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聰明好,還是有智慧好? |
|
◎釋德 |
|
◆一月二十∼二十一日《農十二月•二十一至二十二》
【靜思小語】
自作聰明者,追逐物欲而放縱自己;
有智慧者,能明辨事理,不被牽著鼻子走。
教育,反璞歸真
「面對現今社會紛亂現象,慈濟教育方向是『反璞歸真』,教導孩子知福
惜福,進而為人群再造福。」午後,上人與慈濟大學代理校長賴滄海及王
端正副總執行長,談及慈濟教育理念。
上人慨言,現在有些年輕人自以為聰明,沒有錢卻以刷信用卡消費,「甘
願作物質的奴隸,造成許多『卡奴』。」
「師者並非只傳予學生知識,重要的是開啟他的智慧,引導學生回歸清淨
本性。」上人言,佛法所說的智,是「分別智」,能明辨事相;慧是「平
等慧」,是人人本具、與佛同等的清淨智慧。
「事理不分,才會放縱自己,去追逐、模仿他人。」上人認為,有智慧的
孩子不會投機取巧或與人計較,而且能分辨人我是非;因為事理清楚,故
不會被人牽著鼻子走。
慈濟大學推動的是「完人教育」——完全人格的教育,上人再次強調要從
生活教育做起,希望慈濟學子從規律的生活、整齊的儀容,學會尊重自己
的品格;而老師也要以身作則,行儀整齊地面對學生,展現愛的身教。
智慧,轉惡為善
「優秀的人才是社會的希望,而培育人才要靠教育,所以一切希望皆由教
育而來。」上人於慈小同仁合心共識營開示,教育的功能,是要教導孩子
懂得做人、懂得生活、懂得進退禮儀,能自愛,還能尊重別人。
「現在社會智識為上,卻缺乏智慧。智識與智慧不同,智識是功利性的功
能,智慧是為眾付出的良能。」
「若只是灌輸學生知識,知識若沒有運用在正途,功能偏差,後果將非常
可怕。反之,師長若能啟發學生的智慧,使之具有良能,不僅不會走入歧
途,還能在惡劣的環境中,轉惡為善。」
上人以實例說明智慧所發揮的良能。台中慈濟委員李宜靜,過去脾氣暴躁
,經常與個性挑剔的母親衝突。因緣際會走入慈濟,想改變自己的脾氣,
對母親聲色柔和;然母親總以怒罵方式相待,實讓她感到無奈。
李師姊的長子吳家榮,就讀小學三年級時,某日放學剛出校門,就被聯結
車撞倒,傷勢嚴重,醫師多次發出病危通知。
家榮的老師謝素珠是慈濟教聯會成員,平常就在班上帶動「靜思語」教學
,也趕來醫院為家榮加油。當家榮的情況好轉,肇事的司機來到病房探望
,對家榮說:「弟弟,我不是故意的,請你原諒我。」家榮回答:「阿伯
,我原諒你,也要祝福你。你沒空就不用來看我了,要睡飽才不會再撞到
人。」
家榮要求媽媽原諒肇事司機,並以「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原諒別
人是美德」等「靜思語」勸大人們,不要對司機提出告訴。
家榮的智慧讓李宜靜十分震撼,也慚愧自己雖然接受慈濟委員培訓,卻無
法做到師父的教誨。孩子的寬闊心胸,讓她深入思考和母親的關係;經過
一段時間努力,終於漸漸化解與母親之間的惡緣,重拾母女情。
扎根,大捨付出
「現在青少年問題多,教育一定要向下扎根,把孩子純真的心念照顧好。
」上人表示,教育最重要的是啟發孩子的智慧,讓他們能分辨善惡,才能
進一步發揮良能。
「擁有世智辯聰,發揮的是『功能』;有清淨的智慧,才能善盡『良能』
。教育應該要真正用愛、用心來引導孩子。」
有人認為,慈濟將孩子教得很「乖」,以後如何在社會上與人競爭?對此
,上人表示,慈濟是要辦名副其實的「清流教育」,是要啟發孩子們的智
慧。
「有智慧的孩子,能明辨是非,不會被濁亂的社會污染,自己懂得過濾惡
念、保持善念,在社會上能屈能伸、進退有據。」
面對現今社會複雜的環境,以及部分家長存有「消費心態」的偏頗見解,
上人坦言教育難為,能夠深切體會老師們的辛苦。
「但是如果因此消極,不願用心在教育上,將來社會就沒有希望。慈、悲
、喜、捨四無量心之中,教育是『捨』;期待老師們難行能行——捨出時
間、捨出心血,全心培育下一代;只要能帶給社會希望,再苦也值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