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找回失落的倫理 | 
                   
                  
                     | 
                   
                  
                    ◎釋德  | 
                   
                  
                     | 
                   
                  
                    ◆十月十六日《農九月•初三》 
                       
                       
                      【靜思小語】 
                       
                      謾罵,造成社會紛擾;感恩,化解暴戾對立。 
                       
                       
                       
                      真正的「自由」 
                       
                      「當今社會大眾重視『自由』──權利的自由、欲望的自由。然而,心靈 
                      的自由才是最重要的。若將自由用於追求權利、欲望,心靈就會受纏縛而 
                      不得自由。」受邀在慈大「二十一世紀品格教育的實踐與反省」學術研討 
                      會中演講的鄭石岩教授,與上人晤談時有感而發。 
                       
                      上人對此深表認同,表示社會上許多人大談自由,這些「口號式的自由」 
                      ,如萬馬奔騰漫天揚塵;或以個人自由為名,實則心靈偏向、擾亂社會… 
                      …諸多問題令人擔心。 
                       
                      「現今台灣最令人憂慮的,莫過於人云亦云、是非不分,乃至於彼此謾罵 
                      的風氣熾盛。」上人嘆言,許多人視罵人為個人言語的自由,形成惡性循 
                      環。「謾罵,使人眼中只有缺點,而無法欣賞他人長處。」 
                       
                      鄭教授附言,浸潤於此風氣之下,年輕學子也學會一味指責他人;他以心 
                      理學觀點提出看法:「一個人若遇困難或不滿意時只會指責別人,精神與 
                      心理會漸趨異常。但人也不能一味自責,否則將因壓力太大引致精神官能 
                      症。」 
                       
                       
                       
                      愛幼的同時,也要敬老 
                       
                      鄭教授又提及,社會大眾對於父母如何教孩子、營造良好親子關係廣為探 
                      討;卻鮮少深入討論子女應如何了解上一代,以及如何照顧年紀漸老、身 
                      體功能衰退的父母。 
                       
                      上人亦對此慨嘆:「僑居紐澳的慈濟人曾告訴我:福利制度完善的國家, 
                      往往是兒童的天堂、年輕人的戰場、老人的墳場。」上人指出,年邁的老 
                      人也曾在壯年時期,為了給予孩子完善的成長環境,承受職場的競爭與壓 
                      力;及至老年,兒女只重照顧自己的小孩,卻將父母送往養老院……實令 
                      人感傷。 
                       
                      花蓮慈濟醫院設置「輕安居」,是因應現在社會型態的老人日間照顧機構 
                      ,讓子女們在白天能安心工作,下班後再將父母接回家。上人告訴鄭教授 
                      ,曾有一位阿嬤習慣說粗俗且語氣甚重的話,因此與媳婦相處不睦。隨著 
                      年齡愈老,漸成癡呆,兒子將她送來輕安居。 
                       
                      阿嬤初時罵人習慣未能改變,然而在志工們以愛陪伴,常以好言好語對談 
                      下,漸能以「感恩!你很好啊!」取代惡語。媳婦感受到婆婆的改變,態 
                      度軟化且會主動關心老人家,孫子也樂於親近阿嬤;整個家庭重享天倫樂 
                      。 
                       
                      「家庭問題是社會問題的導因。若家庭教育做得好,社會就會趨於安定。 
                      」鄭教授表示此即「品格教育」;尤其對年輕一代來說,從日常生活中得 
                      到的身教,影響比言教來得深遠。 
                       
                      昔日台灣社會勤樸且饒富熱心,反觀今日卻是冷漠對立;鄭教授期待上人 
                      對眾呼籲,回歸古早誠樸之心。 
                       
                      「不僅是呼籲,還要大家動員。」上人期許人人以感恩心來看待事物,莫 
                      對社會感到失望,應懷抱希望共同努力,如此方能消減社會的暴戾之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