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立志,才有力量 | 
                   
                  
                     | 
                   
                  
                    ◎釋德  | 
                   
                  
                     | 
                   
                  
                    ◆六月十八∼十九日《農五月•二十三至二十四》 
                       
                       
                      【靜思小語】 
                       
                      欲念,會興風作浪,是人生痛苦之因。 
                      去除貪欲,才能立志;有志,才有造福人群的力量。 
                       
                       
                       
                      守戒,不貪 
                       
                      「入慈濟門,不論富裕或窮困,人人平等,都是富有愛心的菩薩。」近六 
                      百位培訓委員及慈誠一早入精舍尋根,上人開示,志為人醫,要守護生命 
                      ;志為人師,要守護慧命;志為人文,要守護道德;「慈濟人志為菩薩, 
                      則要守護眾生!」 
                       
                      菩薩行於人間,為眾生之模範師、不請之師,是故上人強調須自守戒律。 
                      「菩薩的心,時時處於『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境界。唯有立 
                      志,才能守持戒律;守戒,才能堅心不移,蘊生智慧。」 
                       
                      「人人都有『願』,也就是希望——凡夫總希望擁有名、擁有利,擁有一 
                      切……這是心靈染著了貪欲。把貪欲掏空,心境恬安澹泊,才能立志;有 
                      志,才有造福人群的力量。」 
                       
                      欲念,會興風作浪,是人生痛苦之因。上人言:「分得清該做與不該做的 
                      事,不被他人左右而偏差,即是戒定慧具足;心能超脫不受境界影響,身 
                      心就能自在。」 
                       
                      上人敦示,慈濟人立志當菩薩,要以出世精神做入世志業。「恪守戒律, 
                      心就能定,不受利欲誘引,亦不會有地位爭鬥之紛擾;無欲就能淨且靜, 
                      恬安澹泊,不對外境起分別,則智慧自然成就。」 
                       
                      在座的培訓委員徐水鸞,以知足心克服肢障不便,感恩生命中所有出手相 
                      援的貴人。上人讚歎:「她之所以能夠站起來,並非拐杖的撐持,而是自 
                      己的『心』站了起來,堪作典範!」 
                       
                      反觀今日社會,多少心靈脆弱者,稍遇逆境,就走向偏執毀滅之途,「實 
                      是可悲之人生!」上人嘆言,有人以為自殺即可一了百了,怎知非但不能 
                      「百了」,實則「千劫連連」。 
                       
                      五百多名學員請求皈依,上人於是開示「皈依」的意義。「皈,就是反黑 
                      歸白——把過去的無明、過錯掃除,從此時此刻開始,歸向善、光明。依 
                      ,就是依靠、奉行佛陀的教誨。」 
                       
                      上人勉示,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清淨智慧,要立菩薩的願行,上求佛道、 
                      下化眾生。「既入菩薩門,當守戒、守定、發揮智慧,成為替社會希望鋪 
                      路的人間菩薩!」 
                       
                       
                       
                      做良醫,不做醫匠 
                       
                      「人生離不開生、老、病、死。尤其病,除了身體的痛苦,往往還有心理 
                      的憂悲苦惱,需要良醫來解除。」上人於十九日的志工早會及藥師法會上 
                      開示,要作良醫而非醫匠,才不會增加患者心靈的傷害與負擔。 
                       
                      即使以成為良醫為願,然世間有許多陷阱,往往會使初發心迷失於名、欲 
                      、利,而無法堅定意志。「良醫需要大環境的護育、同儕之間彼此帶動, 
                      以樹立典範,矢志不忘以拯救苦難、救治生命為理想的初發心。」 
                       
                      諸佛應眾生心病,觀機逗教;良醫依眾生身病,應病予藥。在慈濟,用愛 
                      、用心療癒病苦的良醫典範不勝枚舉。「佛經有云:『慈悲大醫王,無上 
                      智良藥。』良醫有無上的智慧,不只是以有形的藥治病,更以大慈悲智慧 
                      為良藥,同時解除病患心理的恐懼及身體的病痛,故謂之『大醫王』。」 
                       
                      上人表示,醫師以生命走入病患生命,視如己親地照顧,就是「同體大悲 
                      」。「若醫者皆能以『同體大悲』之心,與病患以生命相交,為其拔除痛 
                      苦、給予平安和幸福,人間將會很溫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