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師行記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有愛,也要有願
◎釋德
◆八月八日《農七月•十五》


靜思小語

法脈相傳,是「為佛教」;做慈濟,是「為眾生」。



恭敬父母,敬重人人

今天是父親節,亦是農曆七月十五,民間慣於此日「中元普度」——於家
門前擺放祭品、焚燒紙錢,燃香祭拜「好兄弟」。

不同於民間視七月為「鬼月」,忙著「消災、超度、點燈」,早會時上人
開示,「普度」在佛教中,蘊涵僧眾結夏安居修行圓滿之歡喜,以及目犍
連尊者的孝親之意。

佛在世時,規定修行者須托缽乞食,一要破除階級的分別心,二是讓修行
者與大眾廣結善緣,也讓大眾接觸佛法。印度每年農曆四月至七月是雨季
,氣候溽熱,易滋生蚊蟲,為免僧人外出托缽行於草木叢間,不小心傷及
蟲命與青草新芽,因此佛陀調整僧團生活,這三個月「結夏安居」,大家
不出門托缽,由居士大德們供養護持,每日齊聚聆聽佛陀教誨,專心研究
教理。

七月十五日結夏安居圓滿日,是眾比丘的結業日,大家提出這段期間修學
的成果,佛陀欣見弟子於道業上有所成長,戒、定、慧具足,深表歡喜,
所以這天是「佛歡喜日」。

目犍連尊者的母親,生前毀謗三寶、殺生無數,往生後墮於地獄受飢餓之
苦。目犍連請示佛陀如何解救母親?佛陀表示,若能結合出家修行者在結
夏期間,身、口、意三業清淨,戒、定、慧圓滿的精進威德,為母親虔誠
祈禱,才能拔除母親苦楚。於是目犍連尊者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以最虔
誠的心供養佛與僧。所以這天也是「孝親日」。

上人提醒大眾,莫盲目跟隨流俗,陷於神鬼迷思;用智慧來理解民俗,知
道前因後果,就沒有罣礙。

「孝思的表現,不應止於一時的祭拜;為人子女者應把握當下,以行動、
言語表達對父母的愛;並要將這分恭敬心,從對生身父母,繼而推及人人
,做到『敬重人人』。」

人世間有多少人正受飢餓之苦?上人期勉人人發好願做好事,讓苦難人得
救。「目犍連尊者合清淨聖眾之『德』,救拔母親脫苦。若人人有德、人
人做好事,則不只是地獄餓鬼得救,天下亦能祥和無災!」



慈濟是大愛,靜思是智慧

「各位與我有約,要永遠跟隨著我的腳步!」慈青進階幹訓營圓緣時,上
人表示,十多年來看著大家成長,畢業後回歸志業體,或是培訓、受證成
為慈誠、委員,感到既安心又歡欣。

「在我出家之前,看到佛法其實是很貼近人生的,但是人心卻遠離、遺忘
、排斥佛法。所以我不斷思考要用什麼方法讓佛法能夠生活化。在皈依的
那一刻,師父對我說要『為佛教,為眾生』,令我十分震撼!既然要為佛
教、為眾生,應該將佛教推動到人的生活中。」

上人表示,慈濟法脈起於靜思精舍,精舍修行者秉持佛陀教法,內修清淨
心;慈濟人應眾生的需要,以各種形式救拔苦難,將佛法外推於各地。「
法脈相傳,是『為佛教』;做慈濟,是『為眾生』。」

在紛擾的世間,要有智慧才能化濁為清。上人說明,眾生根機不同,慈濟
人用愛發揮智慧,用智慧引導大愛,愛與智慧平行。「所以,慈濟就是大
愛;靜思就是智慧。」

上人期待慈濟宗門普遍拓展,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投入。「人人都可以進
入慈濟大門,但是要守住慈濟十戒。做該做的事是智慧,做不該做的事是
愚癡,要用智慧去判斷——可行的,就要精進;不可行的,要趕緊防止。


「師父囑咐我『為佛教,為眾生』,我則告訴大家『以佛心為己心,以師
志為己志』,這是一脈相傳的。靜思精舍出家眾守持佛教的形象,在家居
士以出世精神承擔入世志業,推動慈濟宗門、綿長靜思法脈;一如立體琉
璃同心圓,漣漪圈圈擴散,漸至全球,達成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缺陷,若能補足對方所缺,人間就圓滿了。」上人
表示,人人皆有清淨無瑕的本心,只是受貪、瞋、癡三毒薰染;私心一起
,就會使心地污濁、遠離佛法。要宏揚佛法,唯有將清流匯合,才能淨化
人心與社會。

「希望大家時時刻刻培養愛心、願力,堅守志願、凝聚感情,合成一股大
力量投入慈濟大圓之中,為如來家業、慈濟志業多用心!」