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心」交會 |
|
◎釋德 |
|
◆二月二十∼二十一日《農正月•二十三至二十四》
【靜思小語】
莫對人存有先入為主的偏見,既然志同道合,
當以心交會——讓己心入他心,他心亦入己心。
轉動愛的循環
「以和氣在彼此之間搭起心橋,復以互愛為通道,才能凝聚起助人的力量
。」與美國慈濟志工談話時,上人表示,大家向外散播大愛,於內莫忘和
氣、互愛。
合心傳承、和氣拱橋、互愛通道、協力動員,上人說明,四合一架構是讓
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傳承並非「一指神功」指揮人,而是以身作則
與大家一起做,引導、呵護新發意菩薩的善種子,使之發芽茁壯。
「莫以年歲已高,而起退隱之心;老是寶。天天保有歡喜心,愈做就會愈
健康!」上人勉資深慈濟人,要將長年累積的經驗傳承下去,「這就是法
輪轉,也是愛的循環!」
放下我慢之心
「記得數日前的這個時候,走在大殿的廊道上,仰望天際,有一輪圓滿的
明月;此時抬頭再看,疏散星光間,彎月如鉤。」二十一日晨語時分,大
地闇靜,上人有感於時間推移,物換星移,真理卻是永恆不易。
「究竟圓滿或是彎鉤,才是月的本相呢?」上人言,月常圓,只因人觀看
角度不同而有圓缺。人看事情的角度也能調整,人圓、事圓,理就圓。
上人引《水懺》經文,續講「九結」之「慢結」。「謂諸眾生為慢、過慢
、慢過慢、我慢、增上慢、下劣慢、邪慢故;廣行不善,由此遂招來生死
之苦,流轉三界,不能出離,是名慢結。」
上人逐一詮釋七種「慢」:「認為他人與己無關而冷漠待人,散發驕慢之
氣,使人不易親近,謂之『慢』。」
「自認能力超越群倫,較他人能幹,是『過慢』。明知別人能力勝己,卻
硬要表現自己勝人一籌,是『慢過慢』。執著己見,認為自己都是對的,
即使做錯,也推托是他人的錯,是『我慢』。」上人說,過於執著自己的
人,會自我膨脹,致令孤立,徒增痛苦。
「聞得道理,只是一知半解,卻認為已經完全了解,而不肯虛心受教,是
『增上慢』;明知自己能力不足,卻不認輸且眼高手低,是『下劣慢』。
執著於不正確的見解,又以偏見欺凌他人,反說別人是錯的,則為『邪慢
』。」
上人說,學佛與待人處世,最怕「增上慢」。「自視能力過人,對人有先
入為主的偏見,而不去理會、關心他人的人,也不會得到他人的關心。」
「當以己心入他心,他心亦入己心,人人以心交會,作為映照彼此的鏡子
,時時惕勵精進,則人格方臻圓滿。」
珍惜志同道合
《四十二章經》云:「沙門問佛:『何者為善?何者為大?』佛言:『行
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上人闡示,慈濟大家庭就是要號召許多
人,以初發之真誠心念,一起為天下苦難眾生付出。
此時台灣氣候溫煦,大地充滿春天的氣息;然而同樣的時刻,菲律賓漫流
如海的泥沙覆掩村落,土石流災民無語問天;美國喬治亞州漫天紛雪積高
及屋,埋沒車輛;大陸亦有春雪消融,加以連日大雨釀災……
「放眼天下,多少人正承受著田園屋宅流失、至親好友往生的悲痛?」言
及此,上人不禁語哽。
「四十年前,年紀雖輕,然志在荷擔如來家業,從事救世志業。如今四十
年忽焉已過,常自問:救拔苦難的觸角,究竟能伸展多遠呢?」上人表示
,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但只要大家有志一同,人人付出愛的力量,必能為
人拔除苦難,淨化人心。
「慈濟人志同道合,當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人人守住初發的一
念真心,教富濟貧、濟貧教富——讓富有者,財力有餘付出愛;也要使接
濟者,受到啟發而心靈富足。如此就是真正『救心』。」
創造生命價值
印尼大愛台濟受師兄,返精舍向上人報告建台進度。上人叮嚀,所有製播
的節目皆應不離孝順、奮鬥等積極正向及勵志性的內容,傳播美善訊息,
增加當地社會祥和之氣。
上人也敦示濟受師兄以身作則帶動同仁,使方向準確無偏。「帶人,切莫
以權威使人,否則徒招眾怨,任事時亦無法發揮良能;而是要『帶有情』
——帶出如親如友般的感情。如此人人才會有志一同,建立起志業精神。
」
至於帶動的方法,上人教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做到「
同事度」。
「在同仁無法完成工作時,伸手相助,或是助其培養技術專才;當他擔心
己身能力不足以成事時,用愛的言語從旁鼓勵;最重要的是,讓同仁了解
大愛台所做之事,乃為安定社會、淨化人心、利益眾生,贊同他們所努力
的一切。」
上人指出,慈濟人因為甘願,所以做得再累也歡喜。「每當他們付出,聽
我說『辛苦了!』就會回應『幸福啦!』如此圓滿的人生,饒富生命價值
。」
提及原有「黑色心臟」污名的雅加達紅溪河,在慈濟人和當地政府合作下
疏濬有成,黑濁的河水逐漸清澈,部分居民遷入大愛村後,貧窮問題也漸
獲改善。慈濟人長時間陪伴大愛村民,村內孩子感受到慈濟人的付出,自
行組成一支小小志工隊,每天放學作好功課,便去幫助他人。
「以尊重心對待他們,他們懂得感恩,感恩的回報就是愛,形成一個善的
互動。」上人期待慈濟媒體能為此類歷史美事,留下翔實紀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