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相視與握手之間 |  
                   
                  
                     | 
                   
                  
                    | ◎撰文/林喬祥(花蓮慈濟醫院一般精神科主任) | 
                   
                  
                     | 
                   
                  
                    【醫護團隊•心靈點滴】 
                       
                       
                      走近災民家園、微笑問候時,他們幾乎沒有例外地回報以笑容; 
                      接收的笑容愈多、握的手愈多, 
                      就愈覺得眼前是一位位菩薩,教導著我怎麼面對苦難和無常。 
                       
                       
                       
                      一九九九年,我完成了精神科專科醫師訓練,也取得流行病學博士學位; 
                      經過漫長學習及訓練,似乎已經做好充分準備,要在精神醫學領域中發揮 
                      所學。 
                       
                      然而,那年九二一地震在台灣地區造成慘重的死傷及財物損失,讓我陷入 
                      強烈的自我認同危機——面對這樣的災難及受難的人,我可以做些什麼呢 
                      ? 
                       
                      這些年來,我透過各種途徑找答案,而答案似乎總隱而未現或現而未明。 
                      而當五月三十一日參與日惹賑災醫療團,在上人的祝福叮嚀中出發前往災 
                      區,我知道自己正經歷從危機到行動的歷程;而讓這個歷程成真的,是慈 
                      濟家庭中的團隊以及愛。 
                       
                      懷著忐忑的心情去到災區,很快地發現慈濟印尼分會的師兄姊們早就對災 
                      區做了詳細的評估及相關的準備,而且把我們的食住行都安排得很妥當, 
                      讓我們可以很快地展開工作。 
                       
                      骨科及外科的同仁進入開刀房搶救傷患,我和台北慈院小兒科鄭敬楓醫師 
                      及大林慈院家醫科林名男醫師,與來自印尼、新加坡及馬來西亞人醫會的 
                      醫療同仁們組成兩個醫療站,投入村落災民的身心診療;並在緊湊的行程 
                      中進行往診、家戶關懷和物資發放。 
                       
                      民眾因外傷、風寒和災後「急性壓力反應」而來求診。雖然語言不通,但 
                      在印尼師兄姊翻譯下,我們還是用心地膚慰,並且從他們的反應和眼神中 
                      感受到——愛和關懷的傳遞,真的是可以跨越語言、文化和種族。 
                       
                      許多災民已經開始重建家園,從瓦礫堆中收拾起堪用的磚瓦梁木;當我們 
                      走近他們的家園、微笑合十問候時,他們幾乎沒有例外地總會回報以一個 
                      露出牙齒、真心的笑容,有的甚至會放下手中的工具,熱切地與我們握手 
                      ,謝謝我們的關懷。 
                       
                      接收的笑容愈多、握的手愈多,就愈覺得在眼前的其實是一位位示現的菩 
                      薩,教導著我怎麼去面對苦難和無常。 
                       
                      此刻,回想著在災區的點點滴滴,低頭偶然瞥見桌墊下夾著的上人靜思語 
                      :「苦難的背後需要愛的力量;悲願、善念啟發了,愛的力量就能湧現。 
                      」曾經讓我困惑不安的混沌,似乎已慢慢地清明澄淨了…… 
                       
                       
                      ................................................................................................................................ 
                       
                       
                      珍貴的託付 
                       
                       
                      「他們很少抱怨,也不太哭,對於我們的造訪,還會主動打招呼。」大林 
                      慈濟醫院外科加護病房護理長林甄卉進入災區,對於災民的堅強留下深刻 
                      印象;然而最教她不捨的,還是病人。 
                       
                      台灣人和印尼人的英文口音各異,溝通起來有相當的難度。即使是似懂非 
                      懂的反覆說明,病人依然願意將全部的信任託付給醫療團隊。 
                       
                      骨頭斷裂的疼痛是難以想像的,但移動病患時碰到患肢,他們幾乎不吭一 
                      聲,手術後也很少要求使用止痛藥,總是回報以開心的笑容。或許是環境 
                      造就病患對於疼痛的耐受力,讓林甄卉佩服又心疼。 
                       
                      整個義診過程中,林甄卉認為,印尼志工付出最多,卻把成果歸功於醫護 
                      人員。「他們很貼心,只要你一探頭,馬上就有人問:『你需要什麼?』 
                      從志工身上,感受到他們對醫療團隊的用心,更看到他們對災民的尊重與 
                      疼惜。」 
                       
                      「回來後,代理職務的同仁說,她從沒這麼想過我。我知道,她一定幫我 
                      承擔了很多。」堅守崗位的同仁,讓醫療團無後顧之憂,林甄卉感恩這分 
                      成就。 
                       
                      (撰文/何姿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