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擁有,不是理所當然 | 
                   
                  
                     | 
                   
                  
                    ◎釋德  | 
                   
                  
                     | 
                   
                  
                    ◆七月十四日《農五月•二十七》 
                       
                       
                      【靜思小語】 
                       
                      自愛是報恩,付出是感恩; 
                      懂得知恩、報恩,才是真正有福的人生。 
                       
                       
                       
                      度化人群的「社區教授」 
                       
                      「慈濟大專青年心靈成長營」於靜思堂舉辦圓緣典禮,一百五十二位慈青 
                      端坐如儀。上人憶述慈濟三十九年來志業發展足跡,期盼學子們了解創始 
                      初期的坎坷路,更要知福、惜福、再造福。 
                       
                      「早年台灣社會,生活窮困者眾,很多家庭都曾領取『美援』物資。走過 
                      那個年代,見及許多苦難人生,不忍也不捨,遂立志開展慈善志業。」 
                       
                      十餘年間,一心一志投入濟貧,從而察知,貧常因病而起;家庭若陷於窮 
                      困,孩子便失去就學的機會。於是救貧同時醫病,啟建慈濟醫院。四大志 
                      業發展迄今已逐趨完臻,如教育志業完全化,然而教育並不侷限於學校傳 
                      授知識。 
                       
                      「你們的慈誠爸爸、懿德媽媽們,每一位都是社會、社區中的老師與教授 
                      。」上人認為,他們以身作則,示現種種人生際遇,其中有曾步入歧途者 
                      ,在慈濟清流洗禮後,轉而為社會、人群付出。 
                       
                      「他們分享豐富的經驗,導引他人顛倒的人生步向正軌,此即是『度化』 
                      ;更進一步引領他人付出,正是實踐了社會教育。數十年來,因有這群志 
                      工一步一腳印跟隨我同行,慈濟的精神、人文才能遍於全球。」 
                       
                       
                       
                      訓練本能,培養良能 
                       
                      「在人生舞台上,一個人所扮演的角色可謂變化多端,難以逆料;倘若在 
                      成長階段沒有訓練好基本生活功能、進一步培養良能,未來若遇及生命驟 
                      然轉折時,本能與良能失調,將會十分辛苦。」 
                       
                      上人舉日前在台灣舉辦的「全美兒童暨青少年人文營」為例,多位學員在 
                      家倍受呵護,甚至十幾歲了還拙於洗碗等基本生活能力;因此,營隊課程 
                      加強他們摺衣、疊被等良好生活習慣。 
                       
                      除了生活能力的培養,上人還強調要啟發孩子懂得知恩、知福。「莫視父 
                      母辛勞付出為理所當然,應體念養育之恩,將來造福人群以回報。這是做 
                      人最根本的道理。」 
                       
                      「感恩上人,把我從紅溪河救到漂亮乾淨的地方,還給我們一間大房子。 
                      感恩慈濟人教導我們養成良好品德,上人的靜思語讓我反省過錯。」印尼 
                      雅加達大愛一村的慈濟小學,第一屆五十一位畢業生六月下旬參與慈濟為 
                      他們舉辦的成長營,一位學童在心得分享時這樣說。 
                       
                      上人說,孩子口中的「大房子」,其實約只十一坪大小,卻讓他們珍惜與 
                      感恩。「屋寬不如心寬,印尼的孩子無煩惱且心性單純,就像一株新芽, 
                      若能悉心培育、用愛灌溉,一定能長成堅固的大樹。」 
                       
                      墨西哥瑪瑞塔慈濟小學也在六月底舉辦畢業典禮,歡送七十三位畢業生。 
                      這是美國與墨西哥邊境、瑪瑞塔山區的第一所學校,由慈濟援建;近八年 
                      來讓當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學童能夠接受教育。 
                       
                      教育是改變貧窮的希望,海外慈濟人用真誠的愛去付出,當地居民亦相當 
                      珍惜,因此學生與家長很重視畢業典禮,包括在校生皆盛裝以赴,志工也 
                      蒞臨觀禮,慶賀又一批學子開啟了亮麗的人生,邁向另一個學習的里程。 
                       
                      相較於原本臨紅溪河而居的印尼孩童,或是生活在缺水無電瑪瑞塔山區的 
                      墨西哥孩子們,上人表示,多數台灣孩子生活無虞,實乃有福之人;因此 
                      慈勉慈青們要知足,除了回報父母養育的恩情,亦要感恩社會各行各業提 
                      供豐饒物資,珍惜一粒米、一線紗之得來不易。 
                       
                      「自愛是報恩,舉止行為莫令父母傷心;行有餘力,則付出己力回饋眾生 
                      恩。懂得知恩、報恩,才是真正有福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