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找方法,不找藉口 
                      ──廣播電台主持人.劉銘 |  
                   
                  
                     | 
                   
                  
                    | ◎撰文/劉星妤 | 
                   
                  
                     | 
                   
                  
                    【減憂生活──快樂幸福,自己掌握】 
                       
                       
                      三歲罹患小兒麻痹,劉銘喪失了行走的能力。「我似乎可以用『殘障』來 
                      作為自暴自棄、自怨自艾的藉口。可是,我沒有這麼做!」 
                       
                      「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難題;我最大的問題就是外出時上廁所 
                      的麻煩。」劉銘以自身為例說:「我的如廁問題沒解決,就沒辦法出來工 
                      作,也談不上到處去走走,甚至到國外旅遊。」 
                       
                      「大多數人應該都沒有憋尿十個小時以上的經驗吧?憋尿到一定程度時, 
                      會很想吐……」劉銘語帶幽默地說:「有一年,我到美國,因為機艙走道 
                      的空間太小,不得已只好扮起日本忍者的角色——憋尿,當時的情況,真 
                      的可以用好幾個成語來形容——四肢無力、汗流浹背、眼冒金星、口吐白 
                      沫……」 
                       
                      秉持著「找方法,不要找藉口」的堅持,劉銘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是使用「魔法袋」,也就是可以裝半斤重的塑膠袋。他高興地說:「只要 
                      動腦筋去想,小小的塑膠袋就能夠解決我很大的問題。」 
                       
                      現在,只要攜帶「魔法袋」,劉銘上高速公路,就可以肆無忌憚地喝水; 
                      枕頭下放個「魔法袋」,就解決了長期以來半夜上廁所的不方便,也不需 
                      吵醒身旁熟睡的妻子。 
                       
                      「本來這對我來說,是最大的障礙,現在反而因禍得福。」他笑著說。 
                       
                       
                      ◆看到困難背後的機會 
                       
                       
                      「悲觀的人,看到機會背後的困難;樂觀的人,看到困難背後的機會。」 
                      這兩句話是劉銘經歷人生百態淬煉出的精華。 
                       
                      他坦承,自己以前是個非常自卑又悲觀的人,「因為我沒辦法去面對我的 
                      殘障、沒辦法去面對我的輪椅,我認為它們都是一個很大的污辱記號。」 
                       
                      「為什麼我兩個弟弟都是身高一八○,而我只有一○八?他們一個在長榮 
                      開飛機,一個自己開公司,為什麼我就只能這樣呢?」當劉銘了解抱怨無 
                      濟於事後,他不再抱怨了!阻斷自己的負面思緒,也為自己開啟另一扇窗 
                      。 
                       
                      他說,老天爺讓他的兩隻手保有兩種功能:一種是吃飯,一種是寫字,他 
                      很滿足了。雖然寫字速度不快,但他還是一個字一個字地寫文章,目前他 
                      已出版了三本著作。 
                       
                      「輪椅是我的重要代步工具,它就像是身體的重要部位,早已與我合而為 
                      一了。」曾經不喜歡拍照時被拍到下半身的劉銘,如今不再避諱坐在輪椅 
                      上照相。「這是從悲觀到樂觀之間的轉變。」 
                       
                      培養樂觀的心,成為劉銘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項資產。 
                       
                       
                      ◆縮短心動與行動的距離 
                       
                       
                      「台灣有三百一十九個鄉鎮,我已經去過一半了。另外像離島等地區,很 
                      多人沒去過的,也都有我的形影。」劉銘喜愛四處旅遊,他去過二十八個 
                      國家;每年九月,他都會帶領一群殘障朋友,在志工的陪伴下,到國外旅 
                      遊。 
                       
                      身旁的朋友曾對他提出一個疑惑:「很奇怪!你手腳不方便,還『趴趴走 
                      』,我好手好腳卻走不出去。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後來,劉銘深深察覺 
                      到,原來真正讓人行動,不只是靠「手腳」,更重要的是「頭腦」。 
                       
                      「樂觀的人永遠有路可走,悲觀的人永遠無處可去。」劉銘深刻地說出這 
                      句人生格言;而認識劉銘的人,則對他有一個非常耐人尋味的譬喻:「劉 
                      銘是一個缺乏行動能力,卻最具有行動力的人!」 
                       
                      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在廣播界擁有一片天的劉銘卻謙遜地表示: 
                      「那不是因為我的毅力過人,也不是因為我天資聰明,而是我把『心』動 
                      和『行』動的距離縮短了。」 
                       
                      「知道、說到,卻做不到,是沒有用的。」劉銘這句話,簡扼地指出「心 
                      動加上行動」的重要。 
                       
                       
                      ● 
                       
                       
                      「有一天,我突然發現自己說一句話,比很多人說一堆話,還來得具有說 
                      服力。」從那一刻開始,劉銘明白了為什麼老天要給他一個行動不方便的 
                      身體,整個人也因此豁然開朗。「當你找到生命的意義時,你就會把殘障 
                      放下來,還諸天地。」 
                       
                       
                      (摘自最新出版的慈濟道侶叢書《簡優•減憂過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