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正信的七月 | 
                   
                  
                     | 
                   
                  
                    ◎釋德  | 
                   
                  
                     | 
                   
                  
                    ◆八月三十日《農七•十五》 
                       
                       
                      【靜思小語】 
                       
                      時時懷抱感恩心,天天都是吉祥日; 
                      讓父母放心、安心,天天都是孝親日。 
                       
                       
                       
                      「普度」的真義 
                       
                      今逢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國民間習俗以農曆七月稱為「鬼月」,而「中元 
                      普度」則是鬼月祭祀活動的最高潮;這一天,家家戶戶祭拜祖先,並以豐 
                      富的祭品祭拜孤魂野鬼。 
                       
                      但就佛教而言,七月是吉祥月、孝親月、感恩月,而七月十五日更是佛陀 
                      的歡喜日;「救度眾生出離苦難」是佛教中所謂「普度」的真義。早會之 
                      後,上人續對精舍常住眾解說「普度」之真義。 
                       
                      佛陀時代的印度,人們多赤足行走;每逢夏日雨季,常有蟲蟻存於草叢之 
                      間,出家人外出托缽,行經曠野難免傷生或遭叮咬,佛陀遂制「結夏安居 
                      」──規定夏季三個月內(農曆四月十五日結夏,至七月十五日解夏), 
                      僧眾須安住一處,專注聽法與思考。一方面能安心學道,一方面也讓在家 
                      居士有機會供養修行者,植福增慧。 
                       
                      這段期間,僧眾們因為用心修行,充分體會佛陀的教理,所以證道者很多 
                      ;佛陀非常歡喜,故七月有「歡喜月」之稱。也因七月成就很多修行者的 
                      道行,所以亦是圓滿道行的「吉祥月」。 
                       
                      而七月亦是「孝親月」。在佛教中有目犍連尊者救母的典故── 
                       
                      有一年結夏安居期,目犍連尊者思念母親,見母親在餓鬼道受盡磨難,遂 
                      請示佛陀如何能令其母脫苦得樂?佛陀教其於解夏之日,供養每位心清淨 
                      且啟發覺性的僧眾;集眾人祝福之力,可令其母得到救拔。 
                       
                      後來延續目犍連尊者為救母親而供僧,民間遂演變成七月十五日中元普度 
                      好兄弟、拜門口的世俗化活動。 
                       
                       
                       
                      度苦達樂 
                       
                      上人表示,佛教傳至中土,在地理空間及生活型態上已與印度有異;今之 
                      出家僧眾,安定於道場修行,已無須出外托缽,可說是日日皆為夏居日, 
                      故日日都得以修心,攝受自性。 
                       
                      「佛教所謂『普度』,乃度眾至彼岸之意──即從『苦』的此岸度至『樂 
                      』的彼岸,自『危』地度至『安』地。若能拔苦予樂,將愛心普遍施予大 
                      地一切眾生,就是『普度』的真義;慈濟所做,正是如法而行。」 
                       
                      若人人能體悟佛陀的教理,就能懷抱感恩心,時時得自在;上人因此期許 
                      弟子要將心念顧好,「修心要像鋪設連鎖磚一樣,一塊接著一塊向前,將 
                      崎嶇不平的路鋪成一條平坦大道,同時能吸收雨水、保護大地。」 
                       
                      上人勉眾珍惜入慈濟門修行的機緣,雖然要承擔的事很多,但希望大家在 
                      流汗忙碌之時,讓汗水流得有意義。「心要向道、向法、向理,更重要的 
                      是要向情──要能覺有情。若人人能愛護道心、愛法,我就不會為大家擔 
                      心了!」 
                       
                      在團體中,有人會表現得事不關己,有人則是堅持己見,或者把責任推給 
                      別人、相互指責。上人表示,這就是道心沒有照顧好,只是一直要去管別 
                      人,修行的路會很難走。 
                       
                      「『合心』看不到,『協力』展現在成果上;要將看得到的『和氣』與感 
                      受得到的『互愛』表達出來。」上人藹言,只要能服膺佛陀的教育,用心 
                      付出,人人的自性佛會天天歡喜,如此就能日日吉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