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感恩、尊重,來自真誠之愛 |
|
◎釋德 |
|
◆八月七日《農七月•十四》
【靜思小語】
在感恩中付出,在付出時尊重;
付出愈多,力量愈大,愛心愈開闊。
見苦知苦,見貧知福
寒暑假期間,許多學生到國外觀光、遊學,除了開闊眼界,心靈是否有所
啟發?早會時,上人言及慈濟學子參與貴州人文交流的體會、學習與自省
。
「到烏灣小學、丹寨中學,親見當地學生刻苦生活、奮發向學,啟發慈濟
學子的感恩、知足、惜福之心。這就是『見苦知苦,見貧知福』。」
貴州山區學校不普遍,住得遠的孩子一起在學校附近租屋或住校,環境十
分簡陋,下雨會漏水,老舊的框架上鋪上三塊板子就是床;孩子們自己照
料起居,到溪邊洗衣,每星期回家一趟拿來米和菜,自己煮大鍋飯……
「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就著菜湯將飯吃得乾乾淨淨,這種惜福表現,
讓人心疼又感動。還有孩子只用少少的水不斷地搓洗衣服,問他為什麼不
多用一點水?他回答:『我們少用一點,學校就可多節省一點錢。』那麼
小的孩子能懂得守規矩,這就是自愛。」
上人讚歎貴州貧童心胸開闊而知足,所以沒有憂愁與埋怨,人生因此變得
「富有」。
不同於一般青少年出國觀光、遊學,上人指出,如此「人文交流」實為「
參學」。「貴州孩子天生地養,對環境沒有埋怨、只有感恩;對台灣的孩
子而言,實是很好的啟發!」
職志合一,內外皆美
「對慈濟志工,我要求要做到守戒、有愛;對於同仁或學子,期待大家自
愛、愛人,內外一致。」籌建中的慈濟台中分院同仁來花蓮參與人文營,
圓緣時間上人談及慈濟人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發自內心自愛愛人,
慈善足跡履及的國家,親切的態度與真誠的愛廣受肯定。
「志業體同仁因工作而聚在一起,生活習慣、見解各有不同,期待能將職
業化為志業,職志合一,就能內外兼美。」
上人勉勵大家「從做中學、學中覺、覺中悟」,悟出人生道理、付出人本
關懷,共創愛的人文!
有「知」有「見」,得智慧
與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教育志工及教聯會教師、慈大學生座談時,上人
再言「做中學,學中覺,覺中悟」。
「只是『知』而沒有投入去做,無法真正學到;投入了、學到了還不夠,
還要再深入,能深入而有感動、感悟,就是將『知』變成『見』,進而得
到智慧。」
上人舉印尼慈濟人幫助伊斯蘭教奴魯亞•伊曼習經院為例表示,穆斯林不
輕易接受幫助,但是習經院的教長卻接受且敬重慈濟人。
「為什麼?是因為無私——接受的人感受到給予的一方毫無所求,只有尊
重的愛,所以願意接受;給的一方,也不因為自己是布施的人就自我膨脹
,愈給,愛的力量愈大、愛心愈開闊……」
上人表示,這分感恩、尊重,實出於真誠的愛。「永遠都要感恩!即使是
付出,也要感恩對方肯接受——要發自清淨的愛,感恩、尊重地付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