接連兩學期的秀林國中輔導暫告一段落後,今年他們將關懷的腳步移往據 
                      說問題更嚴重的吉安國中。由於該校距離慈大不遠,何縕琪將人類發展學 
                      系和教育學程的學生引進,讓他們每人認養一個孩子進行關懷和輔導。 
                       
                      許木柱引述文化相對論的觀點表示,每個人在不同的環境長大,深受自然 
                      和社會環境影響,就會形成獨特的個體和文化;就文化生態學的觀點,文 
                      化的形成是適應環境所造成,既是如此,文化就無優劣之分,只有強弱之 
                      別。以此觀點為基礎,在處理人與人之間、文化與文化之間的衝突,作法 
                      就會比較圓融和相互尊重。 
                       
                      看待原住民中輟生問題也是一樣,許木柱認為,若能深入了解他們的生存 
                      環境、父母教養孩子的方式,就不難理解他們在課業學習上的表現了。 
                       
                       
                      ※ 
                       
                       
                      除了院所課務、中輟生的輔導外,許木柱和何縕琪在週末也分別支援原住 
                      民社工員週末學分班和教研所週末碩士班的課;此外,每週二晚上,許木 
                      柱還商請陳堯峰老師,一起到慈濟中學為高中部學生上「人類學導論」, 
                      他們只有一個心願:使學生早一點紮下社會科學的深厚基礎,並注入開闊 
                      的人文視野。未來,他希望結合更多慈大的師資,在慈濟中學開設人文社 
                      會科學資優班。 
                       
                      來到花蓮後,他們的生活更忙碌,卻忙得很充實,只因他們夫妻倆同志同 
                      道,懷有共同的理想和使命。花蓮,是他們相識相知的地方,也是他們懷 
                      抱理想、落地生根的心靈故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