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醫師觀點》 
                      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簡守信 |  
                   
                  
                     | 
                   
                  
                    | ◎葉文鶯 | 
                   
                  
                     | 
                   
                  
                    【吃出優雅衛生】 
                       
                      共享飲食歡愉的同時,注重用餐禮儀、使用公筷母匙, 
                      讓心靈與味覺一起提升。 
                       
                       
                       
                       
                      ■食物送進口的衛生管制 
                       
                      在大愛電視台主持「大愛醫生館」常態節目,簡守信也經常呼籲民眾注意 
                      飲食衛生。像去年SARS防疫期間,他在節目中讓民眾比較顯微鏡下洗 
                      手前、後所沾染的細菌數量,呼籲大家一定要勤洗手。 
                       
                      「手指與外界接觸易藏污垢,必須經常洗手保持清潔。」簡守信指出,老 
                      師在學校教導小學生「飯前洗手」,但是台灣的父母卻很少人養成習慣, 
                      以致小朋友回到家中無法貫徹。 
                       
                      此外,他也提醒民眾減少使用免洗筷。筷子製造過程以二氧化硫漂白,若 
                      將二氧化硫泡在生理食鹽水中,會變成硫酸,食具沾染有害化學物質容易 
                      產生過敏;大量製造後的運輸、保存也可能受污染! 
                       
                      簡守信更津津樂道大林慈院啟業至今,員工人人自備環保碗筷到餐廳吃飯 
                      ,住院病人在醫院訂餐,院方也會發送一雙筷子和湯匙,讓病人出院時可 
                      以帶回家。實施三年多來,非但節省數百萬雙免洗筷的浪費,更帶動環保 
                      觀念,獲得不少回響。 
                       
                      南非慈濟志工關懷當地原住民,並教導孩童使用筷子吃飯;簡守信對此表 
                      示肯定。他指出,南非天氣炎熱、食物容易腐敗,用水也不方便,既然知 
                      道傳染病的來源,除非能在飯前洗淨雙手,否則從用手抓取食物到使用筷 
                      子或刀叉吃飯,都算是「進步」! 
                       
                      從個人餐具到與人同桌吃飯,「公筷母匙」是個良好的衛生觀念,但在國 
                      內還有待推廣。 
                       
                      一般只聽說飯桌上的「相濡以沫」容易傳染肝炎,簡守信說,引起腸胃道 
                      潰瘍的「幽門螺旋桿菌」也藉此途徑傳染,病人口腔內含有幽門螺旋桿菌 
                      ,當他的筷子沾了口水夾菜,其他人也容易吃進細菌。因此,簡守信強調 
                      若是大家庭,特別是有老人、小孩同桌吃飯,一定要推廣公筷母匙。 
                       
                       
                       
                      ■飲食陷阱──「XX元,吃到飽」 
                       
                      上人大力提倡「心素食儀」,工作忙碌的簡守信檢視在飯桌上的自己,每 
                      天早上六點多到醫院上班、晚上九點多下班,早、午餐大多在醫院員工餐 
                      廳打飯,只有晚上才回家享用太太準備的晚餐,「至少讓她感受我的存在 
                      嘛!」他笑說。 
                       
                      由於飲食清淡、不講究美味,簡守信在家吃飯,太太並不需要特別忙碌。 
                      吃飯時,簡守信端坐桌前、專心吃飯,他的好習慣是不邊吃飯邊看電腦、 
                      電視或報紙,而且儘量不交談。 
                       
                      「吃飯時血液集中在胃,單純吃飯最好。與家人聊天不一定要在飯桌上, 
                      利用飯後茶餘時間更好。」簡守信還說,中國人喜歡到餐廳或酒店吃飯、 
                      談生意,但人的胃像個量杯,食量固定,到這些地方吃飯其實是先喝酒, 
                      把胃灌滿了,再塞入五花八門的食物,增加消化器官的負擔,同時還得費 
                      腦筋談事情,吃飯就變複雜了! 
                       
                      身為外科醫師,簡守信唯一無法專注、從容吃飯的時間,大概是當他進行 
                      長時間手術時。用餐時間緊縮,打開便當一口接一口扒完飯菜後繼續上刀 
                      ,那頓飯是為了解決飢餓。長此以往,簡守信自認為「細嚼慢嚥」這一項 
                      好習慣還有待培養。 
                       
                      吃得慢有助於消化,同時對於「吃進什麼?」「吃了多少?」較能保持覺 
                      知,不會貪多。在琳瑯滿目的餐館招牌中,大多數人都曾中了「XX元, 
                      吃到飽」的飲食陷阱,危害健康。簡守信說,人一旦飽食便攝取過量的脂 
                      肪、蛋白質,增加身體負擔,還不如吃「七分飽」來得恰恰好。 
                       
                      「以前的人貧窮,填飽肚子不容易,逢人問候『吃飽未?』」簡守信說, 
                      如今生活環境改善,問人家「吃飽未?」已經不合時宜,若是你遇見他, 
                      他會笑問:「用餐了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