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心如大海,付出無量 | 
                   
                  
                     | 
                   
                  
                    ◎釋德  | 
                   
                  
                     | 
                   
                  
                    ◆十月十八日《九月二十三(六)》 
                       
                       
                      【靜思小語】 
                       
                      發心做,就有福;發願做,就有力。 
                       
                       
                       
                      疏浚心中的紅溪河 
                       
                      「如何匡正社會風氣,使做善事的好人更多?三十多年來,慈濟雖致力於 
                      呼籲大眾行善以形成清流,但這股清流至今仍如涓涓細流,與波濤洶湧的 
                      濁浪相較,不啻有如天淵之別。儘管如此,仍少不了你我一滴清水;只要 
                      能匯聚點滴清水,就能造就一泓廣漠無邊的盛大清流。」 
                       
                      清晨,王令一等七位企業家來台北分會與上人座談,上人勉眾付出心力和 
                      智慧,合心與人為善,嘉惠芸芸眾生;這一股善氣、福氣,即是福業、福 
                      緣,能使居地吉祥。 
                       
                      上人表示,慈濟是修行道場,但盼人人皆能入慈濟門,於此成長慧命。「 
                      希望你們以『無量』之心來行布施,不因捐款多寡而沾沾自得;若有這種 
                      心態,就是『有量』。無所求地付出,此即發大心、立大願,所得之福慧 
                      也就無量了。」 
                       
                      「道理做出來,才是『道理』,否則只是『理想』罷了。」上人強調,人 
                      能弘道、非道弘人,期待能本著「信己無私,信人有愛」的心態,以無所 
                      求之心付出,齊心戮力為民眾造福,「能縮小自己、放大別人,對於真理 
                      自然有更深的領悟,否則就只是在口頭上論說而已。」 
                       
                      上人繼之與幾位企業家夫人說到,面對舉世洶湧的濁流,小小清流如何能 
                      擋?必得再努力於淨化人心。 
                       
                      「所說的『濁』,亦存在自己心中。人們往往只看到外面的紅溪河(編按 
                      :KaliAngke ,位於印尼雅加達,河面堆滿垃圾,河水污黑,令人掩鼻。 
                      印尼慈濟人與當地政府正進行整治計畫),卻不知人人心中都有一條紅溪 
                      河──這河沉積厚重的污泥,又髒又臭,該如何來疏浚、整頓?」上人感 
                      嘆許多人只貪圖個人物欲,不知生命價值何在。 
                       
                      「既有福緣投入慈濟,就得下決心跳脫自私的心態,不因貪欲而迷失清淨 
                      本性。」上人說,人身常流不淨物,何苦為這身臭皮囊造作惡業?慈濟是 
                      菩薩訓練場,若能投入此大環境來止惡修善,自然有所體悟,而能找出心 
                      中積聚污垢的紅溪河,善加整頓。 
                       
                       
                       
                      要甘願、要歡喜 
                       
                      座中有人問:「有位友人很樂意助人,但認為看多了悲苦的景象,會有憂 
                      鬱傾向。」 
                       
                      上人回答:「看到悲苦的人生,應感恩對方以身示現,警惕我們要多造福 
                      。若看到了,不肯付出,只是覺得衝擊很大,心一直停滯在『悲慘』的情 
                      境中,情緒找不到出口,才會有憂鬱傾向。」 
                       
                      面對悲慘景象,「戒慎但不恐懼」才是正確的心態。上人表示,「幫助人 
                      是盡自己人生的本分,要積極付出,藉事鍊心。想太多、想得太複雜,鑽 
                      入思想與情緒的死胡同,就難免要恐懼不安了。」 
                       
                      「就佛教的因果觀,前生結了何種因緣,今生就會有怎樣的業;業果既已 
                      注定,今生又能作何努力呢?」 
                       
                      上人回答,歡喜接受是針對過去、甘願付出是為了未來。前生造作惡業, 
                      今生承受果報,若感到痛苦而不歡喜接受,今生就會再造惡業,則惡因惡 
                      果循環不已;反之,如能歡喜接受,惡報受盡也就了了。 
                       
                      上人勉勵大家,一個人的力量再大,也不若很多人的力量結合起來;懂得 
                      縮小自己,與人廣結善緣,合眾人之力才會有所成就,切莫存著「唯有自 
                      己才能做得成」的傲慢心態。 
                       
                      「在慈濟道場,分秒不空過;我只能不斷向前邁步,沒有時間老是回頭來 
                      看大家有否跟上。希望大家不要當『草莓族』──總是要人安撫、呵護, 
                      應提起無畏於被磨的意志,勇於承擔多多付出,就能發自內心有所體悟。 
                      否則,若只是知曉道理、懂得道理,就像是被困在籠中的白老鼠,再如何 
                      忙碌打轉,也只是原地踏步而已。」 
                       
                       
                       
                      感恩的人生最幸福 
                       
                      古德云:「佛旨幽微,儼如雲掛山頭,行到山頭雲又遠;禪機浩蕩,恰似 
                      月浮水面,撥開水面月還沉。」 
                       
                      混亂的觀念、複雜的思維,往往蒙蔽清明的智慧;只要反觀自照,用單純 
                      、清淨、善良的心去待人應物,則道就在日用間,不假遠求。 
                       
                      返回關渡慈濟園區,民眾絡繹來見上人。 
                       
                      一位慈誠志工帶著兒媳來。據云媳婦患不孕症,卻非常渴望有個孩子,甚 
                      至為此遠去尼泊爾山上打坐,豈料如今常有幻聽幻影…… 
                       
                      上人一方面教這媳婦要就醫以穩定心思,再則勸慰她不要被虛幻不實的現 
                      象所迷。「回歸現實生活,認真於當下的人事,不要空想、雜想渺不可知 
                      的過去或未來。就如肚子餓了,要吃飯才會飽,若不吃飯,只是一直說『 
                      空、空、空』,這不僅脫離現實、無法飽腹,也是雜思妄想。」 
                       
                      入夜後的榮董聯誼會,前來參與的民眾計有三千多人,佛堂滿滿是人,連 
                      餐廳也供作第二現場。上人以「感恩」作為開宗明義。 
                       
                      「有感恩心的人容易滿足,滿足的人生最幸福。能幫助別人的人,就是最 
                      富有的人。」上人表示,幫助人不一定要出錢;能扶人走路,這也表示自 
                      己是富有力量的人──因為氣力比人大,走路比人穩健,才能攙扶著對方 
                      走路。 
                       
                      「若人人心中都有一念感恩心,日子就會很好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就 
                      會更亮麗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