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好醫師,得人敬 |
|
◎釋德 |
|
◆二月十九日《農正月•二十二》
【靜思小語】
好醫術,解病人身體之苦,好人格,解病人心靈之憂;
兩者兼具,才是好醫師。
效法良醫典範
生、老、病、死之苦,以病苦為最,自古以來,能解人病苦的醫師即受世
人尊重,社會地位崇高。
「但最重要的是,醫師的人格與態度,也要與其醫術同樣值得人尊敬。若
只是醫術高明,態度不好,就算將病人的病治癒了,心靈卻也受傷了。」
面對即將踏入醫院實習的慈大醫學系六年級醫學生,上人期望甚殷;細說
當年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仍堅決籌建醫院、辦醫學教育,就是要為社會
培養有愛心、願救苦救難的良醫,重建溫馨醫病情。
醫療史上,深入非洲行醫、一生都與苦難人為伍的史懷哲,以及一百三十
多年前的加拿大宣教師馬偕,引進西式醫術救人、開辦學堂啟迪知識,終
身服務台灣人民……皆是良醫典範,值得後人崇敬與學習。上人說,早年
在普明寺後方小木屋修行,每經過佳民村中的教堂,一定會在教堂外合掌
致敬,「傳教士、修女為了偏遠地區的孤老無依的人,奉獻出無私的愛心
,值得我們尊敬。」
「希望被人感恩、尊敬,自己的人格與態度就要值得人尊敬。」上人指出
,新店慈院啟用時,推動「感恩、尊重、愛」,即是希望醫護人員對病人
懷抱感恩之心,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愛自己也要愛別人。
外在形象是內心世界的展現。上人勉實習醫師,要有醫師的形象,以整齊
潔淨的面容服裝面對病人,先能自重,才會被人認可;聲色是心態的外現
,自以為高高在上的傲慢心態,會在聲調與語氣中流露出來,一點也不可
愛,不可不慎。
「史懷哲精神」廣為醫界推崇,「百年良醫典範」也是醫者效習的目標。
上人說,除了效法先賢,也要自許作別人的榜樣;若是「聽到值班就皺眉
、提到往診嫌天熱」,就永遠達不到目標,無法受人尊重。
語末,上人期許大家以回饋的心與使命感投入臨床,當一位充滿感恩心、
尊重心與愛心的好醫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