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教之,化之,行之 |  
                   
                  
                     | 
                   
                  
                    | ◎撰文╱葉子豪 | 
                   
                  
                     | 
                   
                  
                    【以行動傳承】 
                       
                       
                      導師傳「深入」之法,上人以適合大眾的方式「淺出」於世, 
                      引領慈濟人身體力行渡化人間。 
                      各種法門層次深淺不同,發心卻是一脈相承。 
                       
                       
                       
                      二○○五年六月四日,一代佛教思想巨人印順導師,以一百零一歲高齡, 
                      莊嚴地圓寂於花蓮佛教慈濟醫院。導師在慈濟人如藍色琉璃隊伍中,完成 
                      了生命中最後一次說法。他以肉身的壞滅,再一次示現了佛法「緣起性空 
                      」的基本教義。 
                       
                      導師畢生奉獻佛教,經歷過戰亂流離、走過佛教最艱困的時期,他曾自嘆 
                      是「冰雪大地撒種的愚癡漢」。而今那撒在風雪大地中的菩提種子已經蔚 
                      然成林,庇蔭無數眾生。追隨導師「人間佛教」理想的弟子們不辱師恩, 
                      以具體的濟世行動,寫下了當代漢傳佛教史動人的一頁。 
                       
                      導師雖生於佛教最衰微之時,但他的晚年卻得見佛教在台灣最鼎盛的實況 
                      ;甚至在人生的最後階段,在佛教創辦的醫院中捨報。對比佛教今昔景況 
                      ,但願導師能感欣慰。 
                       
                       
                      ● 
                       
                       
                      佛法研究和佛法實踐本身,是兩個博大精深的領域,儘管彼此之間相輔相 
                      成,然局外人往往會將思想歸思想,實踐歸實踐,忽略了兩者之間互動、 
                      交流的關係。 
                       
                      若將佛教視為一個教育體系,便不難發現,導師傳授的是最高深的佛法, 
                      教育的是教界的菁英。座下弟子有作獅子吼,發聲護教、關懷生命者;有 
                      如駱駝行千里路,堅守慈濟利生之崗位者。是以導師雖然年事已高,未能 
                      付出太多時間精力親自投入社會實踐工作,但是眾弟子們弘法利人、護生 
                      護教乃至慈濟教化,不就是「有事弟子服其勞」?他們以導師的教育為依 
                      歸,力行濟世的菩薩道,不就是「為佛教,為眾生」? 
                       
                      導師以高深之教法,教導頂尖之僧才,可謂「菁英之師」、「僧寶之師」 
                      。相對於此,證嚴上人是「大眾之師」,為了讓社會大眾親近佛法、行善 
                      助人,總是用心良苦,力求「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 
                       
                      上人常說:「做就對了!」對大多數群眾來說,經典文字雖然高妙殊勝, 
                      卻不一定適合每個人的根器;實際去行利他之事,從做中學、學中覺的體 
                      悟,或許是學佛最好的「啟蒙教育」。 
                       
                      導師尚在人間時,上人每月行腳拜望,商討慈濟的重大決策。這簡短精要 
                      的師生問答,恰是佛法理論與實務的最佳交流。導師的精要之言,如涓滴 
                      細流,讓上人獲益良多;而作為弟子的慈濟人,自然也能透過上人深入淺 
                      出的話語,間接領受導師的智慧。 
                       
                       
                      ● 
                       
                       
                      在導師年過九旬的最後時光中,大愛電視台有幸為導師平凡中見偉大的一 
                      生,作了精要的記錄。儘管體力已衰,但導師猶不忘大聲疾呼:「真正學 
                      佛,不離此時、此地、此人,我們要創造淨土,而非貪求往生他方淨土。 
                      」導師心心念念在人間,堅持「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 
                       
                      而慈濟人所做所行,正是導師筆下「具煩惱身,悲心增上」的凡夫菩薩典 
                      型;因為明白自己具煩惱身,因此不眩惑神奇,只是老實修行,做就對了 
                      。菩薩的悲心,也就在實際的利他行中逐漸增長茁壯,成為修行者趣向佛 
                      道的堅實基礎。 
                       
                      就「佛法人間化」的傳承關係來說,可用「導師教之,上人化之,慈濟人 
                      行之」來形容——導師傳「深入」之法予上人,再由上人以適合大眾身體 
                      力行的方式,「淺出」於世,引領慈濟人渡化人間;各種法門的層次深淺 
                      或有不同,但這分「為佛教,為眾生」的發心,卻是一脈相承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