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緊張得直冒汗到像親人般陪伴, 
                      服務重癱患者可真不是件容易事! 
                      利用週末午後, 
                      志工不僅學習到助人技巧,也體會到不同的人生際遇。 
                       
                       
                       
                      ◆阮真「雅沙西」吶! 
                       
                      喘息志工年紀最大的,要算是七十歲的慈濟委員蘇芳玉了。
                       
                      
                        
                            | 
                           | 
                          早在花蓮慈院開業時,蘇芳玉即在醫院擔任志工,當 
                            時她還得一邊上班,一邊照料長期臥床的婆婆,為她 
                            翻身、擦澡、更衣與餵食。所以她能充分體會照顧患 
                            者的辛勞,在同理心驅使下,因而挽起衣袖,為年紀 
                            比她小很多的患者按摩、推輪椅,甚至翻身、擦澡。 
                             
                            「我的個性就是喜歡去服務。但要先顧好自己,有健 
                            康的身體才能為別人服務。」說起話來氣韻飽滿,有 
                            著一副好嗓音的蘇芳玉笑著說:「人生七十又開始! 
                            別人常對我說:『妳功德無量!』我說:『我沒有功 
                            德,只有學習成長。』」 | 
                         
                       
                      
                      蘇芳玉曾為四個案家提供服務,僅有一位年紀比她大,其餘三位都比她年 
                      輕。負責看顧九十歲阿嬤的媳婦還帶著小孩,蘇芳玉服務時也順便幫媳婦 
                      帶孩子,好讓她外出辦辦事、透透氣;另三位服務對象男女都有,蘇芳玉 
                      一樣幫他們換尿袋、推輪椅、擦澡與按摩。 
                       
                      「我想有心最重要,替人服務就是要讓對方歡喜,我服務時都忘記自己的 
                      歲數了……」碰到不能講、也不太願意講話的患者,蘇芳玉說:「我就儘 
                      量跟他講話,問對方:『這樣按有沒有感覺比較好?』希望他的心情能夠 
                      改善。」 
                       
                      「我現在已經退休,時間彈性大,不限星期六或星期天,可以選患者最適 
                      合、最願意被服務的時間來。」稍一清閒,蘇芳玉也會秀出她拿手的點心 
                      「馬蹄糕」與人結緣,她用日語「雅沙西」(溫柔)來形容她當志工的心 
                      情──只要對方歡喜,自己就會更歡喜。 
                       
                       
                       
                      ◆全家總動員 
                       
                      「如果妳明年還有辦喘息志工培訓,我就加入!」一句採訪時的隨口承諾 
                      ,讓張旭宜不僅成為喘息志工的一員,更擔任小組召集人,連妻子、妹妹 
                      都加入喘息服務的行列。 
                       
                      張旭宜認為,喘息志工是三贏的服務──一般居家護理師往往半個月才會 
                      到案家去,可是喘息志工是每星期都去服務,對舒緩病患與家屬的身心發 
                      揮很大的作用;對護理師來說,喘息志工就像他們的耳目,可以隨時回報 
                      案家的狀況;對喘息志工本身而言,可以學習助人的技巧,也體會到不同 
                      的人生際遇。 
                       
                      每次服務時,除了固定成員外,偶爾也會有「隨緣」的同行者,張旭宜說 
                      :「像有一次,一位會指壓的朋友就幫患者按摩;而像會彈吉他唱歌、會 
                      耍布袋戲的朋友,也曾帶給服務對象很多驚奇。」 
                       
                      看待患者如同家人的張旭宜,常帶著稚齡兒子張逸一同前往案家,胞妹張 
                      鳳真與太太年秀玲也一起隨行。「我們每次去服務都覺得很開心。」 
                      
                        
                            | 
                           | 
                          起初,張旭宜坦承在患者家會感到不安, 
                            尤其雙方靜默時很尷尬,但現在即便全程 
                            安安靜靜也不會有任何不安,「那種貼心 
                            的感覺,就好像從陌生客人到家人的歸屬 
                            感。」後來,案家要移交給學生志工照顧 
                            ,張旭宜竟依依不捨。他說,原本以為照 
                            顧的關係是長長久久,突然被打斷,就如 
                            同自己的親人要讓別人照顧一樣。 | 
                         
                       
                      
                      服務時,張旭宜也常和家屬溝通照護的觀念,像一位邱阿公二度中風,醫 
                      師說要經常給他刺激,但照顧的阿嬤誤解刺激就是要讓阿公生氣。幸好小 
                      組成員透過討論,擬出積極作法,並告訴阿嬤「笑,也是一種刺激」,才 
                      改變了阿嬤的觀念。 
                       
                      追隨胞兄張旭宜進行喘息服務的張鳳真則說,星期六中午下班後去服務, 
                      原本又累又想睡,但在那種氛圍下不但不感到累,回來後竟身心舒暢,而 
                      且覺得很有意義呢! 
                       
                      剛開始服務時,張鳳真也曾呆立一旁,做復健時更怕不小心傷到患者,不 
                      過看到所照顧的邱阿公已過了復健黃金期,但在慈濟技術學院物理治療系 
                      施教諭老師與學生的協助下,竟然可以走路,讓她信心大增。她認為只要 
                      持續復健、適度照顧,癱瘓或半癱瘓的病人,身體某部位功能還是可以恢 
                      復的。 
                       
                       
                       
                      ◆真誠心最重要 
                       
                      強調自己是邊做邊學的吳惠晶,只要有志工服務就樂於參加,做遍各類型 
                      志工的她表示,喘息志工跟其他志工一樣,唯一不同的是:可以和病患長 
                      期接觸,即使結案,她有空還是會去看看患者,或打電話問候家屬。 
                       
                      「上人說:普天下沒有我不愛的人。這句話說來容易,試著去做時其實也 
                      不難,只要有真誠的心就夠了!」吳惠晶俏皮地說。 
                      
                        
                            | 
                           | 
                          
                      「剛開始服務時,最大的障礙是──什麼 
                            都不會,只能站在那邊看。」兩年前加入 
                            喘息志工的管惠玲也有同感。她說,慈院 
                            居家護理師林金蘭就拉著他們的手做,現 
                            在不論是抽痰或洗澡,都難不倒她了。 
                             
                            如何才能把患者當親人照顧?管惠玲認為 
                            「做就對了!」她說,與家屬聊聊天、幫 | 
                         
                       
                      家屬打氣,為患者洗澡、按摩,感覺都蠻好的,自己收穫更大。 
                       
                      家住台中,前年一個人到花蓮工作的詹志昌和管惠玲同組。他說當時是管 
                      惠玲邀他加入,星期六下班就直接到案家服務。 
                       
                      「剛開始插不上手當然會怪怪的,像換尿袋時,我還沒有辦法突破心理障 
                      礙,所以用兩根手指提著尿袋,而不是自在地用手拿,因為害怕而且覺得 
                      尿袋很髒,若是聞到異味也會不自在。」 
                       
                      如今,詹志昌已經沒有奇怪的感覺,他說:「看到管姊很自在地做這些事 
                      情,我就感到由衷佩服,而且想要效法,每到新案家她都打頭陣,是我們 
                      這組的靈魂人物。」 
                       
                      擔任喘息志工,詹志昌自覺沒能幫上什麼忙,只能在精神上加油打氣。「 
                      看到一些媽媽忙於照顧患者,小孩又在旁邊搗亂時,我們就主動關心小朋 
                      友,所以小朋友看到我們都會很開心,而且期待我們下次再去。」 
                       
                      「病人情緒不好的時候,家屬壓力也很大,服務時儘量要讓他們能夠稍微 
                      喘息。」潘曉妍說,他們用聊天的方式紓解病人和家屬的心情,也分享其 
                      他案家照護的情形來鼓勵他們;如果看到他們心情好、復健有進步,自己 
                      也覺得好高興。 
                       
                      到案家服務當成是週末好去處的潘曉妍表示,參加喘息志工能夠將自己的 
                      時間做最有意義的運用;而抱著輕鬆愉快心情去服務的廖惠真則說,擔任 
                      喘息志工後,覺得雜念與欲望漸漸降低,因為和臥床的病人比起來,身體 
                      健康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不再是門外漢 
                       
                      服務於花蓮港務局的郭素玲,兩年前並不知道什麼是「喘息志工」,但收 
                      到徵求志工的訊息後,她一口就答應了下來。 
                      
                        
                            | 
                           | 
                          那段期間,郭素玲就讀成功大學的二女兒發生車禍, 
                            她在醫院足足看護了一個月。女兒醫療時移位不易, 
                            讓她體會到,照顧長期臥床病人的家屬,可能更需要 
                            別人的幫忙。 
                             
                            「我在醫療看護方面是門外漢,幸好有兩天培訓的密 
                            集訓練,其他知識就在實際經驗中摸索。」郭素玲表 
                            示,剛開始服務時常讓她緊張得直冒汗,患者的家屬 
                            會在旁邊看他們做,「像為患者按摩腳時,怕拿捏不 
                            好力道輕重,反而加重患者的病情,若是腳太硬的就 
                            不敢按摩;後來知道這樣是不對的,才開始學會動患 | 
                         
                       
                      者的手腳試試看。」 
                       
                      感情就在互動中培養,郭素玲和所照顧的一位阿嬤,如今成為忘年之交, 
                      雖然已經往生,「從這位阿嬤身上我學到很多,她對人總是笑瞇瞇的,沒 
                      有因為自身處境而自艾自憐,桃芝颱風來襲時我沒有去服務,她反而打電 
                      話來關心我們。」 
                       
                      郭素玲的心得,似乎也是所有喘息志工的體會,她說:「平常我們覺得隨 
                      手可得、擁有的東西,有一些人恐怕這輩子也沒辦法得到,因為他們連轉 
                      個身都需要人幫助。」 
                       
                      郭素玲說:「高齡的父母身體都很健康,尤其把我生得這麼勇壯,讓我有 
                      體力去服務別人,也讓我體會到『施比受更有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