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化社會來臨,
每個家庭都可能面臨家中成員的看護問題,
對此,家人不應逃避,
要緊密織成親情網,
相互打氣度過難關。
 |
|
坐在輪椅上的張媽媽,在女兒的家躺了六
、七年,從沒有想過有一天還能坐起來,
跟病友分享她的人生感觸;經營大理石生
意、又要看顧中風失語的婆婆,郭女士雙
肩挑著重重擔子;六十五歲退休後的李先
生,全職在家照顧八十多歲患糖尿病、行
動遲緩的母親……
|
長夜與白日交替,為了紓解家庭照顧者生理及心理上的壓力,花蓮慈院居
家護理師林金蘭結合喘息志工,舉辦了「居家照顧者聯誼會」,希望以團
體支持的力量,一起為患者與照顧者的身心復健打氣;圍起一個大圓圈,
成員用眼淚、感激分享彼此的心情。
◆凝聚家人向心力
臥床與行動不便、起居困難的患者,起因不論是中風、糖尿病、跌跤、車
禍、病變或年老等,他們共同的特點是:需要他人看護。照料這類慢性患
者不是三、五星期,可能是三、五年,甚至長達八年、十年。他們不像嬰
幼兒的照顧,看得見希望與喜悅,反而隨著時日,逐漸感受到生命正在消
退,康復之路似乎愈來愈遙不可及。
 |
|
慈院前心理輔導師蔣素娥指出,老年化社會來臨,每
個家庭都可能面臨家中成員的看護問題,面對此一問
題,家人不應選擇逃避,反而要緊密織成親情網,相
互打氣度過難關。
家有長期需看顧的患者時,要有人凝聚成員向心力,
有錢出錢、有時間出時間,做好看護的規畫,協商由
誰擔起主要照顧責任,其他成員則要肯定、體貼照顧
者的付出,同時也需安排替手,讓照護患者成為家庭
的團隊工作。
|
一般來說,傳統家庭照顧者往往落在女性身上,若不喜歡這個角色或不甘
願擔任此工作,又說不出口、擺脫不掉,累積後會將情緒轉移到被照顧者
身上,或投射到子女身上,最後則磨出身心方面的疾病。
 |
|
「所以要先為自己定位,衡量能夠付出的
限度。」蔣素娥認為照顧者要先了解自己
的情緒,再試著接納,然後將情緒表達出
來並且轉換。「照顧家人也要照顧自己,
才不會病人還沒倒,自己卻先倒了。」
長期照顧者也需要有可以談心與體諒處境
的朋友,更要懂得安排運動休閒,讓自己 |
能適時紓解壓力。認知上,則不能有「沒有我,病患會很糟糕」的觀念,
以避免讓自己操勞過度。
照顧工作要儘量化繁為簡,例如靠簡易方便的輔助器材──復健床、電動
輪椅、如廁器等,協助患者自理生活,並規畫安全簡便、省力易操作的環
境,以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看護的責任,也不只是服務被照顧者吃飯、睡覺與清潔,而要不時地與他
聊天、觸摸,讓患者感受到溫暖與關懷。蔣素娥以照顧自己的媽媽為例,
幫媽媽餵食時,她都會跟媽媽說這是什麼菜、那是什麼口味,「貼心,會
讓患者感到有尊嚴,自己也覺得快樂。」
◆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在生理復健方面,參與喘息志工居家復健指導的花蓮慈院物理治療師林啟
文認為,「每一個病人都有進步的空間,但要看每位患者的狀況而定,依
照病症程度與體能來設定復健目標。」
 |
|
慈濟技術學院物理治療系老師施教諭也指
出,有些家屬協助患者復健後,短期沒辦
法看到成果,往往會產生挫折,「我就將
自己看過的病例跟家屬分享,當然每個人
的病況不盡相同,也不能概括性去比較。
」
「復健可以減輕照顧者的負擔,我們樂意 |
看到的是,患者最終能回歸到正常家庭與社會生活中。」林啟文說,若要
患者恢復到原來十成的動作與功能是不太可能的,尤其功能障礙會隨著患
者年齡的增加而退化,復健也要看病人有沒有能力,一般來說,像植物人
以做好護理清潔工作為重。
在實際的案例上,施教諭看到有些患者因為乏人照顧而中斷復健,一旦活
動量減少,連帶就會造成功能退化。另一種情況是家屬的矛盾情結,患者
雖然有進步,但也有相對危險,例如患者活動能力不穩,雖然可以站起來
走路,卻會經常跌倒,有些照顧者為了安全理由,往往限制患者活動,使
其情況愈來愈糟。
林啟文說,國外的作法是復健走入社區,讓患者能夠就近復健,尤其離家
近的社區復健中心,可以免除患者交通奔波接送之苦,成為醫院與患者家
庭的聯繫站。目前國內還沒有辦法達到這個目標,但喘息志工替代社區復
健中心的功能不可忽視,不僅可以提升患者的居家生活品質,也減輕了照
顧者的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