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捨得清淨無煩惱 | 
                   
                  
                     | 
                   
                  
                    ◎釋德  | 
                   
                  
                     | 
                   
                  
                    ◆六月十三日《五月十四(五)》 
                       
                       
                      【靜思小語】 
                       
                      沒有「我能救人」、「有人要讓我救」、「我救了多少人、 
                      付出多少東西」的執著,才能清淨無煩惱。 
                       
                       
                       
                      大喜無憂 
                       
                      「造福人群,要有無私的心且永不後悔;為眾生拔除苦難,勞心勞力且沒 
                      有埋怨;在人間付出,時時歡喜且甘願。」晨語時間上人開示,付出「慈 
                      、悲、喜」這三心的同時,能無悔、無怨、無憂,就不會因執著而產生煩 
                      惱。 
                       
                      如何做到「大喜無憂」?在慈濟世界比比皆是,上人舉實例說明。「有一 
                      位在碼頭做綑工的古先生,從小就給人當養子,沒念書、不識字,大半生 
                      都是從事基層勞力的工作;和妻子兩人在碼頭幫人扛貨,論件計酬,儘管 
                      工作辛苦收入微薄,夫妻倆仍然腳踏實地,合心協力為家庭而努力。」 
                       
                      「如今,兒女都成家立業了,他沒有在家享清福,反而投入慈濟,訪貧、 
                      出任勤務,也做環保。但他覺得光是出力還不夠,因此又發願:要做榮董 
                      !於是繼續打拚工作賺錢,他開心地說:『奇怪!自從發了願,工作特別 
                      多,我已經完成一個榮譽董事了,現在又完成第二個了。』」 
                       
                      「這樣的人生就是『大喜無憂』啊!從兒時到現在,他都是靠著自己的努 
                      力去付出,雖然物質生活不曾富裕,但他內心卻沒有一個苦字,可以說是 
                      富在心靈、富在一家人的那分親情。所以,若能善用人身、隨遇而安,人 
                      生就不會有苦,心靈也會很歡喜。」 
                       
                      上人藉此勉勵大眾,若能量力付出,人人都可以過著無憂無慮、天天歡喜 
                      的生活。 
                       
                       
                       
                      大捨無求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中,最重要的就是『捨』。『捨』講究的 
                      是心,不僅甘願為眾生付出,而且心無罣礙──沒有『我能救人』、『有 
                      人要讓我救』、『我救了多少人、付出多少東西』的執著。」 
                       
                      上人舉印尼台商為例,知道慈濟在當地的救濟工作後,歡喜地投入,漸漸 
                      匯聚力量幫助印尼貧民、為水患災民蓋大愛屋,最近更投入五萬噸大米發 
                      放的工作。 
                       
                      「他們不但富有物質,更富有愛,且能歡喜付出而無所求;能捨而無罣礙 
                      ,自然就遠離煩惱了。」上人強調:「人到無求品自高,付出無所求,心 
                      念清淨無煩惱,就能離開凡夫地,慢慢趨近聖人的境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