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歷千古而不變 |
|
◎釋德 |
|
◆十月二十七日《十月初三(一)》
【靜思小語】
所謂「傳承」──傳遞的人要正確,承接的人也不能失真;
傳與接之間若「差毫釐」,就可能「失千里」。
差毫釐、失千里
歷史,可留存言行風範;歷史,能作為後世殷鑑。然,歷史若要足以承上
啟下豐富可貴的人文精神,史料的完整與正確,實乃關鍵角色。
「為時代作見證,為慈濟寫歷史」,是上人賦予慈濟文化工作人員的使命
,在離開台南會所前夕,上人愷切叮囑當地志工正確傳承慈濟歷史與人文
的重要性。
上人表示,慈濟人慧命之根源同出一處,此即「菩提林立同根生」。然則
,這「根」在何處?法脈之源為何?必須用心探尋並融會貫通;得其法髓
之後,也要常溫故知新,才能正確地傳遞於人。
「諸位都是慈濟大家庭的第一代,在此大時代中付出愛心和力量,合心創
建慈濟志業,因此人人都是歷史人物。要深心汲取法髓,為人群努力付出
,將足跡履痕如實地留下;若能如此,雖然生命都將隨歲月而消逝,但精
神卻能歷千古而永存。」
上人強調,每個人的生命雖然有期限,色身無法常在,但慧命卻可以無涯
無窮盡。慈濟人一邊在人間付出、寫歷史,一邊也須好好吸收與傳承慈濟
史。「所謂『傳承』──傳遞的人要正確,承接的人也不能失真,否則在
傳與接之間有一點偏差,可就差毫釐、失千里。」
「我們常聽說誦經、讀經,這『經』字,有著『歷千古而不變』的意義在
。真理的義涵,也就是『永恆不變的道理』。」上人表示,慈濟史要能歷
千古而源源不斷傳於後世,文獻史料必不能失真。
「歷史的大綱和數字必定要很清楚,不能有所誤差。這就如同一個人的骨
骼,長短比例不能差錯;骨架正確建構好了,身上的肌肉則可以各自生長
。意即精神綱領要切實把握,至於添加的心得內容,則可因人而異各自去
發揮。」
上人表示,慈濟法門強調在生活中力行佛法。以「大慈無悔」來說,既選
擇走入慈濟,發願要使人幸福快樂,則不論遇到何等困難,都應無悔地堅
持道心;「大悲無怨」,發心去救拔多苦的眾生,必須具足願力,否則若
欲度眾生,反被不知感恩的眾生氣惱,一旦心中有怨,如何能再持續下去
;「大喜無憂」,要能無憂無慮並不簡單,唯有善用智慧打開心胸面對境
界,才能免於煩惱纏心;「大捨無求」,一切都要勇於捨,不能吝惜而獨
自佔有。
上人表示,若能把握「大慈無悔、大悲無怨、大喜無憂、大捨無求」的精
神,將之活用在日常生活中,這就是緊抓住骨骼綱領;每個人都有其各自
的經歷和心得,說出來與人分享的內容,此即人言人殊的身上肉。
「總之,慈濟路長,慈濟史不能不知,慈濟的精神要精準把握!」上人再
三叮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